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构建

2020-01-16 19:50
关键词:教育观人本主义英语课程

郭 玮

(北京工业大学 文法学部,北京 朝阳区 100124)

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课程转变是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核心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这与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得益彰,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通识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它打破了自古以来师生关系中上下级的固定结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和创作性的活动,师生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取知识,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把提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及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受限于教学条件和课时设置,教师通常是“一言堂”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们则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形成并习惯了“认真听讲、不乱发言才是好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中一直处于“客体”地位,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充分和有效的互动。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和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建构是基于学生达到一定语言水平之后的后续课程设计,其目标是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更多的重视,通过营造更加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挖掘课程的深度,并使其具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产生广泛的吸引力。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阐释的教育目的、学习理论以及有关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见解与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的总体构架理念非常契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地贯彻和运用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对提升课程质量大有助益。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与大学英语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在构建通识课教学内容和重构师生关系方面也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目标

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真正‘自由的人’”。罗杰斯强调,人本主义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下列鲜明特征的人:1.有创造性;2.有建设性和责任感;3.行为合乎规律但又不随意受人控制;4.有选择的自由[1]216-220。人本主义教育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的个人发展,鼓励学习者挖掘并培养自身的潜能,充分彰显个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对学生听读技能的培养,以应试学习为主要目标。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中的观念已经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同。“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2]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应着力于语言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功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及情感需求,以语言技能为基础,通过英汉语言对比来广泛介绍欧美社会与文化等知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的思考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内容

在建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人本主义教学观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理念对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路,“有意义的学习”即学习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所具有的价值。罗杰斯认为,这种学习具有如下特征:1.意义性。学生要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具体操作、行动和体验,通过把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在一起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2.投入性。“有意义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把理性的与逻辑的学习和直觉的与情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3.自发性。“有意义学习”是靠自我发动的。4.自我评价性[1]216-220。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自己确定评价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己给自己评分来衡量进步的程度,从而把自我发动的学习变成自我负责的学习。

在互联网完全浸润人们日常学习和工作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观所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理念对于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内容建设更具指导价值。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真实情景,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将理性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求知欲,是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根本区别[3]。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更多地专注于对词汇、句型及其文本的分析与讲解,受限于课时和学习材料,教师通常以课本为主,辅以黑板和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近年来,各个学校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逐渐走向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点,更多地拓展与之相关联的英汉语言对比、中西文化比较以及西方历史文化知识等,加之网络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供教学使用的App、音频和视频内容极为丰富,可视、可听和可感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保障。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学观为大学英语课堂中师生关系的重构注入新能量。马斯洛指出:“学习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影响。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便能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他认为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1.民主平等的。2.以爱为基础。3.应当形成“我-你”对话的关系,教师以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4]96-108。人本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流派之一,马斯洛和罗杰斯把教学视作心理治疗的过程,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也要尊重他们选择学习方式的自由,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面对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讲授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型”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对接学生的思想与需求,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将传统的与经典的教学材料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内容有机结合,并应用于课堂实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摆脱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长者”姿态,感受学生的情绪,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这也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教师的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其它学派最大的区别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体现正面本质和价值并不断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人本主义教学观对于建立更加和谐和互益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包含语言教学、文化比较和英语国家历史文化3个主要内容,下文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运用于大学英语通识课教学过程中。

(一)应用于英汉语言对比教学

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提升语言能力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让学生自发地投入语言学习之中,并且主动地感受学习的意义应该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5]。人本主义教育观所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投入地”“自主地”和“进行自我评价地”进行外语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作业安排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网页或视频链接,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和其他同学一起模拟现实情境,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演示,这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又可以在展示过程中自我评价是否完成了预期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给自己和同学评分来衡量自己进步的程度和对未来学习的期待,进入自我负责的学习状态。

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有意义”地选择学习材料,经过独立思考,最终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

(二)应用于中西文化比较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智力活动与情感需求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对个人成长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知识。生长于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从小就拥有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和方法,求知欲和好奇心随时可以得到满足,他们似乎应该具备前所未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然而,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互联网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不再对问题做认真、深入的思考,渐渐忽略了‘实践出真知的本质’,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其思辨的意识和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依赖网上现存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而迟钝,造成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的不同程度的下降,引起大学生思维水平整体下滑”[6]。对于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如何利用中西方文化常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既有“选择的自由”,又能发挥主体作用,对此通识课教学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7]。例如,当提及西方文化溯源和西方哲学起源的话题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位古希腊哲学家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对他们3人间的师生关系、各自秉承的哲学思想和趣闻轶事,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耳闻。就这一话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3位哲学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和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整理,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把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的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引入这个话题,让学生对于当时世界的思想文化水平形成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认识,帮助他们在了解西方哲学经典的同时树立对东方文化的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应用于西方历史文化教学

由“需要层次论”生发开来,马斯洛认为对学生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自尊的需要可使人自信、自立和自强。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差生的转变。2.知的需要可使人产生好奇心,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人正是在这一动机的指引下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3.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4]96-108。没有对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学生进入语言学习的较高层次,能够借助外语这个工具去阅读审视西方历史和文化,并探究其中蕴藏的秘密和规律,在广阔的世界思考人生和树立理想。这种更高层次的对于美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愿意在英语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8]。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与文本相关的作者和著名人物的生平介绍给学生,英语通识课则以这些内容为基础,向更深的层次延展。例如:讲到威廉·莎士比亚,不仅关联到《哈姆雷特》和四大悲剧,同时简介伊丽莎白一世、中世纪与欧洲文艺复兴等知识点,并向学生推荐视频网站中《被盗的莎士比亚》《糟糕的历史/耸人听闻的莎士比亚》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等纪录片和影视资料,引申出诸如“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宗教改革”和“莎士比亚戏剧与欧洲民间故事”等话题,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例如:从《哈姆雷特》中最广为人知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与弗洛伊德对人的意识层次的划分,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且有益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著作。在翻译理论与实践部分,可以把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卞之琳和朱生豪等人翻译的莎翁作品选段推荐给学生赏析,这样有助于他们在文化和翻译两个层面进行学习,体会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教学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与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建设高度契合。将其理论融入大学英语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对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观人本主义英语课程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