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敏 董艳
摘 要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把文化意识培养列为重要目标,但传统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师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意识缺失;文化意识教学内容单一,体系不完善;文化意识教学途径局限,效率低下等。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后方法的文化意识培养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方面对传统文化意识教学进行创新,即:基于后方法外语教学“三大参数”,提高师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动机;根据后方法外语教学十大宏观策略,创新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基于后方法时空观,拓展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关键词 后方法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受传统观念和方法的制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重语言能力轻文化意识、重英语文化轻母语文化、重教师一言堂轻师生(生生)互动、重课内文化灌输轻课外自主内化等问题。后方法是对传统方法论的消解,主张方法让位于教学主体和学习对象,强调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变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等。库玛首先把后方法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三大参数和十个宏观策略,其中一条策略就是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1],强调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三大参数、十个宏观策略以及后方法时空观,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三方面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完善这一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传统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审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是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文化意识是学生把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认知过程,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通过分析与比较,感知中外文化知识;通过赏析与汲取,认同优秀文化;通过认知与内化,加深文化理解;通过行为与表征,形成文化素养。因此,文化意识具有概括性、可培养性、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纵深性等特点[2]。文化意识是可培养的,但传统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意识教学主体客体化,缺乏主动性
方法时代,教师只是方法的被动接受者和使用者,被严重客体化;同时,唯方法论注重实用性,文化意识的培养明显不符合这种功利性特质,教师对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价值观缺乏主动性,文化意识培养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而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不具备主体地位,教师被动地传授文化知識,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者的文化兴趣、学习动机、认知能力、文化情感等都是不被考虑的。师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在整体上处于意识缺失状态。
2.文化意识教学内容单一,体系不完善
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可见,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但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工具性知识如词汇、句型和语法的传授等为主,忽视词汇、句子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表达构式和文化语篇信息,忽视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有限的文化意识培养也处于低效状态,对文化知识的挖掘不够纵深,流于肤浅化;文化意识的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局限于英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出,缺乏中外文化的跨文化比较。这种输入-输出的不平衡会冲击我国文化安全,降低学生文化自信,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3.文化意识教学途径局限,教学效率低下
传统课堂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时空局限性,加之教学内容繁重、课时有限,传统英语课堂授课以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点传授为目标,以应试为导向,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只做简单处理,或者干脆略过,更没有时间挖掘拓展材料或与课本材料互补的素材。此外,因为课时有限,而班容量又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互动,有限的文化知识传输也以教师当堂传授的单向模式为主,鲜少课上课下师生和生生的双向互动,课堂形式呆板,学生缺乏内化知识的习得性学习机会,学习动机和效率低下。
二、基于后方法的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后方法不是让教学遵从方法,而是用方法适应教学,后方法理念认为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途径等教学要素是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中心。
1.基于后方法外语教学三大参数,提升师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动机
后方法外语教学三大参数包括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能性。特定性指根据特定宏观社会语境和微观教学情境开展外语教学;实践性强调将教学理论实践化,将实践理论化;可能性针对教学中的或然性和不确定性,关注学习者动态身份建构[1]。
(1)加强教师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实践性
过去方法是理论家生产的,教师只是被动的消费者,这种自上而下的建构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后方法下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援引不同方法,同时将实践心得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理论创新,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更接近教学的本质,教师也成为主动挑选、整合方法的能动主体。如讲解food(食物)时,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中英食物名言并在课上分享,准备英语中关于食物的有趣表达,让学生有奖竞猜,如sweet tooth,eat ones feelings等。让学生思考中西方主食以及与主食相关的谚语(earn ones bread,land of milk and honey,土包子,老油条等),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精选《舌尖上的中国》片段播放,并让学生做中国传统食物及其英语表达的连线题,引导学生归纳其他国家食物的英文表达。最后引入批判性思考:如果一个美国人来到你的城市,你推荐他/她体验哪些本地小吃?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教师在任务型教学、跨文化比较、启发式、头脑风暴等方法中自由切换,培养文化意识的同时兼顾语言技能的提高。
(2)借助特定性情境,培养学生文化情感和价值观
基于特定性参数,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对静态文化知识和动态文化资源、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进行适切性激活和调用;选取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情感。教师从文化信息灌输者转变为文化知识的批判分析者,并对学生起到正向激发作用。如在阐述superman(超人)阅读材料时,可引导学生罗列漫威、DC的其他超级英雄形象,调动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美国大片的文化输出策略及对我国文化输出的启发,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比较中英英雄观的异同,鼓励学生列举他们心中的英雄,并引导他们得出抗疫英雄、华为等企业都是当代英雄,凸显文化信息的即时性,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3)实现学生在文化意识培养中的自主可能性
根据后方法外语教学的可能性参数,把英语学习置于文化语境中,通过语境化学习、体验式理解,师生平等对话、共情同感,学习者进行内化式自我建构,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全人”学习者,这种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契合我国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同时,学习者在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中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健康的文化情感,自觉担负起文化的双向传输者和民族文化的推广者角色。
2.基于后方法外语教学十大宏观策略,创新文化意识培养教学内容
后方法十大宏观策略包括:学习机会最大化、协商式合作、感知错位最小化、激发本能启发、培养语言意识、语言输入语境化、学生语言技能的综合化、学习者自主性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相关的语言教学[1]。这些宏观策略是一种宽泛的指导原则,基于它们可以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其教学体系。
(1)采用中外文化的双向传输
契合与社会环境相关的语言教学这一宏观策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采取双向传输的方式,不仅重视英语国家文化输入,还要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民族文化,构建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和本土化导向的“语境外语教学”,这也是外语教育课程思政落实的具体表现。同时,母语文化对外语文化习得具有正向迁移作用。如在讲述英国茶文化时,也应向学生传授中国茶道,可课前借助英语精品视频,或现场演绎茶道,在中英茶文化的比较中强化学生对这一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异域文化输入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辨西方文化中颓废、腐化的因子,不受西方文化霸权影响;对异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采取包容、开放、兼收的态度和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2)实行文化语用能力的分级培养
文化信息分为:表层、深层和核心文化信息三种,对应文化信息感知能力、文化信息解析能力和文化信息应用能力三种。这三种能力有助于达成文化信息词汇-文化语用意识-文化语用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3]。在英语教学中,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涵盖词汇、语法、语用和语篇四个维度,符合文化意识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特点,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化。词汇方面表现为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指示语的解析。语法维度以文化表达构式为切入点,特定社会伦理价值、文化观念等会在语言结构上有所反映。语用维度重视文化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规范,从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观差异、语用规则差异等角度分析英汉差异,避免文化语用失误。语篇角度可通过文化互文性和语篇分析来实现,挖掘语篇背后的文化历史,比对语篇与元语篇的信息差。
3.基于后方法时空观,拓展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文化博大精深,而课堂时间、空间有限,因此拓展文化意识培养途径很有必要。后方法的哲学依据是解构主义,由此衍生出后方法的时空观:解构传统课堂的一元性和局限性,建构多元、开放的课堂,这与灵活、变通的混合课堂理念不谋而合。
(1)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文化教学“第二课堂”
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拓展了传统课堂,学习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还可多次重复学习,促使学习机会最大化,实现对文化知识的纵深学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发掘网上各种资源,如国家精品课、优质微课,微博、快手、抖音上的视频,或精心选择文化阅读材料,通过学习平台推送给学生。有的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等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真正担负起文化使者的使命。学习者还可在学习平台跟读打卡,每人预付一定金额,坚持下来的瓜分预付款,极大调动其积极性和自主性。课上进行巩固性测试、个性化辅导、自由提问、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总结、拓展应用等深度学习和协作式互动,激发学习者的思辨力和探究力。
(2)完善文化意识传递机制
“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知识经验的简单无限复制,突出前辈的‘权威性和后辈的‘顺从性,传统课堂教学以这一形式为主导。前喻文化则是后喻文化的逆向过程,指文化从年轻一代向年长者传输。同喻文化指文化在同代人之间相互传播。”[4]熟谙网络操作的学习者基于学习自主性,从各个网站和APP获得大量即时文化信息,信息获取的渠道优势和不确定性促使教师更新知识储备,以期符合学生期待,这就是前喻文化传输路径的表征。混合式教学使得生生互动更为频繁,学习者基于相同的认知水平、文化信息敏感度和兴趣点,文化信息的交流更为顺畅,实现文化学习的社会关联性。在文化意识浓厚的学习群体中,同辈压力也会促使学习者提高文化意识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同喻文化传输机制的表现。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起到支架的作用,在学习者知识构建中给予协助,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并给予适时有效的反馈。这就是后喻文化传输。混合式教学反映了三种文化传输机制的整合,颠覆了传统的单向型培养模式,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双向文化传输模式。
后方法是顺应时代發展的教学理念创新,后方法导向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的培养亦须进行相应创新,包括:教学主体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途径的拓展。契合后方法理念,这一过程也是开放、动态的,随着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语境的变化可以适时更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方法就是这个道,具有强大的生发性。
参考文献
[1]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2] 蒋次美.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22).
[3] 张建丽,何刚.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机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06).
[4] 曹煜茹.“三喻文化”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0(12).
[作者:王智敏(1985-),女,山西吕梁人,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董艳(1973-),女,山西霍州人,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