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忠玲 白 贤
(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1]216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普遍不强的情况下,“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失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参与、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又能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概论”课程教材自2007年2月出版以来,已经进行6次修订,历经7个版本,调整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2018版最新教材除了前言和结束语外,由三部分共十四章组成,内容更加庞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依然是教师面面俱到的讲授,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其一,它不再是教师绝对地掌控课堂,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从而保证较好的课堂效果。其二,参与式教学需要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课堂上相互讨论、积极发言,使学生从接受者变成参与者,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得感。其三,参与式教学由传统教学单向、单调的沟通变为双向、民主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概论”课程内容多,思想理论性较强,以往教学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参与式教学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讨论问题”“焦点辩论”“情境探究”“学生主讲”等多种表现形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时常面临忙于教学而无暇科研的困境。而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自身科研水平。实行参与式教学,师生互动,思想碰撞,有助于教学相长。同时,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势必会拓展教师的科研视野,也必将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与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始终,在学习中参与、学习中理解、理解中升华,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在“概论”课中如何有效实施参与式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参与式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政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富有实效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下,即使外界给他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也很难通过强迫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塞进学生的头脑,无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2]与之相反的是,参与式教学法给学生以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实现全方位的师生沟通与交流。“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达,采用参与式教学,不仅符合其心理需求和思维特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助于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法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专题微课、课前演讲、小组研讨、班级竞赛、课堂实践等形式,不仅使学生学会选择做正确的事,而且学会正确地做事。“概论”课参与式教学通过四个层次来实现,即教师(微课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学生(个人、小组、班级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获得感)——课堂(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实施课堂实践)——考评(过程考评与考试考核相结合)。具体设计如下:
1.教师层面:凝练教学主题,设计微课教学。如设计“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自信与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西式民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等内容,每个微课下分设教师理论讲授内容和学生思考内容,进一步凝练教学主题,使学生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阶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层面:从个人——小组——班级,因人、因组、因班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获得感。第一,学生课前演讲。每次课前预留10分钟,请学生登台演讲,发布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信息,包括“特别关注”“今日话题”“本周提示”“热点问题”等。信息发布不是简单的发布,重点在于思考或启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所讲内容发问、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剖析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也可适当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讲评。第二,学习小组研讨。在教师引导下,将每个教学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围绕不同选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研讨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教师采用团队集体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和评价。第三,班级竞赛活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特点,设计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升“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在音乐学院开展“时代经典歌曲传唱”,在人文、历史等文科院系开展“中国梦、我的梦”诗歌朗诵、演讲等活动。
3.课堂层面: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设计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比如“我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新时代新青年”PPT制作展示。通过新时代新青年的成长成才素材及身边的人和事的展示,激发学生努力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再比如“如何认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课堂研讨,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入手,加深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认识。
4.评价层面: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改革。这一评价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平时学习过程,既必须关注学生团队的课堂展示效果,也要关注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优秀具体表现。每次活动结束各个小组填写实践活动表格,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期末课程考核改革,降低期末考试分值比重,引入加分激励机制,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加教学交流的学生,给予考核上的加分,以便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内容上讲,“概论”课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教育与学生的“三观”教育充分结合,是目前高校思政课中最为全面、最为系统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门课程。“概论”课的“前言”中明确地指出,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3]5,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概论”课的核心内容,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因此,在设计参与式教学时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为何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是什么?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什么?理论成果有哪些?他们的关系如何?有何指导意义?我们如果不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怎么样?在新的时代,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必然。
参与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我们现在面临“00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个性张扬、表现欲强、思想也更加多元化,其中一些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学生过分推崇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不顾及中国国情,对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和复兴不够坚信。因此,我们在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理论,进而使他们树立起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比如,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有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部分,引入了微课教学“美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领袖”。通过讲述美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领袖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看待我们的领袖和领导集体,使学生认识到看待领袖的态度关涉国家制度的稳定性,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既要讲清楚我们国家当今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迅速增强的现实;也不隐瞒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正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知。教学中笔者先后进行了“如何看待贫富差距拉大”“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这种思辨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自己正确的认识、实际的行动,自觉地投身于光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坚力量,有必要将“概论”课讲得理直气壮又深入人心。而笔者以为,参与式教学法不失为让学生深入走入思政理论课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