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2020-01-16 21:18叶富春孙也评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座谈会协商议题

叶富春,孙也评

(1.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大庆市大同镇政府,黑龙江大庆 163000)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优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通过定期制度化的会议形式与各民主党派、国家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相关代表人士等,就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及时听取和采纳各方意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及座谈会成果的转化、落实,这对于国家和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自身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人民政协实现政协职能的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曾将政协的职能作用阐述为四种:团结、咨政、监督、民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座谈会的自身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激活、民生、监督和咨政。

(一)激活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大制度确立前,人民政协一直代为行使人大职能。通过人民政协,将党外人士集聚起来,发挥其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协职能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也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政协职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包括协商民主问题不够深入、协商结果转化程度低、协商质量和效果不充分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政协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吸收借鉴过去“双周座谈会”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是激活政协职能的关键举措。通过每两周举办一次,将会议制度化、常态化,召集相关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对相关议题进行协商讨论,促进社会各界代表意见的交换,使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会议后形成的会议纪要、意见建议等结果也会以信息专报的方式呈送到相关领导和部门。通过这种制度设计,使政协职能能够以稳定频率运行,有效发挥了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民主监督体系的完善,激活并强化了人民政协体系的运作和职能的发挥。

(二)民生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讨论议题多聚焦于民生领域。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局部存在的民生问题不断积聚扩大,对社会和谐等产生了不良影响。座谈会以议题的形式,对区域平衡发展、精准扶贫、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不同的民生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促进了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监督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社会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在政协监督框架体系之下,在深入基层、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座谈会的方式,对诸如环境保护治理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讨论座谈,将座谈结果反馈到各相关国家部门,促进国家部门的监管和社会治理,从而保障政协监督权的实现。

(四)咨政作用

双周协商座谈会扮演着智库的角色,通过发挥与会人员的才智优势,为执政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智力支撑。座谈会所选择的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座谈会所邀请的专家都是相关行业的资深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一线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对于相关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在会议上通过各抒己见、民主畅谈,提升对问题解决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座谈相关议题所形成的会议纪要和建议等都要呈送到相关中央领导和政府部门,并由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馈,促使建议的高效率转化。可见,座谈会具有咨政的作用,促进了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二、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

2013 年双周协商座谈会重新开启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巩固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加强执政党和参政党能力建设,以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同时,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巩固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的诸多资源之中,最具有战略性的就是与政治协商相关的资源。政治协商的内容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统一战线领域,也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进程。双周协商座谈会有利于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合作默契,培养执政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的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能够达到合理整合执政党与参政党资源的效果。进一步丰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内容和形式,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也能够从制度建设上确保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的贯彻落实。

(二)扩大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

自2013 年10 月22 日首次召开以来至2019 年5 月13 日,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举行了98 次。其中,有关社会建设方面的议题共29 个,占比约29.59%,涵盖了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就业创业、教育科学、权益保障等方面。关注的主要内容即民生问题,重点选取的都是群众所热切关注的相关问题。选择这些议题的出发点及目标,都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应民生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发挥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民生作用。

2018 年4 月20 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第77 次)召开,会议主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对策”,在这一次的会议上首设“旁听席”。会议进行的同时,在主会场对面的会议厅,有10 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被邀请列席。他们和全国政协办公厅相关领导一起,在大屏幕前观看会议现场直播。这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想参会的委员太多的问题,扩大了会议规模。2018 年7 月27 日,全国政协召开了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第83 次)。座谈会上,来自各界别、各地区的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推动粤港澳合作进入新的模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畅所欲言,建言献策。2018 年10 月12 日,全国政协召开了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第88 次)。国家通用语言对于形成祖国认同具有“助推器”和“止逆阀”的双重作用。共同语言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纽带,是国家安全的要素,也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以上座谈会的召开,有利于凝聚和巩固群众基础,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基础。

(三)推动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双周协商座谈会参会人员的构成体现了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特色,其中,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70%左右,中共委员占30%左右。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一个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平台,其运行氛围民主、理性与真诚,有利于维护党际和谐。自召开以来,政治建设方面的议题占比约9.1%。从实际运行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能够架构起一座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桥梁,有利于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1.双周协商座谈会能够加强执政党建设

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约束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腐败现象发生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社会主义民主建立人民对于政府官员的监督制度,可以保证官员按人民意志办事,而防止其政治腐败行为。”[1]

2.双周协商座谈会能够加强参政党建设

参政党建设是完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不可分割的部分。双周协商座谈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整合相关资源。在双周协商座谈会这一协商民主平台中,各民主党派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与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集合在一起,发挥他们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围绕不同议题在开展充分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政议政,既能够达到对于优秀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的效果,也能够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加强参政党建设,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政治。

3.双周协商座谈会能够加强党际关系建设

构建和谐党际关系是中国协商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要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完善民主监督和推动和谐政党关系制度化三个层面进行思考[2]。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运行机制即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的作用,在会议筹备前、会议进行中以及会议落幕后的协商成果的落实都少不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参与。与此同时,各党派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双周协商座谈会这个平台上开展协商、实施监督、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途径。

(四)促进中国共产党科学治国理政

1.科学治国理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以来,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议题占比约35.71%,占比最多,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众多的调研和市场活动,充分了解民意。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大批高质量的建议,有很多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得到贯彻落实。总体上看,双周协商座谈会始终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开展相关工作的,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稳健发展。

2.科学治国理政激发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以来,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议题占比约11.22%,涉及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科普教育、华文教育、媒体融合、体育、宗教等,体现出座谈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关注和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3.科学治国理政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议题占比约9.1%。如2013 年12 月24 日,开展了一次围绕汽车尾气治理相关问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第5 次),在这次会议上,相关人员对于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次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加入了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工作的内容。

综上所述,双周协商座谈会在科学治国理政、扩大群众基础、发展文化事业、改善民生,以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综合上文内容,虽然双周协商座谈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现实作用,但仍存在有待提升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双周协商座谈会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会议的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有待提高,会议的成果反馈机制有待完善,等等。例如,第46 次“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了中国快递协会会长高宏峰和企业代表刘强东、王卫。[3]座谈会只邀请快递龙头企业代表,在代表性方面缺乏全面性。应兼顾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相关的诉求,提高相关流程的透明度,使得社会效应能够进一步扩大。

(二)原因分析

协商民主的广泛发展,必须要借助于协商主体的广泛参与、协商渠道的拓展创新、协商内容的不断丰富,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都需要群众参与作为支撑。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参会者可以考虑加入群众代表,有利于听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

由于座谈会的议题大方向都是上一年决定好的,在新的一年继续协商上一年选好的议题会使协商时效性有所欠缺,不能快速解决现实中正在发生的问题,会议议题稍显滞后。由于双周协商座谈会会议议题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其时效性和实效性必然受到影响。

参加会议的委员人数略少。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席会议的委员人数有利于会议结果的民主与公平,有利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双周协商座谈会需要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这样可以使会议的各大环节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中更加公开透明,促使会议在选题、议题、成果反馈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协商议政越来越完善。

四、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促进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发展的措施

双周协商座谈会所展现出的特点以及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了其对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以广泛协商、团结各民主党派、促进各界合作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为宗旨,在夯实群众基础、加强执政党建设、团结各民主党派方面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积极作用。

(一)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决策民主化功能

1.培养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其体现出的一个本质要求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保持协商民主主体活力,就必须培养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文化水平。

2.拓宽协商内容和渠道

双周协商座谈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中央,可以考虑向基层发展扩散,形成制度化的安排,使全国形成双周协商座谈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地促进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作为十二届全国政协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双周协商座谈会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地方层次协商民主的发展。“自2014年起,各级地方政协陆续建立地方版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由于各地情况存在差异,各级地方政协在打造地方版双周协商座谈会时都因地制宜,对会议频率进行了适当调整。总体而言,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天津为代表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保持了双周的频率;二是以甘肃、河南、陕西为代表的月(度)协商座谈会,将频率调整为一个月一次,初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协的定期协商座谈会制度;三是以青海为代表的双月协商座谈会,将频率调整为两个月一次。很多市、县级政协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如山东的青岛市、济南市;河南的洛阳市;湖南的益阳市、株洲市、张家界市桑植县;江西鹰潭市;河北石家庄市;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等。”[3]可以预见,未来全国各级政协的定期协商座谈会制度会逐步建立,并形成制度网络,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各基层组织都得到了推广,但因为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重新制定这一民主协商会议的各个方面,例如开会的频率改变,参会人员的改变,等等。

应该在参与者方面进一步向基层扩展。他们可以针对自身所涉及到的生活问题酝酿协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能够为我国制定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除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外,还要重视发展社会各界和政府机构开展的协商工作,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实现对接工作。

(二)提高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化进程

1.完善议题产生机制

可以考虑丰富议题的征集形式,打造网络征集平台,拓宽基层百姓参政议政的渠道。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发声的需求,各基层组织根据自身情况,打造自己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平台,在这一平台的留言区开放投票功能,根据投票数多少来制定会议主题。这样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基层群众协商民主意识的加强,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地位的巩固,有利于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群众基础的扩大。

从具体程序构建的角度出发,必须要开展全方位细化工作,从可操作性入手,将协商落实到每个细节之中。完善相关平台的建设,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工作,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将协商结果能否进行落实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协商民主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具体要从“公开、平局、责任”[4]三个方面入手,即建立公示制度、评估机制、监事会制度以及严格的负责制。

2.推进远程议政网络协商

要进一步提升委员参与度,比如使用远程议政的方式,或者是网络协商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在设立分会场这一方面,2018 年4 月20 日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这一次会议的创新尝试,有利于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发展,有利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不断完善。

3.加强会议宣传力度确保会议环节公开透明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宣传报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协商结果,扩大其社会影响,达成推动协商过程以及成果公开的效果,使得影响力和共识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都是对于相关会议进行报道,而访谈等新闻节目之中,也会适时地做出专题报道,新华社在当天会发布相应的消息通稿。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全国政协还积极探索会议的网络录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就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平台走进议政现场,通过相关的窗口深入了解会议内容。

做好双周协商座谈会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是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着力提高政协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会议各大环节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群众更多地了解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

猜你喜欢
座谈会协商议题
双周协商座谈会:新时代政协协商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