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Wang Ping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2019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40 年探索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育人导向、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艺术教育也彰显出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然而,由于中国地区经济以及高校的发展不均衡,再加上对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了高校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结构、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与适应于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新人才需求,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满足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肩负起活态保护、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新时代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极其重要的命题。
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文化与地域环境相互融合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其主要包括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具有相对独特性[2]。文章所涉及的地域文化主要限定于国家级美术类、音乐舞蹈类、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对接性,主要体现在两者既紧密相连又相互促进。
教学资源是教学材料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为开展有效教学所提供的素材或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如教材、案例、教师资源与教学基础设施等。由于受人力、财力和物力缺乏的影响,中国大多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基本依赖于重点高校,直接造成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同质化,以及对本土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2006 年8 月,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06 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中提出“以社会各种文化艺术资源丰富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思路”。2017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促使其普及性推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政策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指明了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地域文化及特色发展的方向。生长于农耕文化土壤中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与审美判断的结晶,是千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其蕴含着的文化基因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命的精神因素,已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厚的文化与艺术课程开发价值。同时,受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各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化特征,这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个性化教学手段的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与动力。
自2004 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无论是各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和财政支持,还是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概念、价值的阐述均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面临着全民普及、推广难的困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近10 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策略的调整,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科学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教育体系[3]。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分为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形成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和培养具备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专业从事艺术服务的人才为目的。据201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4]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 年,中国普通高校达到2 596所,在校生规模突破2 625 万人,10 年来累计毕业生达到5 200 万人。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新增人力资源的最重要发动机,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依托高校人才、科研和教学平台的优势,对地域文化进行教学资源的价值评判、筛选与合理开发,并融入到高校艺术教学课程中,已然成为新时期地域文化普及、推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应本着以弘扬、传播、创新与发展地域文化为目标,以探索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旨,以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实践课程等系列特色课程为载体,通过有效性、针对性的课程实施、监督和评价体系,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一定推广价值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中国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单一与同质化,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认识、挖掘与开发不够,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高校尤其是地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的地方高校,应积极对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首先,各院校应结合自身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目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优势,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树立起文化传播、文化创意、基层文化服务等多元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5]。其次,明确艺术教育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区别对待不同专业接受对象艺术知识普及、人文素养、艺术专业技能和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如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艺术教育课程(选修课)的开展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依托艺术专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研究与服务、民间技艺等相关专业的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文化管理类、表演艺术类、艺术教育类、民族文化类、文化旅游类、文化服务类等特色专业,提升高校服务于地方优势文化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是凸显教育特色的基础。地方高校应坚持科学筛选、因地制宜、实效性和特色性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依据各自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实践情况(授课专业、师资、教学环境等)和地方优势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内具有文化、艺术影响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提炼与开发。其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作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课程的资源价值。首先,积极组建由教学骨干、科研骨干与教学管理等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网络、田野调研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相关信息,如种类、概念、发展历程、文化艺术特征、传承人等进行广泛收集与整理。其次,深入挖掘与阐释地域文化作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课程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美感,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其二,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校艺术教育授课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喜好、就业需求等实践情况,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与有声、有色、有形的校本活动融为一体,构建“校本化、活动化和人本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新模式。拟分为理论讲授课程资源、鉴赏评析课程资源、技术实践课程资源、综合教学资源等。
有效性、针对性的课程实施、监管与评价体系是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能行之有效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的保障,更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核心。首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之协调。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灌输式”的艺术理论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这与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背离的。以理论讲授与专业实践、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专题报告与学术研讨、艺术实践与产学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知识传授的引导性,地方文化市场的导向性,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拟采用多渠道内引与外联并重的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以校内艺术理论专职教师为主体,校外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理论研究学者、民间文化企业运营者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6]。再次,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建立一个以“知识、能力和素养”相结合的开放性评价体系。“开放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对不同专业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概念、种类、生发渊源、文化艺术与技艺特征、传承创新的思维与手段等多元化内容理解与掌握的综合评价;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体现在:改变以往任课教师单一的成绩评价主体现状,形成以任课教师为主,以实习指导教师、校外专家等为辅的多样化评价主体。
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是建立在文化兴盛的基础之上,而中国地域文化则是民族的根、民族的基石和安身立命之本,毋庸置疑,传承、弘扬与创新地域文化意义非凡[7]。2018 年10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勉励大学生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对社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地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需求,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责任。各具鲜明特征、不同个性特质的地域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资源,借助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既彰显了地方高校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又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播和创新发展的意识,更是地方优秀文化保护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双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