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双阶 徐章韬
摘 要: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课程的直接表现形式。本文明确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定位,并从师德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寻找不同课程的思政切入点、更新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课堂教学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灵魂塑造有机融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是课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课程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先进的理念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课堂上,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益。课堂教学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背景、国内外形势及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因此,课程思政不仅要进行宏观的教学体系建设、平台搭建,更要注重“知行合一”,进行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建设[1]。应通过挖掘、梳理数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化解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一、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定位
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培养人。这样的人应具有家国情怀,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刻苦攻读;这样的人应为理性之人,有信仰、有追求、有责任担当,能为掌握核心技术而刻苦攻关;这样的人应是文化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彰显着中华文明的自信。
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主动,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特色也更加鲜明。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风潮浪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都对公民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数学教育在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书和育人未能有效结合。这或是由于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有限,站位不高;或是由于教师自我知识系统中欠缺价值引领的模块,还需自我学习和革新;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效果未达标。然而,秉持课程思政的精神,使数学课程教学增值是可行的。例如,理性精神是人类宝贵的思维品质,数学课程中凝聚了历代数学家的理性之花。把这些理性精神进行凝练并体系化,使理性精神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底色,这是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师范大学的教师是“老师的老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应认真考虑用什么素材培养人,即“教什么”的问题。没有育人功能的专业课,是没有思想高度的课;缺乏价值引领,不能称之为“金课”。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不能担当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是将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是既传播知识,又塑造心灵的精品课程、“金课”的重要载体。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水课”流行现象严重削弱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合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数学的理性精神、思辨精神、应用价值、文化内涵、美学元素对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师范大学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阵地,急需探讨数学专业课教师如何讲好数学学科的精彩“故事”,精心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维方法,渗透伦理教育,丰富授课内容,发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辐射、服务功能,有力配合其他学科教学,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潜心问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立德树人是师范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师”“范”的要义所在,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还需要数学课程思政的协同。为了探索师范生数学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我们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学专业课成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41。这表明,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与作为精神动力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密切的关系。
单纯的学习成绩(量化分数)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促进作用方面或许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师范生的思想动态,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质性分析。我们对云平台课后讨论区的学生留言制作词云图谱,分析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是否注意自身思想建设和对国家时政的关心。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师范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研究结果说明,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应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夯实专业课教学、打造数学“金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我们在明确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定位后,又从教育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教育教学过程的合力规范运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学习动力的激发等方面,综合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1.激励教师砥砺德行,身正为范
具有丰厚的教师素养,是教师上好一堂课、一门课的关键。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以身作则。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于让学生明理,身教在于示范,以实际的示范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以言传身教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因此教师是将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关键要素。一位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数学学院始终以塑造“双型名师”为目标。一方面,激励广大教师砥砺德行,身正为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打造课程,升华师范生的情操、情商、情怀、学识修养。另一方面,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即教学是最重要的科研,是科研之用,而科研是教学之源,并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孕育了一大批“研教双优型”、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师。
2.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育人的主阵地,是落实课程思政,攻克课程思政困境的“最后一公里”。所有课程都蕴含着育人的资源[2],教师要深挖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与思政的融合。一是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等,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自然、贴切、生动、深刻,坚决杜绝庸俗化、空头说教和牵强附会。二是挖掘理性结果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使师范生看到数学研究背后数学家们致力于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造福人类的伟大情怀,以此来引导师范生扎根祖国大地,投身于教育事业,努力成才,报效国家。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把数学学科之魂具象到可观察、可感知的具有丰富表象的现实世界。让师范生拥有学科之魂,拥有数学特有的理性思辨精神;让师范生拥有学科之眼,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世界;让师范生拥有学科之法,能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教育教学问题。
在考试评价上,我们制定了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的教考分离制度和月考实施方案,从制度上杜绝师范生舞弊、考前突击的侥幸心理,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3.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1)寻找不同课程的思政切入点
一方面,我们把数学核心通识课程打造成对师范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校开设的数学核心通识课程有“数学鉴赏”“数字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数学建模案例与欣赏”“数学思想及方法”“实用文科大学数学”等。这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面注重美育涵养,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潜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特色。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这些通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助于建构知识之谐,彰显方法之美,营造探究之乐,实现能力之助,展示文化之魅,达成德育之效[3]。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注重学生的课程体验。例如在“数学的美”这节课中,通过欣赏著名油画《雅典学院》,抽丝剥茧,充分展示出该作品表现出的四层次之美:感官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数学之美。这堂课的教学,培养了师范生对经典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艺术情怀,陶冶情操,让师范生体验到了数学创造的美,激发了师范生的专业兴趣。数学美主要特征是指概念的简单性,定理与公式的普遍性、统一性,定理结构的协调性,公式结构的对称性,方法的精巧性等[4]。以美启真,以美启善,内外贯通,课程思政自然流淌在课堂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高阶定位,然后精准对接思政元素,注重思想品质、社会情感、社会责任的渗透。例如,追溯人类文明进程、探寻思维历程、体验人文精神,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诠释数学思想、还原研究的艰难历程,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在,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等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三情”:情怀——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积极向上、抱负远大;情操——品味高尚、严守秩序、实事求是、舞弊可耻;情商——不避艰险、直面困难、解决困难、乐观通达。
把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讲授希尔伯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时,从三千多年前《蒋铭祖算经》中商高与周公的对话,赵爽通过定义勾、股、弦得到的勾股定理,一直講到刘徽的“重差术”中正弦函数思想,宋代沈括对圆弦长度的算法,元代郭守敬的球面三角学,再到近代线性空间、欧式空间对角度、垂直、空间正交分解(有穷维)的刻画,从而正式引入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数学史内容让师范生领略到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民族豪情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2)更新教学手段,揭示学科本质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趋势。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学科工具、微课进行教学,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之美,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数学的本质是抽象的,与人是有距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手机病”是如今大学生的通病,为广大教师所深恶痛绝。一场大疫,却使手机成了线上教学的工具。教师将开发的数学软件应用于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实现了数学原理在手机上的可视化、动态化,使手机成为数学课堂上必需的教学工具。学生不再在课堂上看手机新闻、玩游戏。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是加强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深受大学生喜爱。
另外,我们成功开设了“1+N”智慧课堂,创新了教学模式。智慧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日常行为活动提取大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化的精准化,学生不仅学业成绩喜人,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意识。这项教学改革荣获学校教学创新一等奖。
三、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体会
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凝练了五个“一线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一线串”,数学课堂教学分析、代数、几何“一线串”[5],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一线串”,数学原理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整合的“一线串”,数学文化与数学鉴赏的“一线串”。这不仅培养了师范生跨学科能力,还致力于培养“全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思政工作,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梳理数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更好地发挥数学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贯通于数学“金课”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践行课程思政中打造数学“金课”,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未来名师。我们始终认为,师范教育不是在教具体的学科,而是借力学科在培育人、塑造人;课程只是载体,育人才是灵魂。全面、精准地实施课程思政,是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振兴国家教师教育大计的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高宁,张梦. 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余庆纯,汪晓勤.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3):68-74.
[4]沈威.徐利治数学教育思想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1):74-78.
[5]刘创业,代晋军,徐章韬,彭双阶.教育数学在行动:“一线串”思想在大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4):82-87.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