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Parallelism的翻译
——以The Road Less Traveled为例

2020-01-18 21:56罗厚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排比句译文原文

李 琼,罗厚健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The Road Less Traveled(《少有人走的路》)[1]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的代表作。该书讲述了作者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冲突和难题的方法和途径,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颇受各国读者喜爱。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和加重感情,体现了作者真诚坦率和长于思辨的语言特点,也为廓清行文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译者想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源文本的这些特点,排比句的恰当翻译不可忽视。笔者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着眼,在翻译该书前三章的基础上,对如何保留排比句的形式和功能进行探讨,以求对等传递作者的写作思想和风格。

一、Parallelism恰当翻译的必要性

英语Parallelism汉译平行结构,是以语法结构对称(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分句)来突出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2]。《现代汉语词典》对汉语排比定义为:一种修辞方式,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从英汉排比的定义可以发现,排比的项既可以是词,也可以短语,还可以是句子;不同点在于,英语Parallelism既是修辞术语也是语法术语,而汉语排比通常指的是修辞手段或修辞方式。

(一)保持语言特色和功能的需要 The Road Less Traveled属于论说文文体。作者为了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大量使用排比修辞来增强语势,强调观点,表达期盼[3]。比如,在第一章劝告父母教育孩子时,作者规劝道:By this I mean let us teach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the necessity for suffering and the value thereof, the need to face problems directly and to experience the pain involved. 这个句子的宾语部分作者运用了…the necessity…and the value…, the need…这样的短语排比结构,呼吁意图明显,真挚的情感和恳切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作者在论述规则的重要性时,他认为:Without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nothing. With only some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only some problems. With total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all problems. 这个以介词短语without和with引领的排比句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观点。条理清晰,语势渐强,充分体现了排比修辞用于说理可以达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效果。

与英语Parallelism相比较,汉语排比修辞具有同样的功能。宋代的《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 所以壮文势, 广文义也。”这里的“一类字”即指排比修辞,“壮文势”和“广文义”指其功能,现已得到广泛认同。另据《现代汉语》,排比的作用在于“突出文意的中心,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作者用排比句点明主题,引出下文,惋惜和感叹之情被强调得更加强烈。

修辞作为写作手法,它的运用是作者追求表达效果的体现,也是追求写作目的的体现。英语Parallelism和汉语排比修辞具有共性,都是为了增强语势,强调语义,渲染情感。为了保持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功能,对英语Parallelism进行恰当转译十分必要。

(二)廓清行文思路的需要 英语Parallelism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arallelism是语言组织形式,属语法范畴,狭义的Parallelism是修辞手段。Corder J.W.认为,作为实现句子或段落连贯性的一种手段,Parallelism具有使写作思路清晰,强调重要内容,创造愉快节奏以及减少表达所需字数的作用——Parallelism as a means to achieve coherence of a sentence or paragraph has the following effects:to lead to clarity in writing; to gain emphasis;to create a pleasant rhythm in a prose passage;and to cut down on the number of words needed to express an idea.(College English Book Two, 1995:107)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英语Parallelism除起到衔接句子作用外,还起到连接语篇的作用。如,The Miracle of Technofix ( K.Sale) 中有三个段落的开头均使用了question-answer pattern,构成Parallelism, 起篇章衔接作用:1) Energy crisis ? Try synfuels.Never mind that…;2) Food for the hungry world? Try the “Green Revolution”. Never mind that…;3) Diseases? Try wonder drugs. Never mind that…[4]。

与英语Parallelism相比,汉语的排比虽然不具有组织语言的语法功能,但作为修辞手段,“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英语的Parallelism与汉语的排比相同,其效果是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5]。比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这是用排比说理的例子。又如,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这是用排比叙述的典型例子。

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来说理和叙述,行文简洁,思路清晰。对它们进行恰当转译可以帮助读者把握原文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二、功能对等理论对Parallelism翻译的指导

为了给翻译确定一个标准,西方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圣经》研究专家和翻译家奈达(Eugene A. Nida)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6]。指出翻译应该实现词汇、句子、语篇以及文体的对等,如果在这四个层面无法做到完全对等,译者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追求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反应的相似性,即功能对等。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将翻译定义为: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7]。形式对等中的对等强调翻译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包括词汇对等、句子对等、语篇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它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的文化语境中的行为联系起来,并不坚持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对等的反应而非对等的形式。动态对等解决了长期以来译界“意译”与“直译”之争,语言和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之争[2]。

动态对等理论一度被西方译界解读成翻译中形式的对等无关紧要。虽然形式对等和反应对等之间,奈达更强调后者,但这并不说明形式不重要。为消除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误解,奈达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并将它的定义分为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两类。最高限度为“译文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最低限度的定义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达到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8]。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反应的一致性。反应相似度越高说明译文翻译得越成功,反之,低于最低限度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9]。

功能对等理论澄清了动态对等论对反应和形式“厚此薄彼”的误解,成为了当代西方主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批评理论,而实践也证明了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翻译可以有效地传递原文的精神风格,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形式风格,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助于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及欣赏原文内容[10]。

(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Parallelism的翻译研究 作为修辞手段,英语Parallelism与中文排比修辞具有相似的功能——“壮文势,广文义”。因此,直译也是英汉排比修辞翻译的首选。对于源文本中的显性排比,译者应尽量保留其修辞,对于隐形排比,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地使用中文排比结构[11]。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上,除了采用直译法外,还主要采用翻译成汉语的对偶句、排比句,或采用转译法、增词法和减词法的策略再现其修辞美,实现精确翻译的目的[12]。依照功能对等理论,翻译除了要体现原文的意义、形式和风格外,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本读者和译文读者反应的一致。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对英语Parallelism的修辞功能进行对等转译,有助于提高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反应的相似性。如,在强调大多人对人生的错误看法时,派克写道:Instead they moan more or less incessantly, noisily or subtly, about the enormity of their problems, their burdens, and their difficulties as if life were generally easy, as if life should be easy. 这句话既有副词incessantly,noisily和subtly构成的排比项,也有名词problems,burdens和difficulties构成的排比项,还有as if构成的从句排比项,感情基调强烈,修辞意图明显。翻译时,如果采用还原修辞的方法,将英语Parallelism汉译为中文排比句,不仅原文意义可以得到忠实传递,原文的修辞效果也可以得到完美保留,是成功的翻译。

在奈达看来,“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者的语言中传达相同的内容。如果格式与原文非常相似,译者就应该努力保持形式”[13]。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译界普遍认为直译是保留源文本排比结构,同时又能够照顾译入语表达习惯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主妇》)中的这个英文排比结构Carlos: We have home, we have each other, we have work that supports us, and we have two beautiful little girls that love us more than ice cream. 王燕把它翻译为:“卡洛斯:我们有家,我们有彼此,我们有支撑自己的工作,我们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爱我们胜过爱冰激凌”[14]。译文采用四个“我们……”组成句子的排比,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修辞特点,使读者感受到了原文人物情绪的激动和生动,语言也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说明译者在解读文本时注意到了源文本的形式和修辞特征,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能实现与源语言读者反应一致的中文排比形式,真正实现了反应的对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修辞手段,英语Parallelism只要包含两项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15],而汉语构成排比的排比项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16]。这个排比项数量的差异要求我们英汉排比对等转译时,汉语的排比项一定要是三个和三个以上,否则将不构成汉语的排比修辞方式。

奈达的翻译等值理论包括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三个方面。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强调形式和内容对等;动态对等强调译文和原文内容的一致优于形式的一致,容易给人内容优于形式的错觉;功能对等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对等同等重要,译文的好坏应以作者反应作为评判标准。与汉语排比不同,英语Parallelism除了是修辞手段外,还是语言组织形式[15]。如,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中的这个文段:Fearing the pain involved, almost all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attempt to avoid problems. …We attempt to skirt around problems rather than meet them head on. We attempt to get out of them rather than suffer through them. 这三个句子重复We attempt to…这个句型,尽管用词数量等形式上相去甚远,但属于英语Parallelism(即平行结构),在英语中起到连接句子,衔接语篇的作用。实际上,英语Parallelism的排比结构类型可以是词汇的排比,也可以是短语的排比,还可以是句子的排比,甚至还可以是段落的排比。因此,在翻译英语Parallelism时译者要建立语法衔接意识,并能够恰当选用连接词,增强译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12]。

三、翻译实例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句子层面的翻译,常见的方法有直译法、转译法、分句法、逆序法、增词法和减词法,译者应根据原文Parallelism所强调的重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例1:At age six children may start eating their cake first and the frosting last. By the age of twelve some children are already able to sit down on occasion without any parental prompting and complete their homework before they watch television. By the age of fifteen or sixteen such behavior is expected of the adolescent and is considered normal.

译文1: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可以更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译文2:孩子六岁时,我们要教会他们吃蛋糕时可以先吃蛋糕后吃奶油,慢慢享受更甜美的滋味;满12岁时,他们会做到在没有父母催促的情况下,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十五六岁以后,等他们到了青春期,处理类似问题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或常态。

原文是由三个并列句子构成的排比结构,清晰说明了三个年龄段孩子应该接受的教育。译文1没有把原文的排比结构对等转译,行文拖沓,表达含糊。译文2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成三个并列的汉语排比句,内容呈现井然有序,行文思路一目了然。

例2:They are the “Do as I say, not as I do” parents. They may frequently get drunk in front of their children. They may fight with each other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 without restraint, dignity or rationality. They may be slovenly. They make promises they don’t keep.

译文1:他们是“照我所说的去做,但不要做我所做”类型的父母。他们可能在孩子面前经常喝醉,相互殴打。毫无克制、尊严和理性。他们很邋遢,随意许诺却又做不到。

译文2:他们“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可能经常在孩子们面前喝醉;他们可能当着孩子们的面斗殴,毫无克制、尊严和理性;他们可能衣冠不整,吊儿郎当;他们做出承诺却又不去兑现。

原文是句子组成的排比,重点突出父母不应该做的事情。译文1采用合并谓语动词的方式进行翻译,没有构成排比,强调的内容不突出。译文2直译为汉语排比结构,达到了强调内容的目的。

(二)转译法

例1:So usually the attempt at intervention fails, and these children drop out of school, only to continue a pattern of failure that frequently lands them in disastrous marriages, in accidents,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 or in jail.

译文1:因此,在干预失败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辍学,继续失败的模式。深陷灾难性的婚姻、事故,被囚禁于精神病院或监狱。

译文2:心理医生的一切努力,常常以失败告终,最终这些孩子离开学校,继续失败的人生——深陷不幸婚姻,遭遇严重事故,住进精神病院或者囚禁于监狱。

原文以介词短语“in+名词”组成排比结构,形象地说明了失败人生的几种结局,发人深省,修辞效果明显。译文1翻译为两个句子,增译了动词“深陷”和“囚禁”,形式上不构成排比,语势尽失。译文2把原文的介宾结构转译为动宾结构,组成四个排比项,强调人生的失败结局,成功地重现了作者的修辞意图。

例2:Instead they moan more or less incessantly, noisily or subtly, about the enormity of their problems, their burdens, and their difficulties as if life were generally easy, as if life should be easy.

译文 1:相反,他们或多或少地、不停地、吵闹地或微妙地抱怨他们的问题、 负担和困难的严重性,好像生活一般很容易,好像生活应该很容易。

译文 2:相反,他们多多少少地抱怨他们的问题、负担和困难,不是喋喋不 休,就是吵吵闹闹,抑或是支支吾吾。好像人生很容易一般,好像人生本就该很 容易一般。

译文1选词用了“或多或少”、“吵闹地”、“微妙地”,没有改变原文的词性,翻译太过死板,语势得不到体现。相比较而言,译文 2 采用了转换词性的方法,把副词翻译成动词“喋喋不休”,“吵吵闹闹”,“支支吾吾”,语势渐强,排比效果明显。加上断句的使用,语言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三)分句法

例1:They will take the time to make these minor corrections and adjustments, listening to their children, responding to them, tightening a little here, loosening a little there, giving them little lectures, little stories, little hugs and kisses, little admonishments, little pats on the back.

译文1:他们会花时间做一些细微的纠正和调整,倾听孩子的意见,回应他们,这儿紧一点,那儿松一点,给他们一点教训,讲一点故事,给他们一点拥抱和亲吻,小小的训诫,小小的表扬,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背。

译文2:他们会花时间做一些细微的纠正和调整,在这里要求严一点,在那里要求松一点。他们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回应他们;他们会教训一下孩子,给他们一点惩戒;他们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给他们一些拥抱和亲吻;他们会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背,给他们一点小小的表扬。

原文说明负责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作者使用动名词“listening to…”,“responding to…”,“tightening…”,“loosening…”和“giving”组成排比结构,行文较简洁,但思路并不清晰。译文2对行文逻辑进行了分析,抓住几个关键动词“倾听”、“教训”、“讲”和“拍”,把原句进行切分,可以帮助读者理清作者的行为思路。

例2:We had worked through her feelings about her employers and how they related to feelings about authority in general, and to her parents specifically. We had examined her attitudes toward work and success and how these related to her marriage, her sexual identity, her desire to compete with her husband, and her fears of such competition.

译文1: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以及老板对她的态度,了解了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了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还知道了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

译文2: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和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我们还了解了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

例2是由两个“We had+done…”组成的英语排比结构,排比项只有两项,却传递了大量信息,体现了用排比叙事,条理清晰,思维严密的效果。译文1没有把它们翻译为汉语排比结构,体现不出作者为帮助这个妇女所做的大量工作。译文2通过切分句子的方法,翻译成汉语排比结构,行文更加简洁,条理更加清晰。

(四)逆序法

例1:Discipline is the basic set of tools we require to solve life’s problems. Without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nothing. With only some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only some problems. With total discipline we can solve all problems.

译文1:准则是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基本工具。没有准则,我们什么也解决不了。有一些准则,我们才能解决一些问题。有了全面的准则,我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译文2:准则是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基本工具。没有准则,问题不会解决。拥有准则,问题会迎刃而解。利用全部的准则,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原文用三个with(out)…, we…句子组成排比结构。按照正译法应该是人称“我们”做主语,如译文1,但翻译出来修辞效果尽失。译文2采用逆序法,采用物称“问题”做主语,随着字数(音节数)的增加,语势得到了增强,排比修辞效果明显。

例2:More often than not these children are punished frequently and severely throughout their childhood—slapped, punched, kicked, beaten and whipped by their parents for even minor infractions.

译文1:这些孩子多半在童年时期经常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被打耳光,被拳打脚踢,甚至被用鞭子抽打。

译文2:这些孩子在整个童年时经常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是轻微的违规行为,父母也会扇他们耳光,对他们拳打脚踢,甚至用鞭子抽打他们。

原文在说明孩子受到的惩罚时,使用的是过去分词的排比结构,体现的是西方人的客体思维,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方人在认识事物时更喜欢从主体出发,倾向于描述个人行为及与他有关的联系[11]。译文2注意到了这种差异,采用逆序法把原文翻译成主动语态,组成谓语动词的排比,比起译文1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样的翻译也更有助于实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反应的一致。

(五)增词法

例1:Problems, depending upon their nature, evoke in us frustration or grief or sadness or loneliness or guilt or regret or anger or fear or anxiety or anguish or despair.

译文1:问题,由其本质所决定,唤起我们的沮丧、悲伤、悲伤或孤独、内疚或悔恨、愤怒、恐惧、焦虑、痛苦或绝望。

译文2:问题,取决于他们的性质,往往会勾起我们的沮丧、悲伤、忧愁和孤独,唤起我们的内疚、悔恨、愤怒和恐惧,导致我们焦虑、痛苦和绝望。

英语原文是名词排比,在句中做宾语,属于SVOO结构。译文1直译英语句子结构,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因为中文句子里常有几个动词的情况,译文2增译了两个谓语动词“勾起”和“导致”,对原文进行切分,组成动词和名词排比结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清晰。

例2:By this I mean let us teach ourselves and our children the necessity for suffering and the value thereof, the need to face problems directly and to experience the pain involved.

译文1:我的意思是,让我们教育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受苦的必然性和价值,教育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直面问题和体验苦难的必要性。

译文2:我的意思是,让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苦难的必要性和价值,以及直面问题和体验苦难的必要性。

原文作者用and连接the necessity…,the value…和the need…三个排比项,是语言组织形式,目的是追求行文的简洁。译文1增译“教育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强调共情效果,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解。译文2只增译谓语“教育”,思路清晰,与作者使用排比的目的一致。

(六)减词法

例1:Fearing the pain involved, almost all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attempt to avoid problems. We procrastinate, hoping that they will go away. We ignore them, forget them, pretend they do not exist. We even take drugs to assist us in ignoring them, so that by deadening ourselves to the pain we can forget the problems that cause the pain.

译文1: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害怕问题带来的痛苦,试图避免出现问题。我们拖延,希望他们会离开。我们忽略他们,忘记他们,假装他们不存在。我们甚至服用药物来帮助我们忽略它们,这样通过使自己沉溺于痛苦中,我们可以忘记导致痛苦的问题。

译文2:因为惧怕痛苦,所以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害怕问题,试图避免他们。我们拖延,希望他们离开。我们忽略,假装他们不存在。我们甚至吸毒,妄想借“毒”消愁。

该文段陈述的是人们回避人生痛苦的方式。译文1能把原文的行文思路译出来,但行文拖沓、累赘,掩盖了作者的真实意图——说明人们为了回避痛苦,采取危害越来越大的方式。译文2采用排比结构,表达凝练,强调准确,凸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2:They are impulsive, and their impulsiveness spills over into their social life as well. They get into frequent fights, they become involved with drugs, they begin to get in trouble with the police.

译文1:他们很冲动。他们的冲动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交生活。他们参与打架,他们卷入毒品,他们开始和警察发生冲突。

译文2:他们很冲动。他们的冲动蔓延到社交生活。他们经常打架、涉毒,和警察斗狠。

原文第二句的排比结构突出动作“get into…”,“become involved with…”和“begin to get in trouble with…”,形式生动,转译成汉语排比句时也应关注这些动作的形象性。译文1以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来的句子排比结构,但重点不够突出。译文2采用减词译法,把句子的排比转译为短语的排比,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英汉写作存在众多的修辞手段,它们相似而不相同,即使名称相同的修辞手段它们的功能和用法也不尽相同。英语中的Parallelism具有中文排比修辞和语法组织的双重功能,是作者思想和语言风格的体现,同时也是英语写作常用的语言组织形式。对于Parallelism的汉译,译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应在翻译前对源文本的功能进行深入解读,并在英汉翻译中描写出它们的异同,努力提高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反应的相似性,实现功能对等的目的。

猜你喜欢
排比句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弟子规
弟子规
小议如何借导读写美句
奇妙的排比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