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通过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借助有感情的多种朗读形式升华自身体验,结合语言文字的涵泳丰满个人体验,从而开启学生阅读的快乐体验之旅,获得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独特阅读体验。
一、情境创设助体验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强调学习需要营造一个思维场和情感场,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场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理解的深刻、思想的共鸣。教学中,笔者常常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贴切的阅读体验情境,让他们在生动可感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阅读探究、真实体验。如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春晓》《村居》《咏柳》这些诗,呈现相关的春光图,让学生在春意盎然的画面中吟诵相关的诗句,复习绝句的“五言”和“七言”,而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绝句》,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让你也来为这首诗配上美丽的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边读边想象中,很快进入画面创设的情境,从姿态、颜色等方面出谋划策,体会到诗句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的颜色美、动态美和静态美:天地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窗戶里又是一幅静态的山水画。而后,笔者让学生分别将四句诗分别填写到相应的景物旁边,声情并茂地个别读、对读、男生女生读,于具体的画面中入情入境、情意共生。学习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具体可感的画面想象、创作、涂色、设计情境里,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体验,生成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机盎然的春色。
二、生活经验助体验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阅读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字描述所对应的真实生活,激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加真实可感地理解、体验、感悟,享受阅读的乐趣。如阅读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笔者首先出示一幅大象的简笔画(耳朵部分特别凸显),让学生一起跟大象热情地打招呼,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扮演大象说话:“大家好!我是一头 的大象。很高兴见到你们!”学生在添加“大耳朵”“大粗腿”“强壮”等词语后,开心地自我对话,很快进入情境。这时,笔者出示“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扇子的样子,然后进行对照联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学生对比喻的贴切有了直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比喻手法,说一说:“大家好,我是大象,我的耳朵 ,像 。”“大家好,我是大象,我的四条腿 ,像 。”“大家好,我是大象,我的身子 ,像 。”在介绍完大象之后,笔者让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找出其他几种动物,让学生体会他们与大象的对话,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心情会怎么样?大象在跟他们打招呼时,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继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揣摩、去体会,从而产生个性化的体验,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思丰富而细腻的大象。
三、感情朗读助体验
多种形式的朗读,是让学生触摸语言温度、体会人物情感的最佳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品味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教学中,笔者以开展学生有感情朗读为抓手,以积极的评价和建议,调动他们积极、主动、丰富的情感体验。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作者以问答的方式,说明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雷锋,从而深情赞扬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本课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我们日常的说话有所不同。教学中,学生在反复阅读比较中,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简短、概括、凝炼,比普通的话语更有节奏,更加打动人心。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并进行教师点评或学生互评。一学生朗读时突出了“抱着”“冒着”“泥泞”,笔者追问原因,学生答:“在下雨天,路又不好走,雷锋还抱着孩子,突出‘抱着‘冒着‘泥泞,可以说明雷锋当时的不容易。”笔者及时肯定:“你这样读,真好!我仿佛看到雷锋身上都淋湿了,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学生补充:“我觉得‘蒙蒙的细雨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才能体现雨又细又密的特点。”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认同。笔者让一名学生来点评。她说:“我也觉得这样读好,雨慢慢地下着,雨丝又细,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我们好像都走在蒙蒙细雨里了。”学生兴致被大大调动,继续建议:“‘就是他留下的足迹要有停顿,‘就是他——留下的——足迹。‘足迹一字一顿,这样可以突出雷锋的坚定。”……笔者一一赞扬了他们的做法,并通过全班同学一起来按他们的方法朗读的方式再一次肯定大家。如此,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经验、个人体验,进行声情并茂的有感情朗读,可以让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借助有声的语言倾吐、表达出来,而后又在这情感的波澜中生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四、文字涵泳助体验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在阐释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给出相关教学建议时说,语文的理解、感受、体验、感悟以及语感,需要依靠对文本的涵泳,方能深刻领会、积淀。教师的讲解不宜太多、太碎,否则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好意境……学生的阅读是他们自己的阅读,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这个涵泳的过程,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个人体验、个性化阅读了。这里说到的“涵泳”,就是沉浸在文本语言之中,深入领会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在文字之间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安静的品读、潜心的默读中,平心静气,充分体悟,从而真正有所感、有所悟,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切体验。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时,笔者抓住文中蜘蛛“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这三次想法,让他们复述课文主要情节,说说为什么每次都会事与愿违。学生在兴味盎然的交流中,结合文中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的情节描述得有声有色。“好难织啊”“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吓得匆忙跑回网上”这些极富生活化气息的话语,在这里变成了意味丰富的生动语言,从学生略显夸张的朗读中充满个体体验地清晰输出。本单元的语文元素是“感受丰富的变化”“通过复述积累语言、续编故事”,当学生对文本情节有了深刻的领悟和体验之后,故事的续编即可随手拈来。如有学生这样继续写道:“蜘蛛看到蜈蚣,足足有四十二只脚!他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回网上,想想前面的劳累,再也不敢吭声了。就这样,蜘蛛再也不敢有开店的想法了。”也有学生别具一格:“蜘蛛吓得匆忙跑回网上。他想,我原本以为的简单,原来也要看对象啊!我的招牌得改一改了!”“蜘蛛吓得匆忙跑回网上。他想,我是不是一开始就错了?如果按照口罩和围巾的面积大小,按照袜子的个数多少来收费,不就不亏了吗?我真傻……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了:‘饰品编织店,一平方分米一元。”这些丰富的想象,正是有了学生精心涵泳、品味的阅读历程,才得以迸发、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廖先.小学生阅读策略探究:学理辨析与框架建构[J].语文建设,2019(05).
[3] 廖先,祝新华.从国际阅读评估项目的最近发展探讨阅读评估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