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实证研究
——基于需求视角

2020-01-14 08:26林晓莹黄森慰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居民意愿

林晓莹,郭 涵,黄森慰

(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文化扶贫是国家扶贫治理体系的重要维度,它注重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助力提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的志气和智力,为精准脱贫注入新鲜血液,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贫困。文化精准扶贫由文化贫困人口识别和文化扶贫资源(资金、项目)瞄准两部分构成[1],它指通过民主、科学、公正、透明的程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中贫困农户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模式[3],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4]。文化精准扶贫不仅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经济脱贫的前提条件和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先后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各地区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一些固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欠发达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扶贫精准化逻辑的实践承接者,其结构性问题突出,居民文化需求层次参差不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供给结构等尚未能精准对接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出现偏差,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现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实践、使其适应文化精准扶贫实际要求,从而破解文化精准扶贫之困、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既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学术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经济贫困地区居民在文化需求方面也往往呈现贫困状态,而这也成为贫困“死循环”的内在根本原因[5]。因此研究欠发达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显得更为迫切。在欠发达县域的界定上,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看法。在国际上,世界银行按照收入水平的高低来划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国内通常也参照世行的划分标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来界定发达与欠发达地 区[6]。因此,欠发达县域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相较国内其他地区经济而言,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均落后的县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是指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研究化需求大体适应、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7]。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界定,卢春龙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基层政府为实现农村居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8];吕微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无形的社会服务,也包括有形的产品,具体可分为发展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保障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等四大支持体系[9]。从需求特征角度,游祥斌认为农村居民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异质性不断增强[10];李少惠认为只有依据服务项目的公共性和需求性程度来供给公共文化服 务[11],才能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少数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熊立春基于闲暇时间配置视角,将文化活动划分为文化素养提升类、娱乐消遣类和体育健身三大类,构建似无关回归模型(SUR),探讨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12]。贾微晓则运用经济学理论,用消费者均衡模型和蛛网模型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逻辑[13]。张青结合需求表达客体、需求表达主体和公共品供给者特征,设计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流程[14]。

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在概念界定、供给研究、体系构建等方面已形成较完整体系,但在研究方法上过于侧重定性研究和基础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不足,且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为切入点的实证研究较少,学术成果仅呈零星分布,在理论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现象。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基于福建省欠发达县域农村数据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进行研究。具体思路为: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界定福建省欠发达县域,选取综合实力排名最靠后的6 个县作为重点调研和研究对象;设计问卷,深入6 个欠发达县域农村开展实地调研;结合问卷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其需求意愿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欠发达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为政府制定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王晓明认为,农村居民生活观念,例如养老婚丧观念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有着一定影响[15]。吕美晔等也认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16]。祁述裕指出不同区域和人群在文化传统、文化需求、消费习惯、消费条件上存在差 异[17]。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尊重服务对象的普遍性文化消费需求和习惯,也考虑服务对象在文化消费需求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1: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显著相关。

贺海波指出欠发达县域具有相对较高学历和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欠发达县域乡镇、村、组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是老人多年轻人少、妇女多男性少、儿童多成人少,留守贫困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能力低于其总体人口水 平[18]。徐英认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间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有一定差异[19]。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2:农村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体状况差异等个体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显著相关。

熊立春基于浙江省 4 个县市研究表明,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服务需求的因素多样,其中婚姻状况和家庭人口数是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20]。吕美晔等也认为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的重要因素[21]。已婚相对单身而言,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的自由度较为受限,进而影响个人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和次数。而家庭人口数越多意味着个人受家庭成员思想观念影响的可能性越大,一个家庭中有对公共文化服务强烈需求意愿的人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观点,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农村居民婚姻状况和家庭人口数等家庭特征正向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

杨建辉等认为,金钱、时间和精力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最主要因素[22]。祁述裕进而指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般是指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大体适应、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23]。在探求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现状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消费条件即经济因素。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4:农村居民经济情况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显著相关,即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存在收入水平和支付意愿上的差异。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18年4—7月在福建省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调查。其中,对于福建省欠发达县域的界定是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能够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发展现状、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3 个方面为目的,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等13 个区域发展综合指数评价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即对所选取的各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且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多个指标变量糅合成公共因子,每个公共因子由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而形成,代表统一反映某一方面经济信息的指标。最后得出福建省县域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在综合考虑研究便利性和项目经费成本现实需求下,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县域综合发展指数排名最靠后的6 个县为调查区域,分别为:周宁县、柘荣县、华安县、顺昌县、光泽县、松溪县。这6 个县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等,均落后于福建省其他县域,是福建省最具典型性的欠发达县域。为使此次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课题组深入到六县村庄的文化活动场所和人流量较大区域,以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收集农户问卷314 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4 份,问卷有效率为 96.81%。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个人基本特征和农户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情况。

(二)样本特征

表1显示样本个体及家庭特征。受访者性别比例合理:男性占45.72%、女性占54.28%;婚姻状况适当:已婚占55.26%、未婚占44.74%;其中35 岁以下青年(58.88%)占比最高,本次调研区域为福建省6 个最欠发达县城的周边乡镇,受访者多为青年人,课题组认为,农村的中青年群体自身在数字化移动平台、娱乐、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需求更为旺盛,同时,大部分中青年受访者作为“家庭支柱”,在参与调查过程中,他们更多表达出家庭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因此问卷反映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71.06%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表明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水平。同时,受访者中本科(含大专)文化程度占比28.95%,这一情况也反映出福建省近年来在欠发达地区教育扶贫和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学历和文化水平正逐年提升,该数据在探讨沿海较发达省份的文化扶贫问题时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农户家庭规模来看,家庭人口规模为3 ~4 人的占比最高,为50.66%,家庭人口数均值为4.253;从农户个人月收入水平来看,有57.24%受访者月收入水平低于2500 元,可见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受访者中农民仅占19.41%,这与被调查县域农村现实情况较吻合,该县域农村越来越多农户迫于生计放弃农业生产活动,选择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类型非农工作。

表1 样本个体及家庭特征

三、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特征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类

卢春龙将公共文化服务划分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评价研究[24]。本研究参考此划分方法,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需求。其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求包括电子阅览室、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公共体育设施和场所、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儿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剧院、礼堂和影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包括报刊书籍、电影电视节目、数字化移动平台、歌曲、舞蹈、民间传统艺术(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和专家讲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需求包括娱乐(KTV、棋牌、电子游戏等)、健身(购买体育器材或用品)、教育(购买报刊书籍、子女教育等)和旅游。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对被调查者此三类需求情况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赋值情况如下:需求度调查总分为5 分,其中“非常不需要”赋分值1 分,“不太需要”赋分值2 分,“一般”赋分值3 分,“比较需要”赋分值4 分,“非常需要”赋分值5 分。

(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总体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需求意愿偏低,有78.29%的农村居民表示自己不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王秋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仍处于探索阶段,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偏低[25]。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普遍不足,由此产生的需求意愿也较为缺乏。总体需求意愿在男女性别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年龄上看,35 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不断降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村居民“走出去”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远离”农村环境,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使用率较低,需求意愿也较低;而随着月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不断提高。

(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活动需求意愿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公民文化服务需求得以满足的空间载体。调查过程中发现,欠发达县域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现象普遍,对于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而言,丰富儿童和老人娱乐活动,减少“留守”隐患,增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其必要性十分凸显,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求意愿中,“儿童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的需求意愿最为强烈(表2),与现实情况相符。如表2所示,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教育活动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在欠发达县域农村,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依旧浓厚。随着农村劳动人口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接触到城市更加现代化的教育,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表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活动需求意愿特征

(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意愿特征

调查过程中发现,欠发达县域农村更多呈现“人情社会”风貌,农村居民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依赖感更强,农村居民更愿意参与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因此在此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强烈。随着科技发展,“数字下乡”和“文化下乡”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居民有机会接触到和享受到数字化和网络化产品带来的便利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需求也愈加凸显。但对于“歌曲、舞蹈”,“报刊书籍、专家讲座”等投入成本较大、成效相对滞后或形式相对枯燥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意愿较低(表3)。

在需求意愿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各组数值标准差都趋近于1,即各组数值之间差额较大(表2、3)。且农民在业务时间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广泛,个体差异性也较强,这可能受年龄、性别、收入情况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表3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意愿特征

四、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计

在分析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精准扶贫使命的应然[25]。只有具体分析出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才能精准满足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欠发达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这一因变量是多分类变量,同时又存在性别、年龄、收入和职业等多个自变量,符合多元Regress回归分析条件,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Regress 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模型如下:

式中,P为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高的概率,1-P为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低的概率。X1、X2、X3、X4……X13为各自变 量,B1、B2、B3、B4……B13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若B值为正,则表明该自变量对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为正向,且数字越大,影响程度越高。β0为常数项,α为误差值。

(二)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结合已有研究及实地调研情况,本研究将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变量划分为生活习惯、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经济因素四个维度,具体表征如表4所示。

1.被解释变量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需求意愿?”这一问题来反映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受访者回答的选项为“非常不需要”“比较不需要”“一般”“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分别赋值1 ~5 分。具体含义及其描述性统计见表4所示。

2.核心解释变量

本研究依据参与时间、喜欢程度和习俗影响来表征生活习惯维度。1)参与时间。问卷中设置“每周参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小时?”来考量参与时长,根据农村居民具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时长对该核心解释变量进行赋值。2)喜欢程度。问卷中设置“对公共文化活动(如舞蹈、唱歌、电影、晚会、教育等)的喜欢程度如何?”来考察喜欢程度,受访者回答的选项为“非常不喜欢”“比较不喜欢”“—般” “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分别赋值1 ~5 分。 3)习俗影响。问卷中设置“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否会影响您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选择?”来考察传统文化习俗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程度,受访者回答的选项为“没有影响”和“有影响”。如果受访者回答为“有影响”,对习俗影响变量赋值为1, 否则赋值为0(表4)。

3.控制变量

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将受访者个体特征和经济条件、农户家庭特征设置为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控制变量。其中,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男=1, 女=0)、年龄(35 岁以下=1,35 ~55 岁=2,55 岁以上=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含职业学校)=2,本科(含大专)=3,硕士及以上=4)、职业(体制内就业=1,其他=0)和健康状况(非常不健康=1,比较不健康=2,一般=3,比较健康=4,非常健康=5);受访者家庭特征包括婚姻状况(已婚=1,未婚=0)和家庭总人口数;受访者的经济条件包括月收入水平 (2 500 元及以下=1,2 501 ~5 000 元=2, 5 001 ~1 万元=3,1 万元以上=4)和支付意愿,问卷中设置“您愿意为公共文化活动付费吗?”来测度支付意愿,受访者回答的选项为“非常不愿意”“比较不愿意”“—般”“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受访者选项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赋值支付意愿变量为1,否则为0。具体回答选项见表4所示。

表4 变量含义及其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估计结果

1.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在回归分析之前,对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分别将每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其他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值均大于1 小于2,且最大值都小于10(因篇幅限制未列出),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同时随机抽取90%的调查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的正负号均未发生太大变化,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2.结果分析

第一是核心解释变量的影响。表5回归结果显示:1)生活习惯维度中,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受当地文化习俗影响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为负数。在欠发达县域,农村更多呈现“人情社会”风貌,农村居民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依赖感更强,农村居民更多也更愿意参与到以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形式展现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但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调研地区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少,造成农村居民理想与现实上的心理落差,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较低,需求意愿较低。2)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相关系数为正数。有需求意愿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更倾向于投入时间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需求方面,旅游活动具有阶段性,甚至是短期的耗时性,每周投入的时间没有健身活动来得稳定和持续,但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意愿却高于健身活动,说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不存在显著的参与时间差异。3)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喜欢程度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且相关系数为正数。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喜欢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偏好行为。由此,假说H1得到部分验证。

表5 模型估计结果†

第二是控制变量的影响。个体特征维度中,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自身健康状况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为正。在数字化、网络化等公共文化服务普及率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只有身体健康的居民,才有充沛的精气神享受更多的线下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即受教育水平)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且文化程度变量相关系数为负,可能的原因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村居民往往是城市劳动力的一部分,有更多机会和时间接触到城市供给的更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对户籍所在地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较低。由此,假说H2 得到部分验证。

家庭特征维度中,婚姻状况变量对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为正(表5),即已婚人士的需求意愿在某种程度上高于未婚人士。已婚人士其行为往往受制于家庭。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凡事为子女考虑”的思想更为浓厚。已婚人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参与者的次数或许并不多,但往往成为其子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推动者,如前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儿童中心”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意愿最高。除此之外,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家庭人口数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由此,假说H3 全部得到验证。

经济因素维度中,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的月收入水平和支付意愿对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见表5),即随着月收入水平和支付意愿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也越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月收入水平越高的人基本生存压力越低,越追求丰富业余生活,注重个人享受,也越倾向于通过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越高的人为公共文化服务支付费用的意愿也越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也越强烈。由此,假说H4 全部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分析结论

本研究结合2018年福建省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的样本数据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需求意愿偏低。从年龄上看,35 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2)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需求的总体意愿最强,这其中,“儿童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文化设施需求意愿最为强烈。3)在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意愿中,民间传统艺术(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的需求意愿最强烈。4)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需求意愿中,对教育活动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5)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主要受习俗、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收入水平、支付意愿等差异化因素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综合分析了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特征和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构建“以县域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为驱动”的欠发达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以县域为单位,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县域是落实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前沿阵地。县域政府是具有完整行政和财政能力的基层政府。构建以县域为单位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县为地域单元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补充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服务项目、指标数量和有关责任等;推进县域公共文化设施的全方位覆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必须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打破行政化布局格局,将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的资源与乡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进行整合,实现县级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文化服务上下联动,使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及时流动、更新,从而解决农村文化资源和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欠发达县域农村文化精准扶贫进程。

2.以需求为导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服务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人民需求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在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切忌“一刀切”,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满意为标准。具体而言,在欠发达县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必须牢牢把握“以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健全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鉴于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意愿主要受习俗、健康状况等差异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广泛开展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完善文化需求表达平台,健全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如,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创新运用“数字文化扶贫”等新型模式,根据科学、民主、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创立“文化工作听证会”制度。

3.以供给为驱动,增强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人类学概念,是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6]。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欠发达县域农村居民最缺乏的就是对自身文化需求的自觉与自信,具体表现在“该地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需求意愿不高”这一结论上。要解决这一需求偏差,必须以供给为驱动、深化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供给方式和内容,深入挖掘欠发达地区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积极扶持和引导传统节俗文化活动;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化资源为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欠发达县域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以此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文化认同与凝聚、提高文化传承与创造的积极性,为当地文化精准扶贫提供长久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欠发达农村居民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财政部安排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