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 成协设
摘 要: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构建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农林院校中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呈现出的顶层设计不够、职能定位不清、教师参与不多、管理机制不明等诸多问题,探索将基层教学组织实体化,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融合性、可持续性,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功效,为新农科改革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基层教学组织;教学治理结构
一流的教学队伍是开展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的最小单位。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基于苏联模式形成的我国农林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制,历经兴起、兴盛、削弱、淡化的过程,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教学组织功能被忽视、教研教改活动弱化、青年教师培养滞后、教师教学共同体缺失等[1]。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再次被高度重视,农林院校也逐渐加大了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研究与改革探索,基层教学组织也呈现一系列变化,如组织结构变化,从传统“学院—系—教研室”的直线结构变得更加灵活、柔性;又如组织功能拓展,一些基层教学组织已成为教学、科研统一的学术组织[2]。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从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的角度出发,建好基层教学组织对推进新农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农科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新要求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理顺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学院办大学”的重要举措。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大学师资,同样需要一流的治理体系。新农科建设要求创新校院两级教学组织管理机制,构建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学院、教师、学生等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实现基层组织办学院、学院办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成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体现的是推进农林院校按民主、科学和法治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治理结构。
农林院校在一流大学治理体系的框架下,组建教学共同体,以共同治理为目标,以学校制度和学院制度安排为依据,运用参与、对话、协商、谈判等形式,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共同管理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师发展等教学事务,有利于激发教师群体活力,有利于广聚众智推进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
二、农林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现状与突出问题
无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很多农林院校都表现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現在:学校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组织结构重叠;职能定位不清,组织权责模糊,工作内容与工作路径不明确;教师参与不多,教师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未被调动起来,组织活力缺乏;管理机制不明,从运行、保障、激励等方面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组织考评欠缺[3]。
1.顶层设计不足,组织架构混乱
基层教学组织的虚化与弱化,有各方面原因,学校层面重视不够、缺少统一指导,是其中原因之一。由于缺少顶层设计,设置无序,基层教学组织与学院、系之间的关系未理顺,组织内不能形成合力,也无法组成共同体,组织间不能有效交流沟通。在部分学校,同一学院中,多种层级管理与多种不同组成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并存,形成“各自为政”或互不联通的状态,不利于基层教学组织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2.职能定位不清,组织权责模糊
学校对基层教学组织无明确的定位,无明确的职责界定,未赋予基层教学组织相关权利,也未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有的直接将院系作为基层教学组织,似有却无,权责无限大;有的直接将上同一门课的几个老师作为一个基层教学组织,“个体”尚够不成“组织”,可持续发展难。
多数基层教学组织缺少学校或学院的经费支持,教研活动零碎化,与其他组织缺少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部分基层教学组织忙于完成各种事务性工作,行使行政职能多于学术职能,基层教学组织本应有的效能未得到完全体现。
3.教师参与不多,组织活力缺乏
未形成共研共建共同发展的组织文化,基层教学组织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也缺少针对性强、质量高的活动。组织的一些临时性活动,对教师缺少吸引力。
因缺乏凝聚和交流,基层教学组织呈现离散的状态。教研活动缺乏,老中青“传帮带”不够,教师个人往往独自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很少进行教学交流。教师的教学行为依然体现出个人主体,依赖个人经验,课堂教学缺少引导与监控。
4.运行机制不明,组织考评欠缺
从大多数学校看,现在仍无明确的设置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一些基层教学组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考核,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针对此问题,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就组织建设的模式、负责人、经费支持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三、“一化三性”——基于新农科建设高质量基层教学组织
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方式多样性、治理对象平等性、治理过程协作性、治理内容公共性、治理结果价值性等应是农林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的治理体系,要求农林院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结合新农科建设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从组织形式、工作职责、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进一步理顺了基层教学组织关系,增强了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有力推进了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归纳总结,其特点体现为“一化三性”。“一化”,即根据学院、学科自身特点组建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实体化基层教学组织;“三性”,即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融合性、可持续性。
1.架构定位明确、功能清晰的实体化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到各治理共同体的认可。实体化有利于构建人员、事务、机制、文化等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学校明确指出基层教学组织的组建应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后发文成立,学校在预算时充分考虑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经费,对基层教学组织相关负责人承担的工作核算工作量。学院给予基层教学组织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其建设及教研活动顺利开展。
探索多元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校鼓励各学院结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自主设置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构建四类基层教学组织:一是“学院—专业”模式。以专业为单位,由专业负责人负责组建,以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为主要任务。二是“系—教研室”模式。以系为单位,以专业培养方向为单元进行组建。以组织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为主要任务。如园艺专业,组建有果树教研室、蔬菜教研室、观赏园艺教研室。三是“课程(组)教学团队”模式。以从事具有相同或相关性课程模块教学的团队为单位建设,如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四是“交叉教学组织”模式。以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为单位,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如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各异,但不管哪种形式都应该明确架构、明确负责人、明确定位与功能。
2.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权、责与工作内容,激发其主体性
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地位,压实基层教学组织的教育教学主体责任。陆国栋等通过对浙江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调研与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行为个体化、教学文化碎片化、教学传承虚无化等问题。如何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调动和激发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主动性,是推进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4]。
学校近年来强化了基层教学组织三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以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政治学习,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打造组织文化,建立组织制度,定期开展听课、观摩、评课、教学竞赛、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等形式多样活动,形成氛围融洽、能力互补、开放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文化。三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引导组织成员及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教与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3.坚持党建引领、科教结合,以融合性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基层教学组织要引领教师做好教育教学,首先必须以党建引领组织的发展,以党建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通过构建又红又专的教师共同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工作,坚定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决心,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做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党建推进教师做好专业思政、课程思政。通过党支部带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遴选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群众评价好、素质高的党员任组织的核心成员,通过他们奉献组织的精神示范带动基层教学组织所有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党员身份与教师身份的融合,让每位基层教学组织成员更有组织认同感,工作起来更有活力[5]。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借助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将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开展课程思政立项、共同研究课程思政方案,收集的课程思政案例共享,建设课程思政案例集,实现了课程门门讲思政、课程思政全覆盖。
基层教学组织只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和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教学与科研在形式和内容上互相融合,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应用于教学教研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扩展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基层教學组织以党建聚人心、引方向,以关心教师的综合发展来实践对教师的真切关怀。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学共同体,也是学术共同体,科教融合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党建引领、科教融合的过程也是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提升、制度完善和组织创新的过程。
4.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可持续性发展
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并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不断发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和基层教学组织层面整体设计。从学校层面,出台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办法,明确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置原则、进入与退出机制、考核与评价机制。教务部门负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备案,提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标准及聘期考核要求,并对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及负责人予以表彰,对认定为不合格的基层教学组织督促其进行整改[6]。从学院层面,要求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单位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给予基层教学组织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院教务办公室负责本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从基层教学组织层面,形成内部工作制度与规范,如新教师助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新开课预讲制、集体备课制、考教分离制、试卷三审制、集体阅卷制、同行相互听课制等,以强化教学共同体日常活动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刘小情.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2] 江珩,彭妍,肖湘平,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4):79-82.
[3]白华.中国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优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4]陆国栋,张存如,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0-136.
[5] 郑军.论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J]. 江苏高教,2020(2):107-112.
[6]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58-65.
[本文为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委托课题“以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