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1-17 23:25浦秦夏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浦秦夏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加快,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对高职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各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培育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职校学生。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和精神培养的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再次受到关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及与课程融合的新途径。

一、职业素养

(一) 职业素养的定义

职业素养的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渐渐形成众多的派系,理论发展更加完善和多样。从国外的职业教育看,不同的教育体系对职业素养的体现不尽相同;从国内的不同院校来看,职业素养教育也有不同的方式。综合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点,主要包括职业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沟通能力、专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职业素养的3大核心要素,也被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简称CQ)。

(二) 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模型

对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冰山理论。将冰山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面以上的只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属于显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个人形象、学历资质、知识、行为表现等方面,可以通过测试、考证来检验。水面以下的占冰山的绝大部分,属于隐性素养,代表着学生的职业态度、道德、意识等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显性素养培育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为重点。二是大树理论。将大树理论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树的根,职业技能是枝干、叶。发达的根系是树木繁茂的根本。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员工的“综合素养”。职业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才能逐渐锻造出工匠精神,成为企业精英,为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事业提供源动力。三是洋葱模型。将洋葱模型用于高职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进行分层,形成由内而外的包裹的结构,内核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个性,向外依次展开为个人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从模型看,越外层的素养,越利于培养和评价;越内层的素养,越难于评价和习得。职业素养的洋葱模型与冰山理论有相似之处,其对职业素养的本质和内涵的表达是一致的,但洋葱模型通过“层层递进”的结构更加突出了隐性素质和显性素质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 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时代内涵

1.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具体化。职业素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工匠精神”迅速引起热议,并演化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成为其他各行各业的对人才的新定义。“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职业素养的具象,为职业素养教育指出了新方向。近期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相关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可见,国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已经从政策引领,落实到实施要求上。

2.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趋多元化。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践时,能否符合企业期望和个人期待,是职业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重视职业素养,这早已是校、企、学生三方的共识。传统的理念中,学校基于教育过程为学生素养提升开发相关知识,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生活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特征、自我晋升技能和开发意愿;企业在招聘录取之后,进行具有企业个性化的相关职业素养的再培训、再教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的日剧增加,企业考虑用人成本、培训成本,更加倾向于招聘职业素养更高的员工,缩短他们进入职场角色的时间,尽快发挥岗位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和素养要求“前置化”,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形成了校企合力。职业素养也在学生的自我反思过程中,在校企文化优势的融合中不断被建立和提升。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些当地普通中专合并,或是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改名、合并,组成了现在的高职院校。短短的 20 多年间,高职院校在规模、数量、质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基于国情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和引导,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上面。因此这20多年间,高职院校把办学目标从以学校规模的扩张以及人数上的增减为重点,逐渐转化到注重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上来。为了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时为了换取更多的专业课时间,删减了基础文化课和素养课。短时间内看确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部分高校无明确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教学目标模糊

一份面向全国高校职业素养教育情况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显示,近60 %的高校未专门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相关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参与抽样调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和部分专任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在高职学校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但近40 %的人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三) 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对知识的获取更加多元化,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还未成熟。他们主观上想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我,但同时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急功近利”的心态令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在一份某高职院校关于商科学生职业素养的学生问卷中,近90 %的学生称知道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但是近70 %学生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素养培训。他们了解职业素养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其他文化课和媒体,可见当时该校并未对商科学生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课。

(四)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教育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是构成职业素养的三大要素。在职业素养教学(除了专业素养)中,往往出现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却无法脱离传统“说教式”“一言堂”的方式。在调查中,开设有职业素养课程的学校中,约有75 %的学校采用的每周1~2次,每次2学时的传统教学方式,33 %的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课时在8~32课时不等,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分低、课时少,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三、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从顶层设计开始,开展职业素养教学改革

从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出发,认识到职业素养提升对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培养的组织者、引导者、见证者,应该在新形势下围绕“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挖职业素养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和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宣传引导,令全体高职学生认识到提升个人素养的意义和正确方法,不仅注重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也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处事能力、职业道德等其他职业素养,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层次发展需求。

(二) 加快建设,从培养方案入手,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是个涵盖较广的概念,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职场表现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往往只停留在概念的宣传上,令学生只留有大概的印象;教育形式过于零散,往往浮于表面,令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无法将知识有效联系和实际应用。因此在职业素养的课程设置上,要有两个分明:第一是主次分明,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重点进行划分,教学方法上采用必修为主线,选修、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是阶段分明,即分年级、分阶段,将职业素养重点内容进行分段教学。比如,可以根据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10会”提升目标——会协作、会沟通、会学习、会主动、会表达、会自控、会诚信、会务实、会创新、会礼仪,分成三个阶段从第一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重点教授三个内容,再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在课程思政、人文讲座、现场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丰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 把握课堂,以学生为本,创新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主渠道之一。高职职业素养的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教学有共同之处,很多内容中都需要“讲道理”,同时又有不同,职业素养教学经常需要现场实践,比如现场“打领带”“打电话”“做活动方案”等。因此职业素养的课程需要理论的深度,也需要实践的力度,在课程教学方式的把握、内容的选择和实践上,都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视频教学、案例分析,也需要及时分享和交流。创新职业素养教学方式,要在坚持教育科学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借鉴企业培训的相关经验,吸纳有效的教学素材和手段,从而推进课程教材的开发,增强教育效果。

(四) 增强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混编教师团队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出了具体“药方”,指出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职业素养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从学生期待出发,从企业的需求入手,用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切实达到教育的实效。在政策引领下,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成效比较显著。企业参与学生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以往比较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职业素养教师团队的建设,一要大力引入企业人事管理、培训部门的讲师与学校教师组建混编导师团队,参与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研发;二要鼓励学校教师积极深入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工程实践,学习企业育人的最新模式;三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说教的授课方式,让职业素养的课堂“活”起来,寓教于乐,让学生不仅认识到重要性,更掌握提升能力的关键点,也拓展自己的视野。四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针对当前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加强学习,增强教师队伍的政治性、专业性,才能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五) 重视评价,坚持调查分析,形成职业素养教育评估方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毕业生评价机制,在学生毕业阶段或者毕业后三年内,收集学生对母校的评价和建议,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对学生的评价。这一机制是对学生学业、就业情况的反馈和评价,有利于自查学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反思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要求将育人目标的达成作为诊断项目之一,涵盖了创新创业等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有些高职学校还引入了“素养证书”制度,认为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素养证书和毕业证书,才算合格毕业生。因此职业素养教育也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企业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以检验教育的成效。可以分别在学生入学、学习、毕业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成长闭环,通过连接记录点,可以得到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曲线,为有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