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驹 李盛基 长春工业大学
1.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高等院校,离不开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教育质量与教育成果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具有相当的差距,所以要对我国高校治理能力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培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应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级阶段,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对教育质量的把关的进一步严格,保证国家高素质人才的质量。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3.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内部的完善提供了进一步的治理基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框架已经成型,基本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吻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参与主体的决策权力失衡。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的利益主体是社会、政府和高校,决策权力的分配问题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治理的核心。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决策权力往往倾斜于政府,政府占于主导地位,高校居于从属地位,往往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等的情况等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和教育资源分配效率的低下问题。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提供了高校生存发展应有的资源,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理应有监督和评价的权力。但是社会涵盖范围庞杂,与高校之间缺乏对应参与治理的渠道,治理权责的不明确等等原因造成了社会在面对对高等教育的治理时处于治理的边缘化地位。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其实反应了高校现代化治理水平的低下,这是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障碍之一。
2.高校内部权利形态的调和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下,学术权力曾依附于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微弱的形态持续至今。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利被高层掌握,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学术权力被迫下移到学术基层,声音微弱,学术权力对学术自由有重要意义,但学术的要求和行政管理的要求不匹配,所以“去行政化”被提出,但是历史原因的影响和权力之间的矛盾使“去行政化”无法实现,成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存在阻碍。
3.高校的民主体系不健全。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去行政化”的艰难实施反应了“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高校内学术权力的微弱,使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更具有话语权,也就影响了民主在高校内的完善和发展。在高等教育治理的三个主体中,高校依托于政府,社会在高等教育治理主体里的边缘化,使监督的多元框架难以形成。同时政府过度参与高校治理,限制高校的自主性,对其他民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
1.建立多元参与主体的共治体系
首先要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在现代化进程加深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党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领导。其次,要确立政府的管理地位,政府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教育资源的等支持,因此也理应有管理高校发展的责任,检测教育成果的义务。再次,应该扩大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将自主办学权归还给高校。最后,社会的监督权要积极履行。社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社会应有监督的权力,同时,社会作为外部监督,可以让高校的权力运作透明阳光,缓解甚至消除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2.以学术权力为核心,“去行政化”
学术权力是高等教育最原始的权力,它能保证学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的自由自治。以学术权力为核心,要扩大基层的学术组织的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对学术自由的影响。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发展是为学术研究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所以要以学术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发展目标。对于高校中行政化严重的问题上,严格按规章执行,选拔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各司其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将行政管理的职权分散开来。
3. 创新高校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
民主制度的完善是对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巨大的推动。要实现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首先要完善已有的民主测评体系,通过对以往测评的结果,将测评体系原有的瑕疵改正,将其变得更具科学性,也更有针对性。其次,要对参与民主主体有明确的定位,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机制。在民主评价的过程中,为确保可信度和透明度,将民主评价的过程暴露在阳光下,公平公正公开。通过民主评价的过程,吸纳大多数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