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娃 伏军贤 吴小平 许洁
摘要: 对“烧不坏的手绢”实验、“黑面包”的制作实验作了改进探究,得出优化的实验条件并作相关的说明。根据碘在水、煤油、四氯化碳中的颜色不同以及碘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探究设计了一个三层色的趣味实验。改进经典的银镜反应,探究设计了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的制作实验。
关键词: 趣味实验; 烧不坏的手绢; 黑面包实验; 碘的萃取; 镜面制作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12006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够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对问题的探究层层深入,使认识不断提高。化学实验中的奇特现象,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会使学生欢呼雀跃,兴奋异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因此,成功的化学趣味实验,能形成热烈的教学场面,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然而,在化学课上又常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无法产生实验效果,还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对这些实验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
下就一些趣味实验的改进及创新作一些介绍。
1对两个趣味实验的改进
有些化学实验要在特定环境及条件下才能成功。这类实验按照文献资料中的叙述进行,常会出现失败的现象。
1.1“烧不坏的手绢”实验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1]中有一个“烧不坏的手绢”的有趣实验: 将20mL 95%的酒精和10mL的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火焰熄灭后,观察手绢的变化,说明其原因。
笔者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手绢常烧出孔洞,边缘出现焦黑,这是什么原因呢?
酒精易燃而水不能燃烧。点燃时,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加快了酒精的挥发,也促进了水的挥发。而酒精和水的挥发会吸收热量,降低了手绢的温度,可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在教材及很多资料中,95%的酒精与水的混合比例一般都是2∶1。但笔者从自己的实验中发现,当以2∶1混合时,酒精比例是略偏高的,手绢被烧坏的几率较大。当以2∶1.6混合时,酒精比例又太低,常不易引燃。在以2∶1.5、 2∶1.4、 2∶1.3等比例混合时,则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能成功而又不会出现手绢被烧坏的情况。
棉质手绢的毛细作用比丝质的更强,吸水性更好,同时,将手绢浸泡取出后,不要拧得太干,可使火焰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更具有吸引力。
1.2“黑面包”的制作实验
很多版本的高中老教材[2]以及现行高中教材[3]中,都有这样一个实验: 向200mL烧杯中加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现象。按照蔗糖和浓硫酸的这一比例,在不同条件下实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1.2.1用量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1(室溫12℃)向100mL烧杯中加入10g蔗糖,5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7.5mL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现象。结果变为黑色粘稠的混合物。再静置较长时间,在其表面有很多小气泡被混合物所裹挟,而混合物并没有明显膨胀,即“黑面包”未能制得。这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用量太少所致[4]。因此,又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2(室温12℃)向100mL烧杯中加入20g蔗糖,10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结果黑色粘稠物很快膨胀,形成“黑面包”。多次实验都是如此。但由于反应物用量过多,有少量黑色混合物流到了烧杯外。
实验1和实验2说明,蔗糖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否膨胀(即“黑面包”能否形成),与反应物用量的多少有关,用量越多,混合物越易发生膨胀。这是因为反应物用量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混合体系的温度越高。
1.2.2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对于“黑面包”的制作,分别在冬、夏不同的季节中用相同用量的反应物进行实验对照,在夏季都获得了成功,而在冬季多次出现了失败现象。因此,又在具体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探究。
实验3(室温7℃、蔗糖、浓硫酸、水及烧杯等仪器都是在7℃的室内久置的。下同)(1)向100mL烧杯中加入20g蔗糖、10滴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结果未能发生膨胀。(2)向100mL烧杯中加入20g蔗糖、10滴水,一边搅拌,一边用酒精灯微热,使混合体系的温度升到20℃以上,然后加入15mL浓硫酸,迅速搅拌,结果混合物发生了膨胀,形成了“黑面包”(混合物同样流出了烧杯外)。
既然20g蔗糖、15mL浓硫酸、10滴水混合后在100mL烧杯中发生膨胀时混合物会流出烧杯外,那么反应物用量能否再减少些呢?
实验4(室温7℃)向100mL烧杯中加入18g蔗糖、9滴水,一边搅拌一边用酒精灯微热,使混合体系的温度升到20℃以上,然后加入13mL浓硫酸,迅速搅拌,结果混合物发生了膨胀,形成了“黑面包”。
实验3说明,蔗糖与浓硫酸混合后能否形成“黑面包”,与环境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环境温度相对越高,实验越易成功。即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环境温度相差较大的相同用量的实验,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结果[5]。实验4说明该实验反应物用量还能减少些。
该实验在100mL烧杯中,以蔗糖18~20g、水9~10滴、浓硫酸13mL为宜;在200mL烧杯中,一般用大于18g的蔗糖与大于13mL的浓硫酸(例如用20g蔗糖、10滴水与15mL浓硫酸混合)为宜。从温度来说,环境温度高于20℃最为适宜。当低于15℃时,为了保证混合物能够膨胀,应对烧杯及其中的蔗糖和水进行微热(用酒精灯或热水浴),然后进行后续操作。
2几个创新趣味实验的设计
2.1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在高中教完卤族元素及相似相溶原理之后,可以通过化学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下列实验。
取2支小试管,分别编为1号、2号。(1)向1号小试管中加入一粒芝麻大小的碘,再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浅黄色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比水多的酒精,振荡后,得到棕色溶液(随酒精比例大小的不同其颜色不同)。(2)取2mL该棕色溶液于2号试管中,向其中一次性加入1mL四氯化碳,再一次性慢慢加入1mL煤油,静置后形成三层溶液: 上层无色,中间棕色,
下层无色;然后放入热水浴(盛开水的烧杯)中,静置6~8分钟取出,其颜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层橘红色,中间金黄色,下层紫红色(各层的颜色随静置时间长短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很成功),界面分明,色泽鲜艳,清晰透明,光彩夺目。
此实验涉及的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 (1)密度的大小关系: 四氯化碳、水、煤油的密度依次减小。(2)相似相溶现象: ①四氯化碳分子和碘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碘易溶于四氯化碳,水中的碘能被四氯化碳萃取出来;②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都是极性分子,水和酒精相互易溶;③酒精是有机物,而且分子极性小,碘易溶于酒精中。(3)互不相溶现象: 有机物和无机物性质相差较大,①煤油与水互不相溶;②水与四氯化碳互不相溶;③煤油与四氯化碳相互易溶,但因中间水的隔离而不能相遇,故无法相溶;④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2.2面镜的制作
银镜反应是一个经典而有趣的实验,有关的研究文章及配方多有介绍[6],下面介绍各种面镜的制作。
2.2.1凸面镜的制作
向烧杯中加入开水,使水面离杯口约1.5cm,在杯口放一直径为6cm的干燥洁净的表面皿(凹面朝上)。向一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再逐滴加入1mL 2%的氨水溶液,边滴加边摇动。然后加入1mL 10%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振荡后倒入表面皿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水缓慢沸腾。当表面皿中的混合物出现黑褐色时,移去酒精灯,静置约10分钟。取下表面皿,倒去混合液,用水冲洗,便得到一个光亮银白的凸面镜,可以清晰地照出自己的头像。
2.2.2凹面镜的制作
取一个直径为9cm的表面皿,在凹面边缘上放3个厚约1~2mm,长、宽都略小于1cm的橡皮块(可以从学生用橡皮擦上切取),使其大致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用透明胶带粘住。向一试管中加入2mL 2%的AgNO3溶液,再逐滴加入2mL 2%的氨水溶液,边滴加边摇动。再加入2mL 10%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振荡。向一烧杯中加入开水,使水面离杯口约1.5cm,将表面皿(凹面朝上)放在杯口上。将试管中的混合液的大部分倒入表面皿中。再将一个直径为9cm的表面皿(凹面朝上)放在其上的3个橡皮块上,使表面皿的凸面与液体接触(为有适当多的接触,预先要做好调试)。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其缓慢沸腾,当混合液中出现黑褐色时,移去酒精灯,静置约10分钟。取下上面的表面皿,用水冲洗凸面,便得到一个光亮洁净的凹面镜,照镜时,可看到自己缩小倒立的头像。
2.2.3平面镜的制作
向一烧瓶中加入开水,使水面离杯口约1.5cm,在杯口放一块干燥洁净的玻璃片(要求水平)。向一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同上配制银氨溶液,再加入1mL 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用洁净、蘸有少量水的毛笔在玻璃片上涂上一个圆面(涂湿的部位可以消除水的表面张力,便于液体扩散)。将试管中的混合液吸出,滴在涂湿的圆面上(不要滴得太多,以防流到圆面外)。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当混合物出现黑褐色时移去酒精灯静置10~15分钟,取下玻璃片,倒掉混合液,用水冲洗,得到一个平面镜,照镜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头像。
面镜制作的反应原理为[7]: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R-CHO+2[Ag(NH3)2]++2OH-
R-COO-+NH+4+2Ag↓+3NH3+H2O(其中的R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去掉醛基后的部分)
教材中乙醛、葡萄糖发生的银镜反应实验一般都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而这里利用银镜反应原理制得的面镜,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头像。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成功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比试管中的实验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创新意识、更能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倍感有趣,倍受鼓舞。
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有毅力、有耐心,注重做好每一个实验,坚持不懈,练就过硬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对于成功的实验,要考虑能否改进,还要尽可能地开展创新实验的研究,使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9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30.
[3]宋心琦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01.
[4]曾红, 张艳. “黑面包”实验的改进[J]. 化学教学, 2001, (9): 45~46.
[5]高飞.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 化学教学, 2018, (6): 66~67.
[6]王秀阁. 银镜反应和后续处理的实验改进[J]. 化学教学, 2015, (4): 61~63.
[7]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