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与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
——以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秭归骚坛为中心的考察

2020-01-16 18:23曹大明
关键词:秭归乐平民间组织

曹大明 李 阳 肖 竹

社会组织有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之分,民间组织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之外公益性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王思斌:《组织管理与民间组织的发展》,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学者开始系统研究民间组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民间组织研究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组织数量增长迅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保护传承、抗震救灾(2)庄孔韶、 王剑利 、 张庆宁:《重新发现和培植历史而今的灾害“反应单位”——四川震区民间组织的人类学观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步得到凸显。目前,学界已全面深入研究了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对于民间组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也从动力、作用等角度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如兰东兴分析了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3)兰东兴:《民间组织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动力分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3期。邵媛媛以厦门龙源宫的“文物化”过程为例,探讨了民间社区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4)邵媛媛:《社区性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作用》,《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这些研究对理解民间组织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民间组织如何介入并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学界却关注较少,其中董天倩、吴羽以安顺吉昌村“抬汪公”活动为例,探讨了民间力量在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中的角色。(5)董天倩、吴羽:《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中民间力量与政府角色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9期。因此,本文拟以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骚坛为例,在分析其历史变迁的基础上,从组织和守望者、保护和发展者的角度探讨民间组织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一、曲折的变迁:骚坛诗社的“前世今生”

民间组织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本身就是村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秭归骚坛诗社对乐平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体现在其本身就是乐平里村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乐平里是一个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以屈原诞生地屈原村为中心,辐射北峰村、凤凰溪村、香炉坪村而形成的传统村落。该村落为纪念屈原而命名,传说始于魏晋。其后,该村落名称历经变迁,但至今仍保存着屈原祠、屈原像、“三闾八景”以及屈原传说等文化遗产。

在乐平里传统文化当中,骚坛诗社是一个因缅怀屈原而产生的民间诗歌组织,也是该村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诗社社名源自屈原的诗作《离骚》,其具体成立时间不详。不过,据秭归民间保存的谭、黄等姓氏族谱载,诗社可能成立于明朝之前。清道光《黄氏族谱·序二》载:“怀秭归屈左徒灵均之高风,慕骚坛之古迹,落业三闾。”清同治《谭氏族谱·序三》也载:“(洪武二年)乐歌公沿香溪行至小峡,由入口六七里,访三闾大夫灵均之遗胜,眼界为之一空,不禁感慨欣慕。”洪武二年(1369)乐平里已有“灵均遗胜”“骚坛古迹”的记载说明,骚坛成立的时间不是此时,而是在此之前的元代。另据秭归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资料载,骚坛诗社明代有据可查的社长有举人屈伸、贡生熊廷兆,社员有举人郑庚、举人彭鹤龄、贡生熊春宇、举人王朝宾、贡生胡文焕等。可见,骚坛诗社是一个至迟成立于元代的民间诗歌组织。

至清代,诗社的记载更为明晰。据今屈原庙保存的一块三闾(今乐平里)红都秀才李植勒刻的碑载,其父李世选曾在清康熙四十年(1775)蒲月举行清烈公会,并为清烈公屈原写序,刊刻诗会凭吊屈原的诗赞,曰:“皇清乾隆四十年蒲月……父讳世选所撰清烈公会叙诗赞,并采集名儒吊屈公诗句。不能备载俟,另刊。”同时,诗社队伍在清代也逐步扩大,云集了一批地方文化精英。社长有贡生王文宣、贡生杜学审、贡生向国庠、贡生向鸿翥、禀生谭启文、谭启福、李胜良等,社员有县训导杜若岑、贡生胡其为、贡生熊文纲、知州王沛膏、商人鲍桂景、商人熊士鹏、县教谕杨之标等。

民国时期,骚坛诗社薪火相传。社长有李达善、黄家驹等,社员有秀才胡芷隽、举人林智伯、私塾先生付光文、生员宋光甲、谭有章、李东原、谭光旭、谭光沛等。黄家驹、谭光旭是民国时期骚坛的领军人物。黄家驹曾读私塾十年,后教私塾多年。他熟读《离骚》,性格开朗,幽默健谈,其诗自由豪放,不拘一格。谭光旭曾参加过北伐,作战勇猛,伤残回家后自制一木腿,拄杖而行,因而被称为“木腿子诗人”。他潜藏自家阁楼苦读诗书八年,专心致力于诗的创作,一生创作诗数千首,仅诗集《六月飞霜》就收录1000多首。1948年,他辅佐黄家驹成立“骚坛文艺月刊社”。月刊社规定,凡是会员,一月一聚,不得旷社,聚时必吟诗修文。是时月刊社启事载:“时维公元1948年4月念日,社为成之。自兹而往,每月一开,凡我同人,不得旷社。值此待治之秋,必修文乃能偃武;迂处僻乡之地,非正本何以清源。希泛月之名儒,自海天而下降,结霞契于乡村,振斯文于世界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传续多年的骚坛诗社逐渐“隐没”。不仅诗会活动停止,而且明清及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诗词手稿、书籍、字画等多被遗失。

1982年端午节,在秭归县政府的支持及谭光沛、杜青山、徐正端等乐平里诗人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骚坛诗社得到恢复。大会推选乐平里农民谭光沛为诗社恢复后的第一任社长。成员有黄家驹、杜青山、徐正端、胡学明、李国雄、李盛良、乔长贵、向富昌、徐宏章等。为确保骚坛诗社是以屈原诞生地的农民为主体,大会制定三条规则:一是社长必须是农民;二是诗社以弘扬屈原文化为宗旨;三是每年都要举办骚坛诗会。至此,中国第一农民诗社恢复成立。

诗社恢复后,迎来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从1982年复社到1991年复社后第一任社长谭光沛先生去世。该阶段诗社快速发展,诗社成员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外界交流频繁,影响剧增,创作、发表了不少诗作。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5年。该阶段是诗社发展的调整期。经历恢复初期的快速发展后,诗社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进入深度的调整时期。该时期社员稳定在60人左右,活动除每年举办诗会外,少有波澜。特别是王明德社长去世后,社长空缺,诗社日常工作由副社长徐正端先生主持。期间,徐先生不顾家人反对,搬住屈原庙,直至2019年2月去世。期间,他誊抄整理了历代诗社会员的诗稿,并将其搜集整理的20余册资料全部上交秭归县文联,为诗社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此外,他还义务承担了屈原庙的清洁、维护、接待工作。第三阶段从2006年至今。该阶段是诗社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推动下,秭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诗社的发展。2006年5月30日由县文联组织诗社换届选举大会,推选热爱诗词写作、热心骚坛事务的农民黄琼为社长,结束了诗社长达4年无社长的尴尬处境。2007年诗社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湖北“屈原杯”端午诗会。诗会吸引了余光中等著名诗人参会。2009年,县政府制定“秭归骚坛诗”保护规划,加大了对诗社资料整理、作品出版、申报“非遗”、举办活动等方面的支持。此后,通过稳定的经费支持,诗社步入正轨,每年聘请专家为社员讲学授课,为诗社出版诗集,端午、中秋定期为社员举办诗歌吟唱活动。

二、节日与日常:活动的组织者与传统的守望者

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在这些产品中,人们在节日与日常中开展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活动都可以说是文化。因此,在分析探讨民间组织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时,既要关注物质文化,也要关注精神文化,更要注意村落中涵盖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活动。作为屈原诞生地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群众性地方业余诗歌组织,骚坛诗社自其成立以来,就一直在组织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落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围绕屈原的诞辰与忌日而展开。秭归屈原庙保存的清代碑刻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佐证。据前述三闾红都人秀才李植刻勒的碑刻可知,清乾隆年间,诗社已在蒲月端午节由地方文化名人组织清烈公会,吟诗作赋,凭吊屈原。此外,屈原庙照面井现存的“照面井”碑则记述了清咸丰十年(1860)“三闾坛”盟主谭启文领弟子端午聚会,游览并整修与屈原有关的“八景”,载曰:“予白遐迩人等,此系屈公遗井,特尊神教予以整顿,倘有故违,定遭天谴……三闾合坛弟子同修,清咸丰十年。”

民国时期,骚坛组织的活动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于1948年4月20日在三闾乡界限垭小学成立了弘扬屈学遗风、“修文偃武,正本清源”、“转移社会风气,促进文化大国”的“骚坛文艺月刊社”,推选社长,撰写了规范诗社活动的《骚坛文艺月刊社启事》,并要求“凡是会员,每月一开,不得旷社”。另根据田野调查得知,秭归乐平里现在还保留一些骚坛的记忆,如在屈原的生日和忌日,由有威望的盟主发起并主持相关活动。成员自愿参加,自带酒水肉菜,到屈原庙合伙做饭,饮酒作诗。这种活动直到20世纪80 年代骚坛诗社恢复初期一直存在。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骚坛诗社名称虽然有所变化,但其作为村落文化活动组织者的角色没有变化,即在屈原生日和忌日组织诗社成员聚会、写诗,凭吊屈原、采集“诗赞”刊刻,还在开展咏诗之余,整理、保护与屈原相关的文化遗迹。

自1982年诗社恢复成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骚坛诗社组织的文化活动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是在传统诗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端午和中秋诗歌聚会。骚坛诗社以每年夏历五月端午祭祀屈原之日为“社日”,把每年端午节举办的端午诗会定为诗社的“年会”,30多年来,骚坛诗社的端午诗会从未间断过,且恢复了一些传统程序。大致程序是:全体肃立,为屈原默哀;按照祭祀礼仪上香、奠嚼、献馔、献帛;招魂、歌赞、致祭文。招魂之前,社员需左手贴心,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走交叉步虔,跟随主祭绕屈原庙大厅屈原塑像一周,然后开始唱与《招魂》内容大致相同的招魂词,唱罢回原地歌赞和静听祭文,礼毕后主祭按顺序点名请社员站立于屈原庙正殿前咏唱、朗诵事前准备的各种诗稿。与端午诗会相比,中秋诗会仪式相对简单,重在吟唱诗歌。如诗会在屈原庙举行,社员及与会的诗歌爱好者需要在诗会开始前瞻仰屈原,然后正式举办诗会。二是编辑整理与展示诗稿。诗社除了继承早期诗社社员们把诗作悬挂在屈原庙墙上的习俗,还利用县文联支持的经费,出版《骚坛》诗集,集中展示社员的诗作成果。同时还编辑整理诗集,未出版的诗集有《明清骚坛诗选》(1991)、《民清时代骚坛存稿》(1991)、《吊屈原专集》(1994)、《吟屈原八景》(1994)、《骚坛诗集》(1994);印刷出版的诗集有《屈原故里骚坛诗》、《屈原颂歌》、《骚坛联吟集》等。(6)秦晓梅:《新时期骚坛诗社历史及现状的调研》,《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增刊。三是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诗社与上海白社、湖北东坡诗社、湖北诗词学会、湖南湘潭诗社、广西杏坛诗社等全国多家知名出版社和文学刊物交流刊物和作品,先后受到《新观察》《中国农民报》《文汇报》《文学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媒体的采访报道。许多著名诗人和作家,如臧克家、贺敬之、刘岱、齐克、严辰、公刘、吴丈蜀、张同吾、祁人、张昌尔、谢克强等都与诗社有密切往来。①1983年端午节,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吴丈蜀专赴乐平里,与社员交流,赋诗八首,赠予骚坛,并题写社名“湖北省秭归县骚坛诗社”。1984年,原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李尔重为《骚坛社员诗词选》写序,对骚坛的发展极为关注。此外,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崇拜屈原的诗人、学者和作家们,也来到乐平里拜谒屈原,与诗社的成员应酬唱和。

综上可见,作为村落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传统的守望者,骚坛诗社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在重要节日组织诗社成员聚会、写诗,凭吊屈原,刊刻诗集,整顿,保护与屈原相关的文化遗迹。1982年恢复后的骚坛诗社,其担负的“职责”有所拓展,除了在节日举办诗会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编辑整理与展示诗稿,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三、继承与发展: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

保护传承村落优秀传统文化,需客观认识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组织者,也是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弘扬者。(7)董天倩、吴羽:《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中民间力量与政府角色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9期。自恢复以来,乐平里骚坛诗社发挥其民间组织的主体性、创造性,在乐平里屈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屈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屈原不断求索的爱国精神、惊艳绝伦的骚赋创作,以及由此演绎出来的以端午节为中心的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等民俗文化。作为屈原家乡乐平里的民间组织,秭归骚坛诗社以其特有的方式,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秭归以乐平里为中心,以屈原文化为内核的村落传统文化。

一是生动诠释了屈原的“求索”精神。屈原伟大的精神当中,“求索”是其精神的核心。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告诫人们,人生道路漫长,需要“上下求索”,即使面对坎坷,也不能放纵沉沦,要积极上进,勇于进取,敢于探索。骚坛诗社及社员们始终以传承弘扬屈原精神为目标,用诗歌和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骚坛诗社及所在的乐平里的人们,以《楚辞》为村中圭臬和最大的财富,一代代诵读《楚辞》。读书和务农水乳交融,成了诗社社员和乐平里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使得乐平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一代又一代的乡土文人。考取功名者,走出三峡大山的阻隔,传承求索精神。未考取者,白天干农活,晚上拿笔写诗,自娱自乐。农闲时节,社员们以诗为媒,以诗会友,自在逍遥,乐平里也因此充满诗情画意。每年艾粽飘香的端午时节,社员们三五成群,饮酒赋诗,追古述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诗社得到了恢复、发展。1982年,乐平里的人们克服困难,恢复了旨在弘扬传承屈原文化和精神的“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从1982年开始,每年举办端午诗会,缅怀屈原,光大屈原的求索精神。骚坛诗社的诗人,即使面临生活的艰辛,仍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仍不放弃对诗歌的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诠释、传承着屈原不断求索的精神。如“木腿子诗人”谭光旭,身残志不残,苦读《楚辞》,一生创作了数千首诗;家境贫寒的杜青山,白天忙于农活,晚上点煤油灯苦读诗书,进行诗歌创作;义务守庙人徐正端,三十年如一日住在屈原祠,孤寂陪伴屈原,直至2019年2月去世。徐正端还为地方中小学讲解屈原历史和文化,自掏腰包编辑整理了一批诗集,搜集整理了600余万字的骚坛历史文化资料,为诗社的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传承、弘扬了我国诗歌文化。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旧体诗尤甚。骚坛诗社及其社员在艰难中前行,在汲取屈原骚体诗精华的基础上,运用浓郁的民间文学技巧和表现形式,坚持创作古体诗,同时也兼容其他类型的诗词歌赋。据徐正端老先生介绍,旧时读私塾、读古诗出生的人,多能创作文章、诗歌和对联。但是现在不行,现代教育之下的大多数读书人古文、古诗基础较弱,难以信手拈来创作旧体诗。即便如此,骚坛诗社诗人的创作仍以旧体诗为主,长期坚持创作骚体诗,传承、弘扬我国的诗歌文化。据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先生介绍,1982年后,骚坛诗社创作各类体裁和形式的诗词达4000多首,其中大多为旧体诗。谭光沛、杜青山、王明德等是旧体诗创作的代表诗人,谭光沛创作旧体诗近千首,杜青山创作旧体诗数百首,王明德创作旧体诗200多首,作品曾入选《全国诗社诗友作品选萃》。此外,诗社以《骚坛诗选》为创作和展示平台,从社员作品中精选诗词数百首,在各大诗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大量作品。随着秭归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自2005年起,骚坛诗社每年编印一本《骚坛》诗集,集中展示社员们的作品。部分社员甚至还出版个人诗歌专集,如刘光愚的《盛世心声》、宋发武的《峡江春韵》、梅大敏的《旧律新咏》、杨先瑜的《野叟吟草》、郑乃千的《御冰书庐诗词》、袁子信的《草根寓咏》、周凌云的《合欢树》等。与此同时,骚坛诗社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诗社活动日,举办诗会,弘扬我国诗歌文化。特别是1984年在屈原祠举办的端午诗会,2004年的“中国诗歌万里行”启动仪式在秭归的首发活动,2007年由中国诗歌学会、湖北日报社和秭归县政府联合举办的“九畹溪·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等规格高、影响大的活动,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中的著名诗人、学者的踊跃参加。

在骚坛诗社的影响之下,我国的诗歌文化传统在秭归得到较好地传承和发展。既弘扬了屈原的求索精神,传承了地方文化,也以古体诗为主,兼容其他题材诗歌。从1999年至今,在骚坛诗社的引领下,秭归先后成立了奔流、天问、楚风、萤火虫、九歌、杏林、涉江、兰蕙、夕阳、金税、树蕙、清莲、丹阳等13个诗社团体,吸引教师、学生、公务员及党政机关干部、农民、医务工作者等各个行业近千人参加社团。成立诗社之多,涉及行业之广,吸纳社员之多,在全国诗歌界罕见。

三是保护传承了秭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传说”。秭归乐平里是屈原的故里,当地流传着大量有关屈原的传说。这些传说分为山川灵气型、勤奋好学型、教书育人型、劳动生产型、爱憎分明型、保家卫国型六类,彰显了屈原的智慧,表现了屈原的勤奋、勇敢、爱国精神。这些传说,是屈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骚坛诗社诗人创作诗歌的源泉和素材。骚坛诗歌的作品,歌咏对象多与屈原传说相关,体现并传承了秭归乐平里悠久、丰厚的屈原文化。如诗人李盛良的“井堪照面独称奇,一股清流万古诗。莫道西湖灵隐寺,大夫遗水胜瑶池”,即以屈原传说“照面井”为题。此外,屈原传说的主要传承人谭光沛、杜青山、王明德、黄家驹、徐正端、徐宏章、谭家兵、黄琼等,同时也是骚坛诗社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复兴和发展骚坛诗社的同时,也肩负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传说”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使命。

综上可见,秭归骚坛诗社发挥民间组织的主体性,在保护传承乐平里村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诠释了屈原的求索精神,也传承、弘扬了以屈原的骚体诗为代表的诗歌文化,还保护传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传说”。

四、结语

关于民间组织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民间组织在催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决策、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体业务、提高民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方面的作用,(8)杜红艳:《国外民间组织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启示》,《求索》2012年第2期。国内的研究从动力、作用的角度探讨了民间组织对传统文化或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但对于民间组织如何介入传统文化或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少有研究。乡村文化耕植于乡土,其组织形式、构成与乡村环境融为一体。民间组织中的多数成员,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守望者,也有着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只要国家能给予适度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他们就能“向社会提供众多服务,承担一些政府部门不该做或做不好,企业做却未必有效的社会事务”。(9)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22页。本研究以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秭归骚坛为例,在分析诗社变迁的基础上,从组织和守望、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民间组织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认为,民间组织是根植于地方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社会组织。作为地方乡土文化延续的载体,民间组织既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组织者与守望者,也是保护者与发展者。秭归骚坛诗社的复兴、发展以及在组织地方活动、守望乡土、诠释求索精神、弘扬诗歌文化、保护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原传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正确认识民间组织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保护传承村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秭归乐平民间组织
湖北:秭归推广秭归脐橙手绘系列升级包装版式
迎春佳作
湖北:秭归举办秭归脐橙品牌推介会暨电商扶贫签约仪式
乐平的眼镜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离开大红门
湖北:秭归脐橙品牌价值五年增长1.45倍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