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课文教学例谈

2020-01-17 09:01李慧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小白兔蝙蝠

李慧

在统编本教材中,科普类课文入选了不少,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多以童话故事和儿童诗歌的形式呈现,不仅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还能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尤其是对科普类课文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普及科学知识,而不重视对科普文的深入解读,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也无法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崔峦曾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绝对不能割裂,要既‘得意又‘得言。”如何让科普类课文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科普类课文教学的看法。

一、重视文本朗读,领悟情感特色

在科普类课文中,朗读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朗读可以将文中的语言和情感读出来,也能让学生实现与课文的深入交流,感受科学的神奇,了解科学的作用,在朗朗读书声中让科学充满整个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在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文中小白兔好奇的心情,一路上不断询问最终着急回家的情感特色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

师:文中的小白兔為什么会从一开始的好奇变为焦急呢?大家再去读一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生:文中的小白兔好奇的原因,是看到燕子飞得很低,就在它的头顶,这很不寻常。

生:因为燕子一般都会飞在空中,而这里的燕子飞得很低,然后小白兔又看到小鱼游到水面上,小蚂蚁开始搬家,所以才从好奇变为着急了。

生:小白兔由好奇变为着急的原因是文中的“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飞不高”这句话。

学生们通过朗读走入了文本的情境中,这时候再次朗读就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涵。《要下雨了》正是通过描写小白兔一路上遇到燕子、鱼儿和蚂蚁因为快下雨了所做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了一定的自然规律。教师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一读中逐渐理解课文,获得相关的科普知识,在理解中产生更进一步的情感共鸣,让科普类课文读来更加顺畅、有效。

二、巧设课堂演讲,体会文本趣味

教学科普类课文时,学生往往学得很无趣,课堂气氛也枯燥无味。因为科普文本身情节少,不像记叙文那样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挖掘科普文的趣味性,充分散发科普文神秘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学习科普文的乐趣,并爱上科普文学习。

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教师可以别出心裁地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师:经过对这篇课文的初步学习,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蝙蝠在晚上飞行的奥秘吧。那么,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蝙蝠的飞行秘密创造出雷达的呢?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蝙蝠,你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吗?

生:大家好!我是一只在夜里飞行的蝙蝠。我的嘴巴能够发出一种超声波,它就像是波浪一样不停前进,如果它遇到了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这样我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们正是因为发现了我的探路方法,于是就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就和我的超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到荧光屏上,这样飞行员就能看到前面的物体,保证飞机在晚上飞行的安全。

师:谢谢!你这只小蝙蝠,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让学生化身为文中的主人公——蝙蝠,从而改变学生的角色,让他们以自己的口吻来诠释文本里的语言,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文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简单,让学生获得“恍然大悟”般的学习乐趣。

三、替换文本语言,凸显表达优势

科普类课文用其特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出了许多比较常见的科学知识,达到科普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课文,找到文中所表达的有价值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采用语言交换的形式来进行课堂练习。让原本略显枯燥的科普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又富含知识性,也更容易让小学生进行学习和解读。

如,教学《比尾巴》这篇科普文,文中将“比”作为核心内容,并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共设计了六个问题)向学生介绍文中六种小动物各有的尾巴特色。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儿歌包含的趣味性。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了儿歌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小动物的特点告诉我们了吧,是不是非常有趣?那我们将文中的句子调换一下,你们说说有什么样的感受。”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以下对话:“(1)哪种小动物的尾巴像雨伞?小松鼠的尾巴像雨伞。(2)哪种小动物的尾巴好像一把雨伞?小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雨伞。”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们发现原来还是课文中的句子更加好读也好听。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还鼓励学生尝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仿写。这样的读写训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对写话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让学生更加了解身边的科学知识。一边引导学生朗读,一边进行句子品析,最后再运用仿写练习的方式,充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享受到科普文学习的快乐。

四、开展填空练习,掌握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运用于实践中的。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增长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科普类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应当依据文章特性,从中寻找语言表达的技巧,引导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在练一练中,逐渐悟出文章的情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有一段话:“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师:这段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个动词?

生:一共出现了三个,有“送、吹、乘”。

师:里面有重复的动词么?

生:没有。

师:那么,这些动词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通过这些动词,我仿佛想象到了这些画面。

师:没错,这就是动词的奇妙之处。那么,你们能把这些动词都记住吗?

于是,教师根据这段课文出示了一道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之后,教师又加大了练习的难度,给学生出了与课文类似的一道填空题:

孩子们将自己(   )的花(  )给了老师,清风(     )来,花儿们(    ),风纷纷(    )起花香。

教师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动词进行句式填空练习,很好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章中可作为语言训练的核心,将《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文内容提炼出几个动词,从而使学生有了清晰的画面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随后,又利用填空题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科普文时,教师要遵从语文课程的规律,从解密科学知识的层面着手,向学生进行基础常识的普及与教学,更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出发,科学地安排训练,让学生在好奇和疑问的过程中产生自动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自发去参与学习,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运用等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市莒县陵阳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小白兔蝙蝠
小白兔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蝙蝠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梦想中的学校
别怕蝙蝠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