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视角的“能源问题”文献考察

2020-01-16 20:13胡德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能源

胡德胜,田 志,2

〔1.重庆大学 法学院,重庆 400044〕〔2.内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能源(energy,energy sources)是生活之要、生产之基,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能源活动(1)正确理解“能源活动”(energy activity)这一概念,需要全面了解“能源产业”(energy industry)、“能源部门”(energy sector)、“能源链”(energy cycle)、“能源领域”(energy field)这4个术语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这一问题的较全面讨论,可参见胡德胜.能源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先后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并经历着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时代的转型。能源成为国家层面直接而明确关注的问题,始于一战前夕从军事目的的石油供应安全事项不断演变而来。总体而言,能源问题是以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事项为核心并围绕它而展开的。所谓能源安全,又称能源供应安全,其核心内涵是指在负担得起的价格条件下的不间断能源供应。能源问题和能源安全有很多方面与政治、经济、安全问题联系紧密。[1]例如,长期能源安全(long-term energy security)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及时向能源供应领域投资;短期能源安全(short-term energy security)的重点是,对供需平衡的突然变化,能源系统作出迅速反应的能力。[2]本文从能源问题的历史演变、世界能源问题、中国能源问题以及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下的能源问题4个维度,对能源问题(研究)进行文献考察。

一、能源问题的历史演变

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交通不便,能源问题并没有成为一个需要在国家层面直接而明确解决的问题,几乎只是个人、家庭或者小范围人类族群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没有出现当代这样一个需要国际社会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古罗马时期曾经出现过薪柴供应短缺现象,18世纪中期美国纽约的薪柴价格在数年间长了4倍;[3]我国唐朝为了保证京城长安的薪柴供应,设置了“库谷监”“就谷监”“百工监”“斜谷监”官署。[4]当代讨论的“能源问题”是在近约140年的时间里才正式出现并成为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话题的。

煤炭开启了“蒸汽时代”,造就了英国工业的巨大优势地位,使英国皇家海军军歌《Rule Britannia》的歌词变成了现实。1881年,热力学的开拓者之一——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提出了可能影响英国经济发展的煤炭供应不足问题。他警告:由于全球地下储存的煤炭快速消耗,英国的能源基础不稳固,灾难即将来临,英国伟大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5]英国海军分别于1912年、1913年和1914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扩军,时任英国海军大臣、后来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要求所建造的舰只全部以石油为燃料。他注意到英国海军的石油燃料需要进口,提出了“石油的安全与确定性存在于品种多样性”。[6]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禁运危机,导致欧美发达国家更加关注维持石油储备的重要性。1952年6月,美国总统物资政策委员会在呈报总统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美国的能源政策必须努力解决以下4个能源问题:一是美国是否有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水能)为未来供应足够的能源;二是能源成本的上升是否会阻碍经济增长;三是如果在未来25年中任何时间发生战争,美国及其盟友是否有足够的燃料或者其他能源来支撑经济稳定和最大的战斗力;四是美国及其他自由国家有什么机会来强化其长期能源地位,以及什么可以用来创造这种机会。[7]

1960-1973年是欧美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0%;同时也伴随着类似的能源需求增长,特别是石油需求增长了120%。然而,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并不生产石油,严重依赖从欧佩克(OPEC)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的石油进口。为了维护石油供应的稳定性,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比法德意卢荷6国在1968年共同建立了65天石油储备制度,并在1972年提升为90天石油储备制度。[8]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为了打击以色列以及支持其的西方国家,阿拉伯欧佩克(OAPEC)宣布并实施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当时原油价格从战争前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近12美元,导致大多数欧美国家发生石油供应危机(史称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一次大经济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经合组织国家惨痛地认识到自己面对产油国经济实力的脆弱性。[9]在美国的呼吁下,1974年2月华盛顿能源会议召开。会议促成经合组织国家在同年11月18日签订了《国际能源项目协定》(Agreement on an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根据该协定成立,当时的任务是促成成员国之间在能源安全以及能源政策其他问题上的合作,它倡导以稳定石油供应和石油价格为核心的能源安全理念。

科学研究表明,空气中85%的颗粒物和几乎所有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都来源于能源原材料和产品(商品)的生产、利用和消费活动,它们会直接污染空气或者通过大气层中的化学反应转变成其他污染物,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气候变化。[10]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不利影响,是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的主体贡献者。随着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理念的形成、作为国际法原则的确立,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议题的国际化、政治化和法律化,以能源安全事项为核心而展开的能源问题在外延上扩大了。首先,能源供应安全涉及的能源种类,不再主要限于石油,扩展到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电力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其次,能源供应安全涉及的措施,不再主要限于增加供应数量,扩展到了能源效率、能源供应系统、能源互联网等;最后,能源安全从基本上只关注能源供应安全,扩展到了社会公平(能源正义)、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关于和平时期的、不以国家主权为视角的能源安全,经合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在一种可承受的、同时注意环境关切事项的价格下的不中断的(能源)实物供应”。该署还对能源安全从三个维度予以审视:可承受价格/竞争价格下的能源供应,可获得的/现有的能源供应,可靠的/不中断的能源供应。[11]我国有学者以国家主权为视角,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能源安全是以确保国家安全为出发点,涉及可提供能源消费的自然资源的可供应性、保障民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12] 4。

从历史演变的视角来看,能源供应安全成为需要在国家层面直接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军备竞赛,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禁运危机导致欧美发达国家更加关注石油储备,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正式催生了事关国家安全的国际和国内能源供应安全问题。随着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特别是气候变化科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能源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不利影响,尤其是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主体贡献者的事实,产生了节能减排问题。当代能源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既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又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于一个适当的水平。[12]3能源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是当代能源问题的两个核心议题,而能源供应安全的核心则是能源供给充足与稳定。[13]

二、世界能源问题

从国际范围来看,传统的地缘政治因素,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本世纪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页岩革命以及美英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武装冲突等因素,都对国际能源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世界能源市场更加复杂多变,进一步增加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不同时代世界能源问题的外延,存在不同的表述。

1.学界眼中的世界能源问题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有学者认为世界能源问题主要包括:(1)快速耗竭的能源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分配,这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问题;(2)石油促使人口过快增长,有必要控制人口增长;(3)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14]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在1981年研究报告《有限世界中的能源:通向可持续未来之路》中认为,“所谓能源问题,从长远和全球观点来看……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所讨论(世界)能源问题的外延扩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朱棣文认为,世界能源问题涉及如下3个方面:(1)能源利用造成的一些严重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2)世界1/3的人口还在使用着树枝、粪便、未加工煤块等原始能源,约16亿人口用不上电;(3)对稀缺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争夺日益激烈,许多国家为此不惜一战。[16]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世界能源问题监测》监测了当前能源供应安全的5类问题,即宏观经济问题、地缘政治、营商环境、能源前景和技术。[17-18]

关于当代世界能源问题,我国学界有一些代表性观点。肖钢和张敏吉认为主要是以下5个问题:(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主要依赖低价值、高能耗的产业支撑,用能效率低、能源结构单一,但是能耗增长速度快;(3)全球能源资源丰富但却相对集中,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导致能源争夺日趋激烈,国际间能源政治复杂化;(4)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替代能力仍显不足;(5)世界能源消费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发展,而能源问题呈现全球化、政治化、资本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态势。[19]张建新认为当代世界能源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石油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公地悲剧)、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化石能源的耗竭、新能源的开发)3大问题。[20]陆胜利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认为主要是能源供给的稳定性、能源使用的污染、能源生产运输中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新能源发展滞后这4大问题。[21]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世界能源问题不是石油稀缺,而是石油过剩。例如,艾米·贾菲和罗伯特·曼宁的观点是:长期趋势表明,未来20年石油盈余将长期存在,油价将持续走低。持续的石油过剩使产油国收入减少,使这些国家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甚至爆发内战。在海湾地区,这种不稳定可能以短期供应中断的形式引发下一次石油危机。[22]

2.政府间国际合作文件中的世界能源问题

在国际能源合作关系层面上,二十国集团文件涉及能源事项的代表性表述主要在下列3份文件之中。(1)2014年11月《二十国集团能源合作原则》。其原则三的内容是:“鼓励和促进运转良好、开放、竞争、高效、稳定和透明的能源市场,使之能够促进能源贸易和投资。”(2)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集团成员国在公报中“重申致力于构建运转良好、开放、竞争、高效、稳定和透明的能源市场,建设能更好地反映世界能源版图变化,更有效、更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构,塑造一个负担得起、可靠、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同时利用好能源资源和技术”。(3)2016年6月《2016年G20能源部长会议北京公报》。公报就人权领域的能源和能源服务获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更清洁的能源未来、具有综合效应的能效、有利于国际能源合作的全球能源架构、可持续的能源安全、效率低下的化石能源补贴以及能源市场透明等7个国际能源问题的解决达成了原则性共识。

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领域,国际软法文件联合国2015年《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七,并且提出:到2030年,“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全球能效改善率提高一倍”。从这一目标中不难发现,基于保障人权的能源正义、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全球能效是可持续国际合作领域发展的能源问题。

综上所述,什么是世界能源问题或者当代世界能源问题包括哪些,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所罗列的具体问题也不完全相同,政府间文件则或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领域就解决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具体能源问题展开国际合作。笔者认为,对于世界能源问题的外延,应该立足于基于国家主权的国家能源安全以及国际社会的能源共同关切事项,从全球和国际层面予以考察、分析和确定。一般而言,世界上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能源安全以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能源相关问题才是当代世界的能源问题。

三、中国能源问题

不同国家在能源禀赋、发展阶段、能源科技水平(特别是能效方面)、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差异,各自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新兴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之一,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倍受学界关注,也受到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1.学界眼中的中国能源问题

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个课题组提出,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挑战包括:(1)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2)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较大,提高能效虽然还有较大潜力,但其艰巨性要远大于前20年;(3)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出大问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种情况: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此外,保障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23]对于能源问题,该报告强调的是能源供应问题和环境问题,其中重点是石油问题。

根据美国能源部委托项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生孔博2005年10月提交的技术报告《中国能源不安全及其战略剖析》,把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归纳为周期性不安全、结构性不安全和体制性不安全3个方面。[24]该报告对我国能源体制问题的分析颇有见地,我国涉及能源的机构确实较为分散,决策不明、执行不力等问题确实存在。另外,关于煤炭占比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以及石油对外依存度太高的判断现在仍不过时,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9%,[25]2019年我国原油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双破70%,原油和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升至72.5%和70.8%。[26]

2008年,江泽民将我国的能源问题归纳为5个方面:能源资源虽然品种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能效仍然较低;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压力明显;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7]还有学者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研究我国能源问题。例如,杨泽伟将中国能源安全观的演变概括为自给自足、供应导向、开源节流这3个阶段,认为当今中国能源安全主要面临结构性危机和管理性制度危机两大挑战,存在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能源管理部门权限不明和职责不清等问题。[28]杜祥琬认为我国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需、环境、气候这3个方面的安全。[29]

2.我国官方文献中的中国能源问题

200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资源约束突出,能效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2012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矛盾突出、能效有待提高、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以及体制机制亟待改革等5个方面。与前者相比,后者增加了或者说突出了能源安全和体制机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的能源问题:资源制约日益加剧,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能效水平亟待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协调发展任重道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产业大而不强;体制约束日益显现,深化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视角,主要针对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供应体系多元化不足、能源产业升级创新不足、能源体制阻碍能源快速发展、能源国际合作方位不全面等能源问题,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以及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革命观和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是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的能源问题主要包括:能源结构问题(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天然气消费市场亟需开拓,环境问题(能源清洁替代任务艰巨),能源系统整体效率较低,跨省区能源资源配置矛盾凸显以及适应能源转型变革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分析学术研究和我国政府官方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的能源问题已经从传统的能源供应短缺和环境问题,在外延上扩展到以能源安全问题为基点,涵盖能效、能源结构、生态环境、能源体制等主要问题。

四、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下的能源问题

学者从不同学科或者不同视角研究能源问题。例如,经济学者从经济力量角度看能源问题,主张通过在自由运作的市场价格体系中采取适当的经济激励与抑制措施解决能源问题;政治家从政治角度看待能源问题,偏爱动用直接的行政措施予以控制;军方则往往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能源供应安全问题。[30]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应该对经济属性(物品)进行经济学分析,而且还需要对其他属性(物品)进行经济学研究。在经济学家看来,能源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供求问题。[31]西方能源经济学研究早期侧重于理论(例如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经济学等),后来转向能源经济技术分析以及能源管理经济手段的研究和政策建议(例如在能源战略和规划中引入投入-产出分析法,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应用于能源决策,以及如何在现代能源管理中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运用市场导向的方法、措施和手段,等等)。[12]37-38环境经济学研究能源问题关注包括递延成本、外部成本、机会成本在内的环境成本,认为应该将环境成本考虑进来,不能仅仅计算传统的经济成本,不将环境成本计入总成本是让后代人为当代人的行为买单、是以透支后代人的环境生态质量为代价的。[32]绿色经济学认为,现代社会对化石能源高度依赖,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困境部分是由于能源相关的负外部性(外部成本),这些外部成本应该计入能源价格;外部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对土地、海洋和大气的排污及其造成的疾病、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自然栖息地的破坏、物种灭绝。[33]

能源和地缘政治的结合会促进或者破坏地区稳定,并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地缘政治学视角下,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是指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国家和非国家活动产生影响的地缘因素。[34]研究能源问题必须研究国家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涉及管理国家之间与能源相关的关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能源供应国和能源消费国之间的关系,具有竞争关系的消费国或集团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关系,既涉及来自能源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和供应中断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关系,还涉及超出互惠互利范畴的问题,即一国寻求利用其能源优势对另一国在政治或安全方面进行施压。[35]

环境心理学界(包括心理学界)对能源问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元研究,研究仅仅基于化石燃料广泛利用的经济因素,专注于个人行为,特别是国内的能源利用行为。一元研究方法简单,因其仅关注技术和个人行为但忽视社会因素而广受批评。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元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成为热门话题,(环境)心理学界对能源问题的研究既从一元的经济和个人方面进行研究,也从多元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和能源的能效议题的研究。例如,社区及其居民对于在其附近修建新能源设施态度的邻避效应、能源消费和节能问题、能源充足性问题。[36]对于节能政策的信息和金钱这两个主要工具的研究,比标准的技术经济政策的分析假设更为复杂、更多维度,结果表明金钱不是节能的唯一动机。[37]

美国学者戴维·古德斯坦和迈克尔·英特里利盖托从交叉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研究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认为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环境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整合自然科学和经济学这两门学科,倡导通过进一步的国际重大合作,在发展新能源、建立稳定的能源体系、发展替代能源等领域系统地实现科技突破,以此来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38]能源互联网能够通过为(清洁)能源的开发、输送、使用搭建基于互联网的系统性平台,推动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和成果的集成性运用,实现市场基(market-based)的能源治理和可持续能源未来的愿景。[39]

古罗马皇帝优士丁尼钦定教科书《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将法学定义为“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而“正义是让每个人获得他应该得到的利益这种坚定而恒久的理想和追求”。能源(物品)的兼具社会和经济属性,能源活动的重大生态环境影响,决定了以能源活动中利益配置为研究内容的能源法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了解、学习和研究能源法学,需要具有扎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的自然科学(例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气候变化科学等)知识;其中,能源技术(主要是能源生产、供应、输送、配送和消费的工序或者流程)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能源法的理论、原则、规则、规范和制度才能够尽量避免出现科技盲、经济盲的问题[12]36-37,从而助推实现能源配置的社会正义,通过符合经济规律的能源活动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通过符合生态的能源活动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

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能源问题的现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是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能源领域的必然反映。“生活之要”决定了能源(物品)具有社会属性,“生产之基”决定了能源(物品)具有经济属性,能源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重大不利影响”决定了解决能源问题还必须立足于生态考量。因此,能源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视角、不同方法的单项性研究,而且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集成方法的整体性研究。

五、结语

能源的“生活之要、生产之基”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能源(物品)不仅具有社会属性,而且还具有经济属性。国家层面能源问题的核心是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肇始于一战前的军备竞赛,经过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禁运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正式形成了事关国家安全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2020年3-4月期间的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表明,如果不存在国际政治博弈和市场的(国际)垄断这两个关键因素,合理的、可承受价格下的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是完全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基于对能源活动是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贡献者的科学认知产生了节能减排问题,要求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立足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的生态环境考量而进行设计。能源供应安全和节能减排是当代能源问题的两个核心议题。由于能源问题包括或者涉及许多国际共同关切事项,当代世界能源问题的外延需要立足于基于国家主权的国家能源安全以及国际社会的能源共同关切事项,从全球和国际层面予以界定。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新兴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之一。基于其自身能源禀赋状况,中国当代能源问题必须以能源安全为基点,涵盖能效、能源结构、生态环境、能源体制等主要问题。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方法的复合性“能源问题”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能源问题,促使能源问题研究在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集成性地运用多种方法,通过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尽可能使解决方案更具科学性、综合性、整体性、规范性。

猜你喜欢
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楼宇型综合能源供应的应用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建筑能源供应方案初探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煤改气”工程的安全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