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读出文言文的独特“味道”

2020-01-17 09:01严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余味司马光文言文

严莉

文言文语言简练、意蕴深远,由于与当下的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障碍与难度。当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时,教师需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和品味开辟道路,从读出趣味直到最后读出余味。

一、“文味”:逐层深入,在朗读理解中感知文言文趣味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理解无须斟字酌句,要基于整体性的“文”入手,避免机械生硬的理解堆砌,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辅助信息,积淀丰富的语感,读出文本的内在意趣。

以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触摸语言,读出趣味。首先,教师呈现出整篇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说说可以怎样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调整顺序、引入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结合文本的内容自主进行理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融入自身的想象,将文言文中没有呈现的信息和板块补充出来,将课文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看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在整个过程中,标注停顿符号是考量学生是否正确理解文本大意的重要方式,此时学生已经对注释的作用了然于胸,教师就尝试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文本中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标注停顿符号。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而需要向“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迈进。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在思维被再次激活,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也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在串联讲述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浓郁的认知兴趣。如果是一般的文本,到达这样的层级完全可以结束,但对于文言文来说,这样就难以展现文言文“言简而义丰”的特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紧扣文本表达中“言简”的语句展开想象,开掘文本语言中的“义丰”内涵,将故事说得生动形象,说得有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在所储备的经验和信息,让简单的文字展现出有血有肉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创生性表达的过程中感受朗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文言文的理解局限在机械的大意理解上,而是把握了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从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入手,让学生做到既理解大意,又丰富意趣的境界,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意味”:扩展视域,在洞察理解中體会文言文意蕴

真正会阅读的人能从简单的故事中体悟出深刻的道理,这样的阅读才能做到真正的入味。为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在高屋建瓴、整体把握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虚心品味涵泳,并最终走出文本,切己体察。

还以《司马光》一文为例,教师可以从两个步骤展开教学:(1)在对比中感知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尝试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司马光,学生纷纷罗列出“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等词语,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印证的依据,并鼓励学生尝试对比司马光与其他小孩的不同表现,围绕着“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话进行对比学习,感受司马光的鲜明形象。(2)在聚焦核心中多维解读。教师在肯定了司马光智慧冷静的特点之后,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向深处引领:假如我们都没有想到用石头砸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救人呢?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其他孩子的做法真的是毫无道理的吗?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对学生想出来的其他施救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提醒学生,如果自己在情急之下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赶紧找大人帮忙也算是一种好方法,总之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施救才是最好的方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上述教学板块中,教师的教学就分为了两个层次:其一,教学关注文本整体,让学生在对比实践的过程中将司马光的整体性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这样的两个板块将学生引向了文本语言的深处,同时又在联系实际中让学生跳出文本,将文本读透,读得入味。第二阶段,当司马光高大的形象进入到学生的认知意识中时,教师并没有将思维的关注点完全停留在文本之中,而是抛下了石子,激荡起了涟漪:假如我们都没有想到用石头砸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救人呢?顷刻之间,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内在反思就被完全激活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解读了文本的表达主题,使文本意蕴更加入味了。

三、“余味”:丰富资源,在对比统整中感受文言文余味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统编本教材编者编选的文言文课文不仅篇幅简短,而且篇数也不多,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因此,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的角色,在拓宽教材的基础上扩展阅读范畴:可以依托文言文的主题进行扩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系;可以将故事中的人物放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利用更丰富的资源形成与文本的高质量对话。这样学生不仅对文本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更能读出文言文的余味。

再以《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为例,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引领:首先,出示《宋史·司马光传》中的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生平资料,并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出示的注释,运用课中积累的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理解教师出示的内容,使学生对司马光这个人物形成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的感知。其次,将课文中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和出示语段中司马光的“勤学苦读”有机统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展开思考,思考作者将这两处内容联系在一起,究竟想要告诉读者什么,从文本内容出发洞察作者的创作用意。

纵观这两个教学板块,教师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深化与延伸,由一段向一文过渡,由一篇向一类扩展,让学生在读宽文本的基础上感受文本的余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人物司马光身上,并回归原文,引入描写司马光勤学苦读的语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结合提供的注释,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司马光,更使得文本中的人物语言鲜明而丰满。这样的拓展可谓“一石二鸟”,随后教师尝试统整性地把握两段文字,启迪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究竟为什么要把司马光的这两件事情融合在一起呢?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猛烈的碰撞,感受到勤奋好学给予司马光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亮出自己的解读,而是出示司马光自己的话,启迪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进一步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视域、认知发现,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张力,学生对文本内容感知后就能朗读得更加具有余味。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完全局限在教材的文本中,而是通过拓展资料、丰富视角,强化了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视域,提升了学生内在解读的效果。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文化经典中徜徉的过程。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感受到文言文表达的趣味和意味,并在读懂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余味,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余味司马光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余味悠长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人生的余味
人生的余味
人生的余味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