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小古文教学策略

2020-01-17 09:01姜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文本

姜英

小古文是在古代汉语中通过加工提炼之后形成的典雅而凝练的书面语言。学习小古文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故事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小古文,对于这种全新的文体课文,教师就应该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一、强化诵读,探寻广阔文言世界

1.教师范读,在榜样引领下感知小古文表达特质

小古文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动听,是一种极其适合朗读的语言材料。但由于其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当下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学生首次接触难以把握朗读的方向和尺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除了要正确发音之外,还需要针对小古文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方面做好明确的方向引导。

就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文为例,教师就可以针对以下两点引导学生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质。首先,紧扣“群儿戏于庭”着力引导学生感受小古文中动词前置的表达特点,此环节教师不宜讲述过多的专业知识,而应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表达方式;其次,抓住课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聚焦 “持”“击”“破”等三个动词,教师可以示范朗读,用节奏明快的朗读来让学生感受形势之紧张,借助語言形式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所描写的氛围和情境之中。

教师用富有激情和夸张的朗读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小古文的内在感觉。

2.自主朗读,在推理猜测中感知小古文基本大意

经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解读能力。在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朗读,让学生在整体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朗读尝试,这样既能展现教师范读的成果,又能使学生对小古文的大意进行感知与理解。

还以《司马光》一文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浸润和影响下,可以对课文中原本具有一定理解障碍的词语进行自主探究。比如“足跌没水中”,学生从对“足跌”的理解可以推理、猜测出“没”的大意为“淹没”,为正确辨析读音、划分节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水迸”的朗读,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朗读明确了“迸”字的读音,但其大意就可以依托“光持石击瓮破之”的连续性动作,感受到这是司马光一系列动作之后的结果,可以将“迸”理解为水随着瓮的破洞快速流出。

对小古文意思的理解切不可停留在机械、逐字逐句解读的模式之中,而需要在尊重学生原始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与推理,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1.依托文本内容,精心创设情境

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离不开可感而扎实的语言世界。教师可以创设契合学生内在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在可感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将学生的学习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实实在在的事物营造出真切的情境。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运用情境中的事物进行引导,可以邀请两位学生以实践表演的方式,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兔走”“折颈而死”“释其耒”“守株”等动作,借助鲜活而直观的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走”“折颈”“释”“守”等一连串动词的大意。随后,组织学生观看精心制作的视频,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对视频内容进行配音朗读,将学生的朗读与视频中的内容一一对应起来。

这样在表演式和配音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激情,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搭建对话通道,走进人物内心

阅读文本的本质就是运用自身的原始积淀与文本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价值在于学生不再是机械而单纯的读者,而是文本故事中的一员。因此,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在学生认知的障碍处、困惑处设置对话,为学生建立与文本进行多维对话的空间,激发学生对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再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当这位农夫在“兔不可复得”的情况下,他会回心转意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蕴含的寓意,教师如果直接机械地布置任务,或者将道理直接告知学生的话,就会影响他们自身的阅读,其理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当这位农夫还是固执己见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时,他的亲人、朋友或者邻居会怎么劝说他呢?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活了,纷纷选择了亲人、朋友、邻居等不同的角色,与农夫进行对话,在对话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表达出来。

试想,如果教师不设计这种趣味性极强的对话情境,学生又怎么能够如此轻松地将蕴藏在文言中的寓理表达出来呢?

三、渗透方法,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

1.不断亲近,用联系来增强体验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所以就将小古文教学定位于理解的层面,这是对小古文价值的一种窄化,也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漠视和浪费。事实上,对小古文的学习不仅要理解大意,还要能够走进文本内容的情境之中,敢于亲近、乐于亲近、善于亲近,最终积累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抓住小古文中最为关键的重要词语,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

如《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一位教师就采用了联系对比的策略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形势紧张的语句。很多学生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迅速找到了“光持石击瓮破之”,借助于人物连续性动作来感受当时形势的紧张。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上下文中,并圈画出“众皆弃去”,指导学生将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进行对比,认识到司马光在其他孩子已经因为紧张害怕或者无计可施、纷纷“众皆弃去”的情况下,仍旧能够保持冷静的心态,并迅速作出判断,有了“持石击瓮破之”的动作。教师让学生站在司马光的角度猜想当时司马光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古文的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障碍,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这层障碍,形成更加深入的对话。

2.提炼线索,用复述来增强体验

由于小古文表达形式的不同和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因为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学生的复述也就显得更有价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小古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并提炼出复述的线索和抓手。

如教学《守株待兔》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农夫前后的变化,帮助学生将这篇简短的文本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起因——“兔走触株”,发展——“因释其耒而守株”,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在具体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原因进行白话文的复述,在梳理好文本故事之后,再尝试运用小古文进行复述,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训练其表达能力。

教学中,教师正是紧扣了小古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逐层递进中不断走向文本的内在世界,通过复述达成了积累内化和表达运用的效果。小古文作为一种全新的文体,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提炼方法,但注重朗读、凸显趣味和渗透方法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弃。只有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教学,小古文才能成为学生能力生长的重要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四甲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文本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称象
嫦娥奔月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