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吉铎
(中国医大一院鞍山医院麻醉科,辽宁 鞍山 114011)
七氟烷是小儿全麻常用的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挥发性吸入全麻药,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瑞芬太尼属于新型的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大量研究表明,阿片类药能够明显降低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的浓度,同时也能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1]。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全麻苏醒躁动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择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64例小儿全麻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②有心、肝、肾疾病史;③有智力发育障碍;④有精神病家族史;⑤有注意力缺陷等。男37例,女27例;年龄4~8岁,平均(6.16±1.55)岁;体质量17~35 kg,平均(20.14±5.23)kg,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 h,禁饮4 h,术前0.5 h肌注阿托品0.02 mg/k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密切监护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BIS。两组患儿均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对照组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七氟烷,浓度为3%~4%,待BIS值达到60时静注琥珀胆碱2 mg/kg,然后在30 s内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研究组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七氟烷,浓度为1.5%~2.5%,同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0.15~0.2 μg/(kg·min)。待BIS值达到60时静注琥珀胆碱2 mg/kg,然后在30 s内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时间>15 min的比例。躁动的判断标准为:处于睡眠状态,呼唤没反应为0分;清醒、安静为1分;哭闹,经过安抚后可平静为2分;哭闹不止,烦躁,安抚无效为3分;极度烦躁不安、需强行控制为4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儿苏醒时间为(15.27±2.19)min,躁动评分为(1.82±0.52)分,躁动4例(12.5%),躁动时间>15 min 1例(3.1%);对照组患儿苏醒时间为(15.03±2.33)min,躁动评分为(2.71±0.62)分,躁动13例(40.6%),躁动时间>15 min 5例(15.6%)。研究组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时间>15 min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全麻苏醒期躁动指的是苏醒期出现的兴奋过度的现象,小儿是苏醒期躁动的高发群体,发生率达到10%~67%,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无法安抚及定向障碍,往往容易引起伤口裂开及出血等情况。目前对躁动发生的病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年龄、手术类型、术前焦虑、疼痛、吸入麻醉药物是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七氟烷吸入麻醉的躁动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小儿予7%~8%七氟烷吸入麻醉后,可出现类似癫痫发作的脑电图改变及癫痫样动作[2]。还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苏醒期仍有部分的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引起中枢局灶性敏感化,使小儿对感觉的反应与处理能力降低,并出现躁动[3]。还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对提高脑内葡萄糖与乳酸盐的含量。阿片类药物是目前用于防治苏醒期躁动的重要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也具有一定的镇静效果。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对于下丘脑睡眠觉醒系统有抑制作用,这有助于防止躁动。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可控性好、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等优点。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躁动的效果与右美托咪定相似,并在缩短苏醒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苏醒期躁动评分为(1.82±0.52)分,躁动发生率为12.5%,躁动时间>15 min的比例为3.1%,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瑞芬太尼降低躁动发生率的原因可能与减少吸入七氟烷的剂量有关。
综上所述,小儿全麻患者单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而复合瑞芬太尼可明显减少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