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北巡与承德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京津冀一体化下承德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2020-01-17 13:01曲红阳邱珊珊杜晓冬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郎世宁热河避暑山庄

曲红阳,汤 斌,邱珊珊,杜晓冬

(承德市文物局,河北 承德 067000)

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围场设立,这标志着以承德地区为巡幸中心的清帝北巡制度正式确立。康熙帝自北巡伊始就开始沿途修建行宫,直到乾隆帝、嘉庆帝,清政府从南起古北口,北至木兰围场的御道上陆续建成了23处行宫①,地跨今承德地区的滦平县、承德市、隆化县、承德县、围场县。康熙帝北巡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八旗军队,抚绥蒙古部落。至乾隆帝时期,除了上述两点外,北巡的功能扩大,承德地区成为清政府民族、宗教、外交活动的政治舞台。

康熙初年,清政府实施“永禁畿辅圈地”政策,而对古北口和喜峰口以北的滦河、伊逊河、老哈河、潮河等肥沃土地进行圈占,皇家宗室庄园和八旗官田遍布整个承德地区。随着清帝北巡,内地人口大量涌入垦荒、租种、经商,原为蒙古人牧场的古北口以北,内蒙古以东的广袤土地,逐渐成为满、汉、蒙杂处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组成,使得承德地域文化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民族特色极为浓郁。

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承德特殊地域文化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保留下的不同民俗传统丰富多彩,相互融合;二是清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当地的实施。

清帝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笼络联合蒙古诸部,以安北部、西部边境。蒙古人自元代就开始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西藏宗教首领达赖、班禅的宗教地位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极为神圣。利用藏传佛教达到团结笼络蒙古部落和藏地宗教、世俗首领,是清政府始终坚持不移的国策。因此,藏文化进入承德地区,是清政府民族宗教政策实施的结果。

除了在承德修建的汉藏式寺庙建筑外,清政府也在承德进行各种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这种法事活动融入汉民族的宗教因子,显现出不同于藏地的特殊文化,如承德著名的法事活动“跳步踏”。乾隆年间,外八庙喇嘛总人数近千名[1],各种佛事活动频繁,最著名的就是普宁寺的“跳步踏”。“跳步踏”,又称“跳打鬼”或“跳步札”,是一种祭奠性仪式,在西藏、青海等地寺庙中由来已久,有除妖驱邪,带给人们和平安宁的寓意。乾隆帝每逢驻跸避暑山庄,几乎都要亲临普宁寺观看“跳步踏”表演。“跳步踏”虽是西藏地区的传统宗教活动,但在承德地区继承性的发展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吸收很多汉地佛教内容、以及汉民族的神话传说。如在西藏传统“跳打鬼”中,被打的鬼是毁佛灭教的“朗达玛”,而在普宁寺打鬼的活动中,“朗达玛”则变身为汉地传说中“蚩尤”,因经常吞噬人畜,使得民不聊生。如来佛为解救百姓的苦难,派遣观音化身梅花鹿将蚩尤捉获,为民除害;而在跳步踏的舞蹈中,除了喇嘛外,更是有不少和尚的参与。[2]由此可见,普宁寺的“跳步踏”将西藏、汉地佛教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得这种祭奠仪式更具地方特色。

而2010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热河清音,则融合了清代宫廷音乐和承德民间音乐,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康熙帝北巡,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宫廷礼乐随之完备。“其神乐署仍隶太常,和声署则隶内务府,俗称为南府,其优伶皆内监也,亦即古教坊司。又有蒙古乐舞,回人乐舞、缅甸乐舞等,惟大燕则用之,以示徕远。”[3]乾隆时期,避暑山庄将回部乐、蒙古乐、番子乐等列入燕乐,在澹泊敬诚殿和万树园大宴中演奏已成制度。清朝末年,热河清音乐谱从宫廷流落民间,流传于热河街头原内务府子弟以及宫廷音乐爱好者的手中。1920年,热河成立清音十番业余音乐团,即承德清音会。承德清音自成立以来,几经坎坷,薪火相传,成为承德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

至今,承德留存下来的十六首宫廷细乐曲谱,经过民间流传,仍保留完整。从其音乐形态和乐器的编配上看,与北京宫廷清音十番有不同之处,而更接近宴乐里蒙古乐中的番部合奏。“从避暑山庄宴乐细乐的遗存中,可以清晰地透射出少数民族与民间音乐的遗风遗韵以及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4]热河清音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承德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其范围从宗教到民俗,从建筑到园林。康熙四十二年(1703)修建的避暑山庄,历经八十多年的扩建和完善,亭台楼阁,山林湖泊等景观和功能构建上,无不体现中国佛儒道文化的内涵。随后建成的外八庙,以融合汉、藏文化因子的建筑形式,分布于避暑山庄以东以北,形成“众星拱月”之态,成为中国多民族团结一心的标志。

二、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舞台

清朝中前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北京宫廷当差,紫禁城成为中西艺术交流的主要场所。随着清帝的北巡,承德逐渐也成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地区。

十五世纪初,油画诞生于欧洲。而清初在钦天监任职的焦秉贞则是第一个将西方透视画法融汇于中国传统画中的画家。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称:“焦秉贞,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5]而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郎世宁,在北京充任宫廷画师后,揣摩圣意,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画风——新画体(亦可称海西画法)。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将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技法相融合,在注重写实的同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眼光,对光线做轻微调整,这是与中国传统画法有着极大不同的艺术创作。

新体画具有重写实的特点,因此被清帝运用于以描绘承德塞北为题材的大量绘画中,其创作内容有政治活动及事件、风土人情、鸟兽花卉、行旅狩猎等等。在康乾时期,运用新画体技法的宫廷西洋画家主要是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潘廷璋等人。特别是郎世宁,以塞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弘历哨鹿图》,描绘的是乾隆六年(1741),乾隆帝即位后的首次北巡。画卷有年轻时期的弘历和大臣来保、傅恒,侍卫等人,有骏马鹰犬,有崇山峻岭中藏身的走兽,是一幅围猎结束后向新的围场转移的情景。《弘历射猎聚餐图》,描写的是乾隆十三年在围场狩猎结束后,乾隆帝与扈从侍卫一起烤鹿聚餐的场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民族、宗教事务的政治中心,越来越多的外藩来此觐见朝贡。郎世宁与王致诚绘画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外藩觐见时的宏大场面。如乾隆十九年创作的《万树园赐宴图》《马术图》[6]等。同时,外藩所进献的走兽,也是这些西洋画家的绘画内容。有郎世宁的《佶闲骝》《白海清》[7]等,艾启蒙的《《宝吉骝图》《土尔扈特白鹰》等[8]。

乾隆帝凭个人的喜好,除了在北京圆明园修建了一座欧式园林——西洋楼外,也在北京各处宫殿采用西洋画作为内部装饰,如至今保留的故宫倦勤殿通景画。在资料文献中,圆明园、香山、南苑、盘山行宫等各处殿堂装饰都有西洋油画或线画通景画。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口外最大的行宫,在文献资料中也有大量线画法装饰的记录。如乾隆十八年郎世宁奉命为热河惠迪吉戏台画通景大画[9]。二十年,郎世宁为热河沧浪屿东间北墙起通景大画稿两张[10]。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热河(创得斋)夕佳楼殿内着王致诚画西洋式通景大画。”[11]

郎世宁和王致诚是当时清廷西洋画的主力军,深受乾隆帝的青睐。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在热河接见三策凌和阿睦尔撒纳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西洋画家奉命前往热河绘画。期间,郎世宁和王致诚绘制了《万树园赐宴图》被悬挂于卷阿胜境殿内,而王致诚绘制的《乾隆射箭油画挂屏》则是悬挂于双松书屋中。而郎世宁、王致诚去世后,担任宫廷绘画以及装饰的主要有艾启蒙、贺清泰、潘廷璋这几个西洋画师。他们也曾在避暑山庄绘制过很多装饰画,如乾隆三十九年,为了装饰热河清音阁戏楼,“着贺清泰用绢画西洋画人物一张,俱配楠木边框……其边框上花纹着艾启蒙画西洋式花纹,”其内容要求“着画居家热闹的意思,要男女子孩子俱有。”[12]除了这些西洋画家,郎世宁培养过很多中国学生,专门绘制新体画为主。如档案中经常出现画师张为邦、丁观鹏、班达里沙、戴越、汤振基、于士烈、王玠以及其子王幼学、王儒学等十多人。据档案显示,这些学习新体画的中国画师在清廷各宫殿中,都有其独立的作品,如乾隆三十九年“热河文庙狮子林小香幢楼下北墙用线法绢画一幅,着王儒学画。”[13]热河秋澂斋明间八方门内北墙迎门,由于士烈画通景绢画。

除了避暑山庄,口外行宫也有大量的西洋装饰画和线画法的通景大画作为装饰,喀喇河屯行宫殿内就曾陈设西洋画。乾隆十八年(1753),郎世宁为两间屋行宫绘通景大画,这幅通景画位于看戏房殿内后层西间西墙,共三幅。这幅郎世宁的通景大画陈设了二十年,乾隆三十八年被运至如意馆修补后,仍贴在原处。[14]

承德地区各种形式和题材的新体画是北京宫廷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延续,是伴随清帝北巡而逐渐形成的,成为承德特殊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整合承德地域文化促进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

利用承德特殊地域文化,将承德打造成国际品质和国家层级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是当前承德旅游业的目标。建设以“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复兴,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承德文化旅游,必须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整合承德地区旅游资源。

承德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承德旅游产品过于单一,虽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仅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近几年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鼎盛王朝》和《帝苑梦华》正在形成产业规模,吸引了部分游客。但是总体来说,承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缺少整体规划,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拓展较少。普宁寺跳步踏在承德很有影响力,但并没有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参与;作为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河清音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

其次,有不少地区传统文化不同程度面临正在失传和即将消亡的危机,如颇具特色的丰宁满族祭索伦神杆,表现满族尚武精神的“射柳”习俗,赛布库(撂跤),民间舞蹈《蝴蝶舞》《竹板落子》《黄旗武会》等等。由于观念滞后、缺乏深入研究和整体统筹规划,使这些传统地方文化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极大降低了承德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很多游客在欣赏完避暑book=5,ebook=4山庄及周围寺庙后,便无处可去,对承德本土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也影响了承德整体的旅游经济效益。

以文化为内涵,再现突出景点或景观;保护和宣传民间传统文化及民俗,并将其有机的整合,是承德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渠道之一。如在避暑山庄东宫遗址上复建皇家四大戏楼之一的清音阁,完全按照清代最辉煌时期的陈设布置,以西洋通景大画做背景,引入热河清音会,既展示了清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也使热河宫廷民间音乐得以广泛传播。使游客在浏览山庄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清代多民族文化融合。

高度重视国内外文化交流,围绕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在境内外开展广泛的结盟和交流活动。对外,与英法俄和瑞典等国建立皇家离宫文化结友交流;对内,与国内著名文化单位联手建立故宫、长城、丹霞等文化联盟,特别是加强与内蒙、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能够极大的促进承德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总之而言,承德地区必须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以非遗传承为实体,以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拓展为概念,将世界级遗产项目和已经形成承德独特地域文化的各少数民族经典文化项目相组合,建立研究、保护、传承、展示的平台和产业集群。[15]

注释①: 有喀喇河屯、两间房、鞍子岭、化育沟、热河行宫(避暑山庄)、蓝旗营、波罗河屯、一百家子、 坡赖村、汤泉、二沟、巴克什营、常山峪、王家营、黄土坎、钓鱼台、中关、什巴尔台、张三营、济尔哈朗图、阿穆呼朗图、敦仁镇远神祠、协义昭灵神祠。

猜你喜欢
郎世宁热河避暑山庄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郎世宁的人生与写实画作给我们的启发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有关写实绘画与郎世宁的争论都围绕在哪些核心问题
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承德关帝庙探析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