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与经贸研究》公开发行二十周年座谈会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2020-01-17 02:31郑超引赵世璐银雅洁牛依青栾昕鹏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海关试验区学术期刊

郑超引 赵世璐 银雅洁 牛依青 栾昕鹏

2019年12月18日,《海关与经贸研究》公开发行二十周年座谈会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海关学院举行。本次研讨活动由上海海关学院主办,上海海关学院科研处、《海关与经贸研究》编辑部承办,来自海关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海关总署研究中心、上海海关、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杭州海关、武汉海关、呼和浩特海关、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海关研究》编辑部、《中国海关》编辑部、《国际商务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海关与经贸研究》公开发行二十周年座谈会暨第三届《海关与经贸研究》优秀论文颁奖,第二单元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第三单元是开放型经济背景下海关改革与自贸试验区发展。

一、《海关与经贸研究》公开发行二十周年座谈会暨第三届《海关与经贸研究》优秀论文颁奖

上海海关学院校长丛玉豪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丛校长表示,学校多年来坚持特色办学之路,形成了鲜明的海关特色,在服务海关、服务地方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未来将继续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更好地为中国海关和社会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由海关总署主管、学校主办的《海关与经贸研究》,多年来坚持特色办刊的理念,刊物的“海关管理”栏目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称号,期刊在海关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希望各位参会专家在提高期刊稿件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海关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处处长朱大伟在致辞中表示,期刊在办刊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坚持协同、应用两个导向,强化历史、学术、国际三个视野。希望期刊跟上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发展,建设富有海关特色、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平台。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赵靖处长在致辞中指出,《海关与经贸研究》公开发行二十年来,见证和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关主要的历程,是一本有学术品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学术期刊。本次论坛可以分享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用各位专家的智慧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出谋划策,相信借助大家的智慧,《海关与经贸研究》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再创新高地。

《海关与经贸研究》主编肖建国教授就期刊公开发行二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办刊经验进行了回顾。二十年来,期刊历经多次改版、更名,从专科学报走上了特色化、专业化办刊之路。在办刊过程中,期刊坚持学术第一的原则,注重培养学术新人,加强骨干作者队伍建设,围绕海关重大改革和国际经贸热点问题策划组织专题研讨,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相信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海关与经贸研究》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一定能办得更加有特色。

随后,上海海关学院校长丛玉豪、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胜强、《海关与经贸研究》主编肖建国分别为第三届《海关与经贸研究》优秀论文获奖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本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2019年5月正式启动,8月底申报截止,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宁波海关副关长苏铁、杭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张建国、上海海关学院研究生处胡蓉副教授作为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做了交流发言。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海关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创刊主编、《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主编姚申教授,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胡范铸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国际商务研究》编辑部主编金孝柏,《中国海关》编辑部副主任郭栋梁,中国知网数据库祝果頔六位专家分别就“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术期刊、学术规范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意义、新媒体状况下大学学报发展的若干思考、学术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运用、新海关背景下海关期刊传媒的转型与发展、数字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等主题作了发言。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创刊主编、《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主编姚申教授做《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学术期刊》的主题发言,姚教授表示:正像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所说的,中国对世界一流科研的大力投入带来了中国学术实力上的突飞猛进,中美之间的学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在“双一流”建设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第一,有一些公认的强项学科没有进入到“双一流”学科建设当中。第二,在办学中,片面强调某些指标。比如,在QS评估当中,国际学生的指标占有一定的比例,很多高校陷入了不讲求国际学生的质量,片面强调数量来获得世界上更高排名认可的怪圈。第三,QS评价因素当中,国际学术论文的占比较高,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将中文论文与国际论文重要性本末倒置的现象。第四,“双一流”建设对学术期刊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成果是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学术期刊的支撑,所以,对高校学术期刊的作用不可低估。为了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 对于《海关与经贸研究》和海关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姚申教授建议办刊人可以团结作者,大力促进海关研究、学术传播平台的转型和升级,发挥一流海关学术期刊和学术栏目对海关研究一流学科建设的孵化器作用,使之成为海关研究的思想库和思想策源地,对中国海关建设做出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上海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胡范铸教授做《学术规范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意义》的主题报告,胡教授认为学术本质上是思想的游戏,论文的本质是语言的体操。对于如何促进刊物的发展,他表示,首先,在刊物的版本方面,可以把刊物办成聚焦点不同的两个版本。一个公开发行版,以学术性见长。一个内参版,以作者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实际经验表述为主。在刊物的作者队伍方面,在内参版本中可以更多地鼓励全国海关关警员参与,在杂志升级换代时,更多地征集全国学术界大咖加盟,可以帮助期刊提高影响力。其次,要根据读者的思路设计编辑方向,提高作者的影响因子。办刊人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例如微信公众号等,根据刊物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当下的热点不断推送文章,在推送时,适当地扩大作者和内容的范围来提升公众号的影响,吸引优秀的作者对杂志的关注。最后,要适当地提高优秀稿件的稿酬标准,以示杂志对学者的尊重。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做《新媒体状况下大学学报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题发言,雷教授认为,学术期刊最重要的是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使学术研究人员在课堂之外和外界交流学术、交流思想,讨论一些政策和其他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学术期刊的传播媒介,以上海为例,2018年底,上海各类刊物年检数据刊物268家,其中学术期刊121家,但是268家刊物当中只有99家有官网,只有146家有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可见,传统的纸质期刊对新兴媒体的运用仍然不充分,所以,办刊人还要加强刊物与新兴媒介的融合,运用不同的媒介形式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在办刊内容方面,编辑人员要发挥刊物的特色,具体而言,刊物不仅可以聚焦于一些直面思考国家在贸易通关流程、结算、信息等方面现状的文章和栏目,还可以设计一些有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使得文章和栏目具有更加持续的影响力。

《国际商务研究》编辑部主编金孝柏做《学术期刊出版与新媒体运用》的主题发言,金主编认为要发挥新媒体在学术期刊传播中的作用,他表示,决定一个期刊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论文本身的质量,但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作者去了解期刊的内容,就必须借助新型媒介的力量。媒介的形式有网络电子期刊、博客、微博、微信、视频等。在改进的过程中,办刊人可以吸收其他高校学报优秀编辑部的经验。作为编辑,对于自身编辑的观念也需要转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期促进期刊更好地发展。

《中国海关》编辑部副主任郭栋梁做《新海关背景下海关期刊传媒的转型与发展》的主题发言。郭主任结合十八大以来期刊环境变化的现实情况与自身多年的办刊经验,对如何更好地建设刊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检融合以后,海关传媒方阵也在进一步扩大,现在的海关宣传刊物有报纸、期刊、强国号、网站等。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全面,海关发布不仅有微博微信,而且还做了抖音号、企鹅号、人民号。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读者阅读习惯转变的世纪,为了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刊物的文章需要加大图像化的表达,编辑要加强将文章逻辑性拆分的能力。为了使刊物更加具有吸引力,刊物可以扩展一些话题,不再完全局限于海关和外贸类,也适当涉及一些外围社会性的议题,使得期刊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中国知网数据库祝果頔做《数字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的主题发言,她主要从知识传播角度介绍了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变化。中国知网最早成立于1997年,当时被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光盘版”,后来在实践中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利用的全过程,形成了CNKI中国知网的传播平台。目前,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络版的文献量已经达到5500万篇以上,读者已经达到5000万以上,文献年下载量超过20亿篇次。在国内,知网用户已经基本覆盖了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培训学校、法律、军队、高校科研职业教育等。对于国外市场,中国知网的产品也出口到北美、欧洲、亚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机构用户也达到了1600家以上,读者超过了1500万人,覆盖了各级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政府机构、智囊团队等。 中国知网针对海关系统做的专业海关知识服务平台具体细分为时政聚焦、法规案例、海关专家、业务支持、电子阅览室等。时政聚焦方面有国内国外最新的海关要闻、国际视野、行业动态。中国知网的业务支持板块针对海关各个领域的业务,整合了海关的知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划分成类,例如通关监管、税收监管、海关统计、打击走私、进出口贸易和口岸管理等。中国知网中的电子阅览室把海关和贸易相关的期刊、报纸、工具书进行了梳理。随着中国知网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期刊可以加强海关与中国知网的合作,促进期刊更好地传播。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赵靖对第二单元的主题发言做出点评,他认为高校学术期刊现在依然是学校“双一流”的标配,要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关键是刊发的论文要有一定的质量,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既要有道,又要有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要有影响力,尤其是目前我们身处“互联网+”的环境下,传统的纸媒还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海关研究》编辑部惠小平希望《海关与经贸研究》能够在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使得期刊的内容更具有学术创新性,并希望刊物能够增加一些涉及海关工作比较前沿的理论,例如海关行政管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物流经营等,进一步开阔作者的视野,提升作者研究的能力。

三、开放型经济背景下海关改革与自贸试验区发展

本单元研讨第一阶段由海关与公共管理学院黄胜强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陈利强教授、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逄淑光三位专家分别就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法治保障,临港新片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发展新机遇做主题发言,宁波海关副关长苏铁、《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林建永博士进行点评。

黄胜强院长做《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主题发言,黄院长指出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这三个概念,学界有一定的混淆,对这三个概念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黄院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内涵和实质: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基本内涵,二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实质,三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历程,四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基本内涵,黄院长认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实际上就是国外的自由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刚成立的时候不能以“自由”两个字来命名的,因此,只能称其为保税区。但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规则与自由区的规则是一致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转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劳动就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划在一国国境之内、关境以外的、允许外国货物自由进出,并与其他地区实行严格隔离的特定经济区域。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这一概念中提到了关境之外,它其实是在法律意义上但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关境之外。关境之外是允许外国货物自由进出的,从海关法上讲货物存入海关特殊监管区意味着在全部储存期间暂缓执行该货物按一般贸易进口时应适用的一切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这在法律上视为处在关境之外,这是关境之外真正的含义。关境之外实际上是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而不是绝对的,有些货物仍应适用所在国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等方面。

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实质,在美国称自由区为对外贸易区,美国有300多个对外贸易区,黄院长认为各国对自由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特点:第一,进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商品,不按一般贸易进口办理常规的通关手续,也不征收进口税。第二,按所在国或地区规定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均可进入。第三,商品进区后,可以拆散、储存、分类、修理、再制造、重新包装、重新标鉴、清洗、销毁、与外国或国内商品混合或重新出口,海关不实施常规监管。第四,进区商品要运进所在国的国内其他地区,则需视为从国外直接进口,要办理常规的通关手续并征收进口税。第五,对进出区的活动不加限制,例如,已纳税的进口货物可以从纳税地进入区内与其他货物混合后,再免税进入纳税地等。第六,在区内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历程,黄院长总结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1990年6月在上海外高桥设立了第一个保税区,至今保税区的数量已经发展到15个;二是2000年设立了第一批共14个出口加工区;三是2003年设立了珠澳跨境工业园区、霍尔果斯工业园区;四是2004年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五是2005年在上海洋山港设立了保税港区;六是2006年设立苏州综合保税区。黄院长认为,保税区是我国最早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出口加工区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物,保税物流园区是整合港口和保税区对外开放功能的产物,跨境工业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产物,保税港区是加快国际物流航运中心的产物,综合保税区是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整合。黄院长指出,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58号),该文件要求对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整合,逐步将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及符合条件的保税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并且新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

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黄院长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承载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重任,二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开发开放的主要经济增长极,三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开发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四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开发开放的巨大优势,五是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机制体制改革试验田。

关于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系,黄院长表示自由贸易区指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所形成的区域,这类自由贸易区所实施的政策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还包括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目前中国国内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均不属于这种性质的自由贸易区,但它们都参照自由贸易协定中规定的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高标准自由化规则来制定各项经贸政策。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的独创,国际上没有可以参考的实例和通行做法,属于试验性的对外开放区。

关于自由贸易港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关系,黄院长认为自由贸易港是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升级版,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经济活动仅涉及货物的存放及加工,没有生活设施和居民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和市场运行,主要由海关负责监管,实行关税及进口环节的保税政策。自由贸易港内除了经济活动外,还有居民生产和消费市场,因此既有经济运行也有社会管理,主要由所在地政府管理,其中海关只负责对自由贸易港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实行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政策。

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重点方面,黄院长认为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突出新功能,关检业务全面深度融合,开展集成化、集约化的制度创新;二是对标新规则,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开展国际自由贸易区高水平经贸规则测试应用的制度创新;三是打造新平台,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平台叠加优势,开展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监管的制度创新;四是服务新业态,适应外贸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开展与服务贸易开放发展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五是应用新技术,提升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和有效监管能力的制度创新;六是防控新风险,开展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更好地维护国门安全职责,严守国门防线的制度创新。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陈利强教授做了《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法治建构论》的主题报告,陈教授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国内国际新形势发展的判断,二是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难题,三是推动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法治保障的自主理论创新,四是破解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建设难题的对策建议。陈教授认为目前中国进入“三个新时代”与“三个新突围”阶段:一是中美已经进入“战略竞争新时代”,中国如何突围;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改革如何突围;中国已经进入“变法图强新时代”,法治如何突围。

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四化”共性法治难题,其表现为:一是行政化。私人不到位,无法与深层次改革创新任务相适应。二是地方化,部委不到位,无法同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相适应。三是空洞化,授权不到位,导致“有政无策”或“改革空转”。四是碎片化,法治不统一,“逐项授权暂停”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港)建设中的体制性难题主要是“四不”共性突出难题,其表现为:一是“有效赋权不足”(改革自主权受限),这是目前自贸试验区面临的突出难题。二是“法治保障不力”(地方自主立法不足),上海临港新片区也面临这样的难题,上海临港新片区不能单一的延续原先自贸试验区法治保障路径。三是“制度创新不够”(改革创新系统集成效应不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不易)。只有上升法治层面,制度层面才能真正推广。四是“营商环境不优”(企业获得感和市场活力不强)。面对上述难题和障碍,陈教授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一是构建“事权法治制度环境一体化”的方略和路径,二是创新“中央授权及法治保障模式”,三是推动法治建构路径及中央授权及法治保障模式的国际化。

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逄淑光总经理做《临港新片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发展新机遇》的主题报告,逄淑光总经理首先分析了临港新片区的定位与发展状况,临港新片区实际上是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在内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国家对其定位是依托上海整体贸易、金融高度集聚发展的良好产业背景,将其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通过此次国家战略,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宜业宜居现代化产业新城势在必行。从临港新片区的角度来讲,旧片区主要采取便利化的措施,新片区则希望采取更多的自由化措施,包括投资、货物、资金、运输、人员、信息。最后要通过国际竞争力税收制度和全面的风险管控制度作为新片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2019年11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逄经理对该监管办法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该监管办法对货物进出区申报、海关统计、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突破。

本单元第二阶段由上海海关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胡蓉副教授、武汉海关统计分析处四级调研员郭永泉、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佘建明分别就基于提前货物信息视角的自由贸易港监管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税收监管制度创新,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的最新进展做主题发言,上海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杨海军副处长(正处级)、杭州海关关税处关税三级专家王浩进行点评。

上海海关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胡蓉做《基于提前货物信息视角的自由贸易港监管制度创新》主题报告,胡处长认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过程中围绕向谁对标的问题上,新加坡和香港高度自由、充分便利,都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标杆。从地理性质上来说,新加坡是岛屿,海南也是岛屿,但是新加坡并不是全境自由贸易港,香港是整个岛为自由贸易港,从这一点来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香港对标比较合适。所谓的最高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监管要素上,可能是对标香港,也可能是对标新加坡。胡处长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应该坚持 “三不”原则,即不征税、不统计、不申报。关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胡处长认为我国单一窗口的发展日渐成熟,但是还需要重视新加坡和香港的最新动向,新加坡在2018年9月26日推出了一站式贸易平台,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窗口,而是区块链技术领域的探索,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海关学习和借鉴。

武汉海关统计分析处四级调研员郭永泉做《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税收制度创新研究》的主题报告。郭永泉调研员基于税收角度对于这一论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税收是区分自贸试验区(港)以及类似区域的标准。自贸试验区以及其内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一、二线和区内均实行严密监管,而自由贸易港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制度方向。显然,从税收视角看,一、二线也是不同税收制度适用的地理区分线,构成了实施特殊税收制度的封闭区域。他认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税收制度创新二者差异主要体现为:自贸试验区不是税收洼地,以保税和征税形态为主,偏于流转税创新;自由贸易港作为开放高地和“无税之地”,需要适当的税收优惠,赋予自由贸易港多种税收形态。

目前总体来看自贸试验区创新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对自贸试验区税收制度创新的总体方向可以考虑以下内容:一是建设现代化税收规范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税收治理体系,三是建设现代化税收科技体系。自由贸易港税收制度创新的总体方向可以考虑以下内容:一是基于不同状态的多元化创新,二是基于税收优惠的复合型创新,三是基于税收法定的规范性创新,四是基于反避税的可控式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综合处佘建明博士介绍了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建设的最新进展。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的特色体现为五大服务业开放领域、七大投资贸易服务平台、四项投资促进和保护制度、五大产业创新平台、六个重点项目。苏州片区功能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的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从而彰显苏州特色。苏州片区自2019年9月1日到2019年12月为止已经推出七项改革创新措,主要是:一是在全国首家试点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发挥综保区“保税+”平台功能,将区内保税政策与区外业务联动,加速推动检测检验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园区港增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园区港作为目的港和起运港,与上海、宁波等一线港口互联互通、一体化运作,提升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尤其是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四是建立“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五是围绕重点产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专利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运营管理服务;六是实行市场准入本级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七是建立市场主体容错纠错机制,对市场主体首次、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明显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探索实施审慎处罚。

佘建明博士对苏州片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持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打造苏州全球节点城市的新定位;第二,利用中新理事会机制,打破制度创新的碎片化困境;第三,通过产业配套集聚高端人才,构筑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实基础;第四,重视老百姓的切实感受,探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的可靠途径;第五,立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领江苏发展的新方向;第六,打通自贸区和其他国家战略的壁垒,实现多种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猜你喜欢
海关试验区学术期刊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18个自贸试验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