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艳
【摘要】 农村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兴趣不高,觉得名著阅读遥不可及,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升学压力大,课堂教学被迫转向单篇模式快速训练阅读答题技巧,严重挤压慢阅读的时间,消耗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近年来兴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流于形式的问题,表面热闹非凡,实际成效寥寥。学生没有“长养”,只有不停“输出”。若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得靠“养”,而“养”须得坚持“慢、静、细、柔”的理念。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33-176-01
一、树立整体思维
(一)三年规划
整本书阅读是构建整体思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思辨能力,审美能力。这些能力并非一年一学期能培养出来。所以不妨把脚步放“慢”,把时间拉长,以每一届学生的初一阶段为培养的起点和重点,把初中3年规划为一个整体。如我在本校进行的课题研究,限定每个学生三年至少读完36本书,这36本书包括12本课标必读名著,12本课外延伸名著,12本自选名著。按照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不同年级的学情细分确定阅读篇目,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完成6本名著的阅读。每学期、每学年进行阶段考察,从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升的程度检验阅读教学的效果,而不是单从几节课,几次考试定成败。目标明确了,目光放长远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节奏慢下来了,自然可静、可细、可柔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形成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统一组织是必经之路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自由化的阅读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自觉性较低,家长的监督相对不足,最终只会走向“无阅读”。只有在统一组织形成氛围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如上所述统一规划选定每学期每年级的学生的课内必读,课外延伸必读,看似限制学生阅读范围,实则为学生创造了共同交流的语境。
另外整本书阅读教学应该常规化。如我每周固定一天的语文早读为名著早读课,每逢双周三为名著阅读课,其中名著阅读课可以是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课,或是读书分享交流课,抑或是单纯的静读课。让学生意识到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课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课,而不是可有可无不必在意的“非正课”,并能了解到真知和读书方法,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营造了整本书阅读的氛围,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浸泡在书的海洋中,为潜移默化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阅读教学的删繁留简
(一)内容与形式的删繁留简
整本书阅读教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整体思想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过于繁杂的课堂不是促进而是消耗。无论是平常的语文教学,还是专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删繁留简,不用过多的问题任务分散学生的思维焦点,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所以,要针对全文全书的思想内涵整合思维,提倡“一课一得”,多给学生静阅读的空间,静养阅读能力。诸葛亮读书提倡“观其大略”,我们在教学时也应如此,让学生能在阅读课堂中构建整体思想,培养深度思维的能力。以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为例。我以对“孤独”的解读为中心,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全部的课堂设计都围绕这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细化为:是谁孤独?为什么孤独?(遭遇了什么?)孤独之旅的尽头是什么?当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时,他们的思维便紧紧围绕着课文的主题,很容易便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意图。至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其实已经作为思考材料贯穿始终。学生不必背着很多的任务跑完全场,却又掌握了阅读思考的方法,感受到了人文思想的洗礼。节奏慢下来,课堂静下来,教学才能由表及里,静水流深。
(二)对作品的品味
整本书阅读重点在于品味咂摸作品的内涵。这是构建思想与审美的重要过程。我们既要从整体把握书本的思想,又要从细节中去挖掘作品内在的真实。让学生能从作品中读出真实感,产生共鸣。以下以初一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教学为例:
我帶着学生去细读祥子从军营里逃出之后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部分,带着学生朗读,做批注,闭上眼睛想象祥子累极、困极、对未来灰心却又重燃希望的段落。学生会发现老舍在驾驭语言上的艺术之高超:祥子恍恍惚惚的状态,摇摇欲坠的身体,昏暗的天气,黎明的曙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会发现祥子骨子里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只想着拉车攒钱,从第一次丢车,悲剧的种子就埋下了。又带着学生去细读祥子回城后拼命拉车攒钱,省吃俭用,不顾颜面去抢“老弱病残”的生意时,还自我安慰,说自己只是暂时不得已,以后他们会晓得他的“良知”。学生们会发现,原来祥子的道德底线时高时低,此时此刻的祥子与最后彻底堕落的祥子似乎有着幽深的关联。重新品味,仔细对比,思想认知被构建起来了,学生对《骆驼祥子》不会停留在肤浅的“三起三落”,也不会把悲剧只归咎于社会的黑暗。在对作品的品味与咂摸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人物的情感,也会发现评价一个人,需要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评价。
三、教师是整本书阅读的陪伴者
“陪伴”是温柔的字眼。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是施教者,评价者。也是参与者,陪伴者。对于后者的意识觉悟尤其重要。这样与学生站在一起,没有了严肃的逼迫感,“慢、静、细、柔”的理念才得以施展。教师能用亲身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阅读,会更有说服力。从网上、教参或各大公众号里的资源、说辞,或者过去久远的模糊记忆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是会适得其反的。如《水浒传》里的人物吴用,大多数的参考资料都说他是“智多星”、“足智多谋”“勇敢”云云,可是当你真的去阅读他如何在宋江架空晁盖悄悄站到晁盖的对立面,如何与宋江等人设计逼迫卢俊义上山,杀害秦明全家,你就会发现人物的复杂性。就不会那么肯定地向学生介绍吴用究竟是多么聪明,因为他的聪明多么自私、残酷啊。除了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悟,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下读书的心得。若想教好语文,真正了解学生“学”的难处,你得亲身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中,和他们一起成长,一起阅读,一起写作,并交流彼此的习作像陪伴在旁的长者益友,与学生共情,一起在人物命运跌宕中沉思,怀想。慢慢地,静静地,如春风化雨般温柔,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阅读时有了知音,在迷茫中有了方向,在不知不觉中柔柔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