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团真
(黎明职业大学宣传部,福建 泉州 36200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2]“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3]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前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各方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年亚文化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具有规范性、理论性和抽象性,相比网络话语、大众话语等更容易留下严肃刻板的印象。而网络话语更具个性、多元、多样等特性,表达过程简洁活泼,它通过娱乐形式挤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空间。二是网络空间使虚拟主义更容易嵌入大学生的生活,一些来自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价值观极容易渗透到青年的意识中[4],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污浊青年大学生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比如国外大片、动漫、综艺节目等,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和隐蔽性向高校大学生潜移默化推销其价值观。因此,在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探究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系列论述所蕴含的本质和要义[5],拓展唯物史观的教育空间[6],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对于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
校级报刊、校广播台、校级LED屏幕等传统媒体的信息是单向线性传播,信息发布由专人完成,其他学校人员没有权力发布信息和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显然这种单向的传统已经不再适应融媒体时代,但是仍然在校园信息传播中承担着一定作用。“互动”是网络吸引广大网民的重要特点,是新媒体传播显著特征,将互动意识渗透到新闻信息产品生产传播各个环节。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发布信息,这种特性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加强同用户的互动交流,提高师生对新思想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忠诚度,把来自用户的需求、反馈及时体现在内容生产传播中,提高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7]。
校级报刊、校广播台、校级LED屏幕等传统媒体中,新闻信息的发布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官方工作者层层把关,能够做到新闻信息客观严谨符合唯物主义思想,具备官方权威性和可靠性。而新媒体的出现削弱了信息把关,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夹杂噪音,并且因为用户身份隐匿、地点分散、参与方式多种,导致监管难度上升。再者,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新媒体环境中,侵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在融媒体时代,时刻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既要依靠传统媒体的官方权威传播,也要不断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的把控,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降噪”。
融媒体立体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配合,以文字、图像、音频、影像等媒介进行表达。传统媒体中,校级报刊以图文传播为主,校广播台以声音为主,LED屏幕以图、影像为主。新媒体中,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传播兼具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下,建立一种立体化传播模式。由于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和用户碎片化信息易吸收特征,融媒体传播也表现出碎片化特点。“碎片化”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完整性。碎片化传播导致信息接受者无法接收完整的信息,缺乏对信息整体性考虑,特别是对缺乏严格监管信息的辨识辨认,从而容易被误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应重视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问题,由于新媒体个人信息具有隐匿性,有些不怀好意的有心者肆无忌惮发表不实言论,对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影响。
有些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停留于字面解释,却缺乏其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解读,导致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大学生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层次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存于心,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其为指导,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能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认同,才可以根本上汇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水平。但调查的实际结果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往往深陷事务性工作,缺乏深入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存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现象。存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力不强,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管理未达标[8]。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丰富教育载体资源上。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依托课堂、传统媒体等进行主动传播,未能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正好能够弥补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不足,利用了大学生极强的猎奇心和对新事物怀有巨大兴趣的特点,以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来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者和忠实粉丝。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方式缺乏创新,尤其是面向学生宣传教育方式上,缺乏运用融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运用学生干部力量,制作一批广受学生欢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宣传作品。
推进学校网站主页、校官微、电子屏幕、广播站、宣传栏、悬挂横幅宣传阵地的融合,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宣传氛围。运用“互联网+高校意识形态”,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凝聚力,借鉴网络文化的生活化、多样化、互动化的特点,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主动设置话题和议题,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以流行语言和生动案例进行教育传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活起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组织领导,聚焦主题主线,强化行动自觉,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提升觉悟、号准问题、强化整改、促进办学上下功夫、见实效。强化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网格化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主题教育办督促、校指导组把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落实的工作格局,细化工作方案,制定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确保宣传教育覆盖师生党员,辐射带动全校师生。通过集中研讨学、理论宣讲学、主题党日学、警示教育学、红色基地学、微媒推广学、心得交流学等多种形式,组织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研讨。
借助“学习强国”等教育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功能,以渗透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式让合作学习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统一;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轻松愉悦教育氛围,从而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推进学习平台的推广覆盖,按照“应进尽进、能入尽入”的原则,实现在岗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全覆盖,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团员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下载和使用平台学习,使学习平台成为师生在线理论学习的重要平台。
建设网络舆情监测服务项目,配备专门网络舆情监测力量,实行实时监测预警与报告,对海量网络舆论信息进行实时的自动舆情采集,舆情分析,舆情汇总,舆情监视,并开展分析研判、风险评估、预警预测、及网络舆情周报等,成立舆情应对工作专班,及时梳理舆情风险点,建立完善重大突发敏感事件舆情网上网下一体化快速应对处置机制。研究制定工作预案,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明确值班安排,防范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强化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建设,建立与社会媒体长效联动合作机制,开展常态化新闻发布。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提高理论武装和思想保障。新闻信息员、辅导员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增强育人动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提升队伍的理论解释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实践锻炼,提升队伍的文化引领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学习交流,提升队伍的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扣紧广大师生的特征和需求,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体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形成家、校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强化校园网、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建设,建立与社会媒体长效联动合作机制,开展常态化新闻发布。全面排查校园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教材、实习实训、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各领域APP使用情况。制定校园电子屏管理办法和管理台帐,定期开展电子屏管理专项检查,保证校园电子屏及其控制电脑保证一对一有限连接、专人管理,控制电脑保持单机状态,不得连接有线、无线网络,保证电子屏控制电脑未接入U盘、光盘等存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