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1-14 10:40王亚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通过互联网被放大,不同阶层的情绪、意见和观点集中在互联网上呈现,而高中生由于自身群体的特性,更容易受到负面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因此,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体,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在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开拓教学形式以及做好不同教育阶段衔接工作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中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形式

在新媒体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表达情绪、观点和意见,扮演舆情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或者接受者。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成长、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阶段,网络舆情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应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网络舆情教育。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1.舆情及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舆情是指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公众广泛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因此,网络舆情就是指民众以互联网为媒介,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言论、情绪及态度的集合[2]。

2.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及交互性等特性,使得网络舆情也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自由与交互相结合。互联网加强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虚拟开发的网络平台,公众既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能够自由表达、传播思想和观点,不仅可以“生产、制造”信息,也可以“加工”信息,即评论信息,形成多渠道、多方位传播效应。二是丰富与多元相结合。网络舆情的制造和传播主体多元,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甚至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而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和视频,内容来源更加多样化。三是非理性和群体性。从网络舆情的定义来看,主要是公众情绪的表达,由于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在个体之间容易相互产生影响,从而使个体失去理性判断。同时又由于互联网具有交互性,会形成很多具有从众心理、观点意见相同或者相似的群体在互联网形成舆论集聚,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质。

二、网络舆情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丰富和拓展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教材内容,提供更加多样、更新颖的教学素材,起到连接社会现实与学科理论知识的桥梁作用。高中生通过新媒体关注网络舆情,不仅可以对社会热点事件、现象及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看法,而且有利于加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为他们实践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路径。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情况,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当下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点,从而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日常熏陶和引导达到学科教育目标,形成“渗透式”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对传统政治课程“教条刻板”“不接地气”的认识,培养和增强学科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高中生由于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现实问题及负面网络舆情的判断与辨识,尚缺乏理性认知和处理能力,容易受到负面网络舆情的操控,导致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受到冲击,容易使他们正在形成政治思想被模糊化。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更快速便捷地传播与分享世界各国璀璨文化,另一方面也为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输出敞开大门,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妄图借助网络舆情渲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影响甚至颠覆青少年正在树立的三观,以此进一步破坏威胁我们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近几年,在一些西方国家盛行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文化和思潮相继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进入国内,一定程度上催化并加剧当代青年的物欲、享乐、媚俗、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主义、反中心等不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3]。负面网络舆情还容易造成思想偏激的学生群体产生极端化倾向。极端化倾向是潜在心理需求的折射,容易引起和制造网络文化阴暗面,在少数人中发起,经多数人附和、默许或者添油加醋后逐步形成[4]。负面的舆情很容易在学生中随着网络传播情绪发酵,从而降低他们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度,同时由于高中生敏感、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通常容易在非理性中产生网络暴力,甚至将互联网中的不满情绪延伸至社会现实生活。

三、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网络舆情教育虽然得到了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网络舆情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传统,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科分数以及升学率,而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5]。教师很少愿意主动突破传统教学,难以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忽视新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仍然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辨能力。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

由于教师更关心学科成绩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更易局限于教材內容的限定范围,比如更偏重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意识等传统美德教育,而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层出不穷,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却被教师忽略,没有利用网络舆情中的素材资源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教师也鲜少将社会热点现象与学科理论相结合,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高中的开展。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网络舆情教学引导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约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超过3小时,而除了在网上听音乐、观看视频或者社交外,六成左右的高中生通过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和浏览新闻热点,其中对于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约有八成以上的高中生会参与顶帖或者转发分享[6]。当前在思想政治课堂里,很少甚至几乎未开展过相关的舆情教育,许多教师认为自身存在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不足等问题,一边是网络舆情下不断高涨的、渴望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参与和表达机会的学生需求,另一边是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缺乏对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二者之间的矛盾加深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4.高中生思想多元化,缺乏较强的政治认同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极易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在知识体系搭建、价值观塑造、情感和心理方面仍然不成熟,加之校园文化受到泛娱乐文化、社会亚文化、文化多元化等冲击,使其难以对社会现象和产生的问题用理性辩证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容易导致思想观念与行为态度出现一定偏差。同时,又由于缺乏对政治理论的深度理解和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导致高中生政治认同根基薄弱,难以形成较强的政治认同感。

四、网络舆情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新路径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个性逐步形成、追求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网民中高中生的比例逐年增加,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挑战,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造成巨大冲击。在网络舆情背景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舆情,积极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用新思维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灵活探索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填鸭式”刻板教学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内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善于发现并接受新事物的挑战,做到以身作则、与时俱进,保持对新闻时事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跟踪容易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挑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舆情案例。同时,对学生使用手机不能够“一刀切”禁止,而应加强耐心引导,支持学生通过正常途径增强政治参与,培养和鼓励他们文明上网、合理合法表达诉求。此外,互联网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这一精神,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而是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沟通,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导”,积极融入学生的话题讨论。

2.用新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新课标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评价和考核更应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的思辨能力。网络舆情如同一面镜子,是时事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反映,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最直接、也最时效的学习素材,教师需要灵活适时的将网络舆情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粘合度高的案例,从而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共情”,比如从2019年上半年轰动全国的“陕西奔驰女车主维权风波”网络舆情事件,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关于“消费者应当如何合法维权,怎样避免此类现象再度发生,需要监管部门和商家的共同努力”等方面的思考与讨论;又如“翟天临论文事件”引发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强烈关注,从而引起学生对诚实守信的反思。同时,还可以从正面舆情开展引导,如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街小巷都是《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四川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27名最美逆行者,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危英勇无畏、无私坚守的奉献精神。

3.用新模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具体建议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7]。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拓展课堂教育形式,一是围绕议题,进行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二是强化辨析能力,探索具有典型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三是优化完善案例,采用特定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第四,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不仅是教师要创新课堂教育形式,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也可加强与传统媒体如报社、电视台的合作,同时也要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机会,可以共同开发网络舆情等相关课程,建设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实践基地。邀请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记者、编辑进校园,以讲座、座谈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培育学生在网络舆情下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舆情小组,将搜集的各类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类,就与学科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题目,以PPT、小视频等方式呈现,每次从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其他组员适时补充和讨论,邀请其他小组组员进行点评,增强互动性。教师或者学生社团还可以将网络舆情引入辩论活动,通过组织辩论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黄斯琪.基于微博平台的社交网络舆情分析方法[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5.

[3] 张延芳.网络社会背景下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 盛晓白.网上群体极化倾向应及时疏导[N].光明日报,2010-10-10(05).

[5] 余文森,陈元晖.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人民教育,2016(19).

[6] 李香玲.网络舆情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

[7]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王亚菲(198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