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人士做专业事情

2020-01-17 04:03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沈约萧衍杨广

蒋青林

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谁的业务做得好,就提拔谁当管理干部,结果出现了大量“业务干部”。许多业务干部既精通业务,又擅长管理,他们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业务干部在管理岗位上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他们干业务确是一把好手,但在带队伍、聚人心、促交流等方面存在着障碍,团队业绩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组织未能有效区分专业人士与管理干部的素质要求,在实践中将两者混为一谈。选拔业务专业人才,可以用“赛马不相马”的方法,简单明了。例如,公司评比营销能手,那就看在某一时间段内谁的产品卖得多嘛。张三在单月之内卖了20辆汽车,李四只卖了15辆,那张三就比李四强嘛,没什么好理论的。而在选拔管理人才当中,标准就不太一样了。《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记载了孔子的观点:“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依照孔子之说,我们可作如下理解:看马的好坏,就看它拉车的情况,跑得又快又稳的马就是好马,挑选业务人才类似于此;但是选拔管理人员不一样,不仅要看他平时表现(包括工作业绩),也要看他的人品如何,以及有没有管理方面的潜质等等。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既善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他们在任何岗位都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二是业务干得好,但实际上没有管理天分,一旦将他们提上管理岗位,后果往往比较糟糕。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否认许许多多的人深受“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影响。一个人在某专业上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就想着往仕途上靠拢,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未能免俗。李白、杜甫的诗确实写得好,但他们对于官场的了解有些差劲,甚至可以归入弱智一类。好在他们也没有官运,否则可能留下醒目的污点。比较而言,像东汉张仲景这类放弃做官而一心一意去研究专业的人才就严重偏少了。其实张仲景做官还是挺顺的,由举孝廉出身,官至长沙太守,但他总是念念不忘悬壶济世,在任上的每个月都要专门抽时间为百姓看病。后来,他下定决心,放弃官位从而集中心思研究医学,终于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一代“医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那些没有管理天赋的专业人才硬推到管理岗位,不仅不是成全他,反而是害了他,甚至是毁了他。相应地,组织也会蒙受损失。倘若这个管理职位比较高,或者非常之高,譬如皇位,那么专业人才就有可能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比较典型的专业人才,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具有良好的木匠天赋,而且他发地内心地喜欢木匠活。他从小就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当了皇帝之后仍不改初衷,成天沉迷于制作木器,盖小宫殿,成为不折不扣的“木匠皇帝”。明熹宗虽然一门心思干“专业”,没有履行好管理职能,但也没有过多地胡作非为,所以明朝并没有在他的手里玩完。还有些专业型皇帝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遇到的时势不太好,加上自己管理能力比较低,结果就玩出事情来了。著名诗人唐后主李煜全面继承了他老爹唐元宗的两大特点:一是喜好艺术,二是不善管理。李煜喜欢读书,擅长作文,工于书画,深谙音律,是位颇有造诣的艺术大师。南唐在他老爹那里已经相当混乱和衰败了,李煜只是更进一步而已。他怀着深深的忧愁,填下一首首婉转凄美的词。等到南唐灭亡之后,李煜在填词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人读来潸然泪下!与李煜相类似的还有宋朝专业型皇帝宋徽宗赵佶。后人熟知宋徽宗多半是因为他的传世书法“瘦金体”,那可是宋徽宗自创的书法字体,独成一派,绝对是艺苑奇葩。另外,宋徽宗在在画花画鸟等方面也自成一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可以说,除了不会当皇帝外,宋徽宗还真是难得的全面型艺术人才。可是他偏偏摊上了皇帝这份差事,宋徽宗该怎么办呢?自己不喜欢的事,本能地推给他人了,谁喜欢做让谁去做呗。于是那些经常过来讨要差事的大臣像蔡京、童贯等,就得到了足够信任和充分授权。宋徽宗当了亡国之君,其中重要原因是他不善于管理工作,常常沉湎于自己的艺术专业。

与上述专业皇帝相比,还有更离谱的,一些皇帝按照专业思路去治理国家,结果硬生生地弄得国破人亡,梁武帝萧衍与隋炀帝杨广就是其中两位比较突出的人物。萧衍是个迂腐固执的学究,杨广是位浪漫冲动的文学家,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专业素养相当之高,同时又依照专业思路去搞管理,最终将局面搞得一团糟,皇位没了,性命也弄丢了。

梁武帝萧衍不仅热爱学术、重视学术,而且还能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但是比较要命的一点是他好像并没有将书读通,他的理论应用更是离奇荒唐。萧衍非常博学,对儒玄佛等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还勤奋著述,儒玄类有《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两百多卷,佛教类的著作又有好几百卷。放在现在的大学体制中,萧衍毫无疑问是教授级别,甚至是院士级别的“大咖”。萧老师的心思可能基本上花在学术研究上,以致对生活一点都不讲究。他平时穿布衣,一顶帽子一戴就是三年,卧室挂的帐子也只是木棉做成的普通黑色蚊帐,一条被子用上两年也舍不得换。他吃菜羹粗饭,不喝酒,也不听音乐。而对于学问,萧老师看得比命还重,如果有人在某方面超过了他,他还会利用其“综合影响”去逼迫他人。萧老师早年在学术圈就很有名气了,特别是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著名文人沈约、任昉齐名。文人嘛,在一起当然玩文字游戏,萧老师某次与沈约一同讲故事,看谁知道关于栗的故事更多。沈约是文学大家,当然也是博闻多识,但面对萧衍这位皇帝“学霸”,心里还是直敲小鼓。他让萧老师先讲,然后自己再讲,讲到还差萧老师三条旧闻的时候,他就挠头抓耳讲不下去了,于是沈约干脆利落地输了。文人到底是文人,喜欢我行我素,口无遮拦。沈约在宫内还能谨慎礼让,出了宫门,一张嘴就忍不住了,对人说萧老头好面子,不让他一些就会羞死。历朝历代最不缺的就是打小报告的人,沈约的话一出口,没多久就传到萧老师耳朵里去了。萧老师被戳到了痛处,像是被人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心里那个火啊!大文人沈约因为一时嘴快,最后竟然被逼死。

萧老师可能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太过自信,认为依靠自己的行为表率和理论说服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而法律制度则退居其次。萧老师对佛教戒律了如指掌,遇到判处死罪,他总会流下眼泪,一整天都不高兴。对于士族犯法,他一律宽免,自己的亲属哪怕犯了谋反罪,也是边哭边教诲一番,然后完事。结果,王侯变得无法无天,甚至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街上公开杀人。萧老师后来对佛教研究估摸是走火入魔了,将自己幻想成了佛的化身,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寺庙舍身,朝臣就一趟趟跟着跑,花费巨资去赎回这个“皇帝菩萨”。最后,梁朝陷入动荡,萧老师被乱臣侯景关了起来,活活地饿死了。

隋炀帝杨广,虽然也是文学家,但与萧衍相比显然不是同一重量级的。杨广在文学上有点名气,但好像并不是很大,他发表过一些诗文,如《江都宫乐歌》等,总体上成就并不高。但杨广的性情实实在在是位诗人,而且还是位狂热冲动的诗人。杨诗人想干什么就马上付诸行动,喜欢玩乐,好与他人决斗,过把瘾就死,完全不计后果。杨诗人刚刚坐上皇位,就想迁都洛阳,于是马上征发数十万、上百万丁男集中干活。杨诗人出游江都,随从就有一二十万人,拉船的壮丁数量也够吓人的,八万。杨诗人看着谁不顺眼,就有揍扁那人的冲动。他瞄上高丽,一次没打下来就打第二次,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结果,三次战争下来,隋朝国力耗尽,农民起义爆发了。面对乱七八糟的时局,杨诗人撒腿就跑,到了江都,他也无法冷静下来面壁思过,而是继续每晚带领上千人的队伍,喝酒作乐,醉生梦死。杨诗人某次照了一下镜子,叹息着说,我这颗头长得还是蛮漂亮的,不知道谁会斩了它!诗人就是诗人,死到临头还浮想联翩。不过,最后杨诗人之头并没有被斩,他是被绞死的。平心而论,隋文帝杨坚留给杨诗人的家底是相当殷实的,没想到杨诗人在短短的十来年内,竟将之挥霍殆尽,可见诗人的想象力确实不同凡响。

为了避免误解,最后要重申一下,本文所强调的“让专业人士做专业事情”,特指那些专业能力突出但缺乏管理潜能的人才,让他们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专业,应当可以在某些领域作出贡献。而那些全能人才,譬如工匠出身的高管、诗词大家兼高管、书画高手兼高管、文学家兼高管等等,均在本文所指“专业人士”之外。倘若天纵英才,惟有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哪里轮得到我等为之担忧呢。

猜你喜欢
沈约萧衍杨广
长寿皇帝萧衍养生之道
杨广:表演政治家
不为个人面子而给人难堪
我们回家吧
深山琴苑
书迷沈约
沈约“怼”书
沈约“怼”书
山中宰相
李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