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探析

2020-01-16 07:10
黑河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培训

聂 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110136)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立足于网络平台,承载着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肩负着稳固国家思想观念领域钢铁长城的重任。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要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要将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起来,要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因时制宜,并坚持因材施教。[1]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探讨提升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问题,不仅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效抵御各种错误信息的蛊惑与误导,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有助于更好占领与不断夯实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为我国培养出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迫切之势

(一)教育载体环境的新升级

第五次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深化了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突破了“计算机+互联网”的静态模式,而逐步实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扩展,其中智能手机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加快了这一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 年4 月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国网民数量为9.04 亿,其中包括8.97 亿手机网民,其比例已占全部网民的99.3%,其中手机已占据上网设备的主流。[2]这都加大了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能否通过恰当的途径占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阵地直接关系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成败。同时,根据报告数据统计,我国网民20-29 岁群体占比仍为最高,达21.5%。[3]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客体大学生主要属于这一部分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能牢固把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面,学生们通过手机上网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良莠不齐的多元信息,加之许多青年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力正在形成中,不免要受到许多错误、偏颇甚至反动不良信息的蛊惑与误导。因此,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能否牢牢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络中的主动权,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与成败。

(二)教育客体思维方式的新转向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其接受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凭借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源的相对单一使高校思政教育的线性灌输模式仍然可以大行其道,对学生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引导压力不大。网络虽然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搜索渠道,但由于联网终端的有限性而使网络并未在学生中真正实现普及,而极大降低了网络的影响力,这使网络思政教育并不为人所重视。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逐渐应用与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实现了更新与转向。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相比普通电脑小巧轻便、随处可带,加之相关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用各种手机APP 进行购物、阅读、游戏、交流、查询等活动日益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必做之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手机移动网络的依赖感。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学生们思维观念的格式化与更新。“有问题上网查”向“有问题随处上网查”的转变,体现出手机移动网络对学生日常生活乃至思维领域的巨大影响。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

阵地会使我们很自然联想到战争与战场,而意识形态领域本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与战场。教育载体环境的新升级与教育客体思维方式的新转向,使许多西方敌对群体与反华势力似乎找到了对付中国的可乘之机。从2012 年开始,以“美国之音”为首的一系列反华广播公司,纷纷停止中文广播,预示着广播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西方国家纷纷将意识形态斗争的舞台转向了中国互联网,美国《纽约时报》曾狂妄推断:“过去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未来网络大战中败北。”一些政客也将互联网看成渗透中国的载体。[4]由此,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了多方意识形态之争的新的战略高地,这对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醒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时刻增强阵地意识,要有大局观念,充分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要敢于应对直面意识形态之争,敢于赢得意识形态之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5]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掌控网络阵地主动权的重大战略价值。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之困

(一)高校教育者的主动性观念不强

一方面,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占领网络主流阵地的重大意义,但他们的重视程度明显还不够,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所付出的辛苦与回报的对等性差,往往教师会付出很多,却难以见得回报。这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常规高校思政工作上,有时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持“得过且过”态度,有时也会安于现状,缺乏积极开展具体工作的主动性,有时甚至会有懈怠情绪,嫌麻烦而不去主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这些都构成了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有的高校教育者虽然认识到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希望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但缺乏相关从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往往陷入“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境地。有的教育者不熟悉新媒体的操作方式,也不了解如何利用新媒体真正融入学生群体,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主动权。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机制不健全

其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培训应是一个常态化过程,但目前许多高校这种常态化培训机制并没有建立。网络思教育培训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缺乏系统性与规划性,这便不能保证定期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活动,直接造成了高校教育者无法确保学习效果,学习不连贯,进而难以符合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素质与方法要求。其二,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不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也是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与关键环节。必须对网络舆情进行妥善疏导,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做出正确选择,才能有效降低高校网络舆情突发重大事件的爆发风险,即便出现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时,也能降低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有的高校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时配合不利,部门间各自为战,错失了解决这些事件的最好方案。其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高校不能科学考核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效果,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者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能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标准不清晰,现实中缺乏对其规范与指导,工作开展随机性强,不利于对具体工作进行成果化与经验化提炼,影响对成功做法的示范与推广,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三)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欠佳

一方面,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单向性较强,往往直接承接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直接将课堂教学的相关视频、音频与文本资料直接挂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与在线观看,试图借此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但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向学生展示、强化、灌输某些主流观点或价值理念,并未顾及作为接受者学生的感受与想法,重形式层面多于效果层面,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网上绝大多数教学资源无人问津,点击率极低,学生学习兴趣低。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变化,生动性较差。除了有一些“干巴巴”的课堂讲座视频或音频外,就是平面化的文字材料,说教性强而互动性弱,加之有些视频更新速度慢,滞后于现实发展,视频中的讲授者因受制于拍摄镜头而表现过于拘谨,这些都极大减弱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吸引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之策

(一)增强高校教育者网络思政教育意识

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高校决策层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其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总体框架与规划,明确开展此项工作的目标、职责与具体工作内容,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行动步骤,时刻凸显高校对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视度。其二,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鼓励一线教育者不断提升个人网络思政教育的能力,并把这种重视与鼓励落到实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一线教师提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机会,并保证配套相关技术资源,例如,为他们提供相关优质网络资源共享课,让他们参与相关内容的教学培训,并给予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升高校一线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其一,要增强他们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其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要主动借助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努力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圈”,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留意并关注学生每天接触到的、对其思想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种困惑,在适当时候要能够和学生共同应对其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准备对学生思想上与行为上做正向引导与帮助,时刻提醒自己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观念主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其二,要充分使其认识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复杂性,以及学习相关网络思政教育技能与方法的无比重要性。要使其认识到定期“充电”的必要性,努力学习网络思政教育的技能与方法,熟悉通过网络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使其努力做到“以理服人”而绝非单纯灌输与说教,进而争取到更多学生的由衷支持与理解。

(二)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相关机制

首先,要不断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培训机制。其一,高校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培训规划机制,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培训常态化开展。对网络思政教育培训内容与环节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并将此纳入到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形成相应的规章与制度。其二,高校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培训考评机制,提升高校教育者对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确保高校教育者切实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培训中来,同时,为保证培训学习的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一考评机制纳入到对教育者年终考评标准中来。其三,高校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培训的反馈机制,要及时了解教育者对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划与方案,了解他们参与培训活动的满意程度,征求他们对下一步培训所设立课程与培训形式的建议,不断完善培训规章与计划。

其次,要不断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其一,高校要及早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一方面,高校应该探索建立网络信息员机制,动员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思政教育研究者、辅导员与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定期了解和掌握本校大学生思想发展动向,形成报告上报学校领导层。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相关规章要求一线教育者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捕捉网络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苗头”,注意“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有效引导,争取掌控网络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其二,高校要及早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要确保在网络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校党政办、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网络中心等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稳定涉事师生情绪,共同将网络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其三,高校要及早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反馈机制,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适时征求学校相关师生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应对以后可能再出现的类似问题。

再次,要不断健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其一,高校要建立相关网络思政教育评价准则,要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纳入教师日常考评体系,并作为年终考评、优秀评定等各种教师评定的参照标准。其二,高校要探索建立网络思政教育相关奖励机制。及时认可与肯定高校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取得成效,并适当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进一步激发更多高校教育者借助新媒体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动性。

(三)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法

一方面,要将网络思政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统合起来。要努力推进高校课堂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加以拓展与延伸,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同时在网上组成讨论小组开展交流讨论,教师课上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对学生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与全面与客观的分析与引导,澄清其中的错误与偏颇,以达到使学生学习的思政课理论真正“入脑”与“入心”的效果。这种全新的网络思政教育方法的尝试,弥补了课堂思政教育方式的单向度不足,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使网络思政教育变得更为有效。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开发多样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载体。要打破过去仅仅依靠文本与图片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单一途径,努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宣传载体,例如,原创动画、音乐、DV 视频、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宣传艺术形式。目的是使网络思政教育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与认同主流舆论观点。目前网上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在高校学生中间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要调动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将主流舆论的正能量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教育自己,感染他人。

(四)营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一,作为政府与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领域的规范力度,应加强对网络空间规范管理的监管与执行,确保构建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网络空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6]这体现了对网络空间进行监管的必要与重大意义。要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的规范化建设,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为网络思政教育保驾护航。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包括学生在内的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确保其健康发展。其二,作为高校与教育者应该利用好校园网、BBS、QQ、微信群等多元形式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平台建设的规范、维护与管理,借助相关网络平台,努力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例如,围绕现实重大问题开展相关征文、调查、论辩、作品展示等互动活动,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给与正确引导与教育,进而达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目的。同时,为了更好掌握对这些网络平台规范与管理的主动权,还可以在学生中培养与发展“网络舆论领袖”,使他们在网络重大突发事件疏导过程中对普通学生群体的思想走向施加积极正面引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思想动态通报给教育者,辅助教育者做好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其三,作为高校学生应该增强理性、健康、文明开展网络活动的自律意识,对于网上多元化的观点与主张不盲从、不轻信,要有自己客观的判断。同时积极传播舆论正能量,自觉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事关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无比重要战略意义,其具体过程的开展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特点,不是一蹴而就即可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社会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应该对这个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不断扫除网络思政教育中的障碍藩篱,为高校营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与秩序,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可塑之才。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培训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思政课“需求侧”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