核心素养视域下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教学变革

2020-01-19 03:4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技能

王 宁

(湖北省英山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湖北 英山 438700)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了新一轮的思考。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经合组织(OECD)于1997—2005年间实施的大规模的跨国研究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框架和概念基础”中建构了有关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框架,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土化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2006年欧盟基于终身学习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移植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个体获得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素养”,并且这些素养的培育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且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13年2月发布的《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的报告中也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文件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团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确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当前,有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培养实践已经在全国各地大范围的开展,核心素养理念正在贯穿于普通教育的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相关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评价正在有序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尽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它们同等重要,要通过优化结构、推动改革发展,把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发挥中职学校作用,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并接受部分职业技能学习,达到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任务[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职教系统下学生的发展。以职业院校学生身心素质或素养为对象,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习得高水平的素养,能自信地面向社会,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3]。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职业学校学生受到了社会和企业面临用人标准更高的要求,也随时会面临产业升级带来的严峻的转岗挑战。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着力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了当下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有着强烈职业指向性、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应由多功能的基础素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素养构成,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和信息思维等四个方面[5]。文化基础指的是中职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到的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社会参与是指中职学生在其个体参与社会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与法律条例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能力;健康生活指的是中职学生有健全的生命观,自我认知与定位清晰,心理健全,能进行很好的自我管理与控制;终身学习是指中职学生能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在以后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目标和人生价值;信息思维是指中职学生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具备获取、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教育阶段各门课程学习和活动开展而实现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存在一对总或一对分的关系,各门课程都承担有相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其中一些重要学科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通常称为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既承担了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英语学习的目标任务,同时又要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按照《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英语课程教学应该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具有在日常生活与职业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适应未来职场工作的需要。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是:“学生不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英语课程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主题意义,以语篇为载体,积极开展理解和表达为基础的语言实践,融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为一体,通过以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发展思维品质,加深文化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6]。三维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涉及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的核心素养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因此,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核心素养的贡献,就应将英语学科置于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各项能力,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业特色和内涵,使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具备良好的品格与能力。

一、强化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社会层面,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需要。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目的则是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这要求每门课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任务予以实现。一直以来,英语教育存在着工具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把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忽视了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培养。龚亚夫教授认为“以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其实远远不够,并不涉及人的培养,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思辨等高阶思维能力,与国家立德树人的宏观培养目标不匹配。”[8]我们的教育不能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的培养。罗曼·罗兰曾强调,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可见,良好的品格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和技能。那不仅是人一生的财富,同时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英语教育更应超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范围,引导学生塑造人格、涵养道德。

二是构建终身性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培养具有从事某种工作技能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仅仅具有某一岗位特定的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职业环境的新要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论证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并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将终身教育理念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型社会的实质是以学习求发展,其包含的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两个维度明示了发胀的公众范围和生命向度[9]。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学习型社会,阶段性的学习已很难满足终身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常常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不断通过接受教育来更好地应对新问题,把握新机遇。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之中。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在课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知识、能力、思维、品格等方面的素质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10]。

(二)个人层面,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可持续的发展。既包含体力智力,也包括身心品德,我们也可以把它概括为“做人”和“做事”两大方面的发展。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恰恰与之相吻合,必备品格是“做人”的根本,关键能力是“成事”的基石。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培训,同样也关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完满职业人格的职业人,即完满的职业人[11]。完满的职业人具备硬技能和软技能两大特点,“软”“硬”技能对个体的发展和职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硬技能是掌握未来职业持续发展和胜任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软技能则是促使自身形成良好社会情绪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所需的自我认知与自信、自我激励与自律、社会交际与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学习与创新探索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12]。二者对个体的职业成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职业人应该努力具备软技能和硬技能,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认真严谨、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制造强国的建设和“中国品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敬业氛围。“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代表了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引领当今时代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的“风向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最有力支撑。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国家呼唤“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社会的“大众气质”,引领中国制造爬坡过坎,奔向工业4.0时代。而在工匠的成长过程中,“匠技”“匠心”“匠魂”三者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推动着工匠的发展。其中,匠技是匠人形成能力、提升品质的基石和根本;匠心是工匠们在产品细节、服务过程等方面所具备的极致追求和创新精神;匠魂是工匠在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展现的伦理精神和理想信念[13]。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国家技能劳动行业的主力军,职业学校应该主动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增强工匠荣誉感,增加职业认同感,通过产学合一、做学合一、车间课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校企文化合一,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技能训练中,脚踏实地,刻苦努力,坚守梦想,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中实现应有的使命担当。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等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教学变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一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也成为教育领域学者和专家所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掌握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抑或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从而为升入理想的学校增加筹码。英语教育工具化倾向严重,语言知识和技能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对于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来说,这样的现象尤其明显。

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就针对当时日本国内单纯的智能施教,为了升学考试的教育提出了著名的“全人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是育成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理想的人必须是“全人”。全人教育就在于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全面发展的人[14]。全人教育思想注重教育对“人的全面培养”,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指出把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英语学科应该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英语教育要把传授英语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和提升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龚亚夫教授指出英语教育应跳出“英本主义”(native-speakerism)的思维框架,改变单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目标,设计多元的目标,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认知、个人素质培养等结合起来,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动机所属的范畴[15]。

因此,我们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反思领悟。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注意英语语言的 “知识与技能”外,还更应注重挖掘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地提炼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引导他们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中西文化共性和差异,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转变教育观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形成 教育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代表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个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好了核心素养培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留给学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16]。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学科化、情境化,代表一门学科对一个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贡献。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教育教学中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就能正确地引领学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2001年全国启动了基于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原来的“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走向“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我国现有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了课程实施程度和学业质量标准模糊不清,使教学管理和改进、学生学业评价缺乏明确的参考依据;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传授,轻视或忽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我国中小学进展缓慢。传统的学科教育过度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学校和教师过多的纠结于学科知识的多少、内容的深浅,而对学科的本质和教育价值追问太少,对学生各学科课程的学习究竟要形成哪些核心素养以及怎样才能形成这些核心素养也了解不深。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要实现该学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首先要从传统的“知识中心”观念向 “能力 (素养)中心”观念转变。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 “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观念,把习得学科素养作为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全面落实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单项训练,把语言知识分割为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单独讲解。但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割裂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语言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这六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7]。英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认知的方式,而语言交流也非英语学习的全部目标。学生英语学习,除了要掌握作为交流表达的工具外,还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用另一种认知方法思考,从而达到与未来职业有效地结合,提高职业竞争力。因此,英语教学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将其与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于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其一,要注重营造具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提倡情境学习。拉尔夫·泰勒认为,课程最为重要的价值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情境。对于核心素养的生成而言,情境化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核心素养总是需要通过人对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来达成的。其二,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学习中问题的生成、思维转化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帮助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三,要积极探索项目式、探究式等基于资源整合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较为有效。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打破学科知识边界,以专题为教学单位,借助专题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内容、活动、情景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整合学习资源,提出项目框架。学生讨论分工,确定好各自的任务,然后收集整理归纳信息,探究具体问题,最后展示交流,反思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语言技能等在同一项目里建立起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及合作意识等。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探索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加强。

(四)转变教师角色,重构平等、共存、和谐的师生关系 全面落实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石中英教授提出的人作为人存在的六大特征之一便是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被尊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和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了教学意向实现的可能。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18]。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平等融合关系。在“我与你”的对话交流中,双方并不是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出现,而是把彼此当作是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石中英教授也提出师生关系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所谓功能性关系是指为了满足某种功能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导致整个教育生活过于注重“才”的培养和选拔,忽略了“人”或“人性”的尊重和教化。“存在性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关系首要的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层次上,师生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19]。但是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我们仍不能忽略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其终极目标——教学意向的实现。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在实现平等、共存的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搭建好必要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改革评价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方法能够不断地完善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不只为了考查学习的结果,更是为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在全面落实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评价过程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该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中,构建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其一,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素养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评价。其二,积极探索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一致的新型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是采用并丰富“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在检测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获得这些能力[20]。其三,学业水平的评价也应基于学业质量标准或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上完课后是否具备了本节课所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总之,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养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提倡育人要从心灵出发,所谓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礼记·大学》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育心还是修身,都是当今社会提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人”的价值。英语学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应未来社会、适应终身学习和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