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入境旅游流与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对比研究

2020-01-14 08:26赵俊远
关键词:入境河南省规模

赵俊远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是世界旅游组织界定的两种基本旅游形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演化的阶段不同,两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我国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入境旅游为主、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以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因此研究不同旅游形式的空间结构演化对区域制定不同类型旅游的发展战略和目的地建设完善以及全域旅游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1]、旅游者流动模式及模 型[2-4]、区域旅游流竞争结构[5]、国际旅游流的影响因素[6]、区域旅游流预测[7]等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量预测、时空演化以及等级结构等方面。谢国根、赵春燕选取我国36 个重点城市入境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行政等级背景影响下,构建城市行政级别、入境旅游发展及经济增长三元机理模型,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及其演变进行研究[8]。李创新、马耀峰等对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典型省份客流集散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 究[9];刘军胜、马耀峰等对中部六省入境旅游流集散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相关研究[10];赵俊远、左少静以2000—2013年河南省各个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数为数据基础,对河南省各个地市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11];赵俊远等采用时间集中度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对河南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相应研究[12];丁旭生、李永文采用分形理论对河南省入境旅游流的等级结构进行了相应研究[13];赵俊远以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入境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14];而对于国内旅游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扩散与路径、客源市场演化、空间流动模式探析以及国内旅游流的网络口碑等方面[15-18]。通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针对某一空间区域的旅游流研究呈现明显“隔离化”特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都有研究,但是二者之间缺乏横向联系,这种状况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十分不利。通过对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种旅游流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空间演化的不同,对于针对性制定不同旅游流的发展政策以及在不同时期规划适合不同旅游流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的发展变化,本研究采用2008—2017年近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主要为河南省18 个地市入境旅游流人次数、国内旅游人次数等原始数据,由于2015年开始,河南省部分县成为省直辖县,为了研究的前后统一,直辖县的数据还并入原来隶属地市。18 个地市近10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原始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8),部分缺失数据从当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地市旅游局官方网站获取。

(二)研究方法

1.首位度模型

首位度模型是衡量旅游流规模的重要方法,反映旅游流在空间的集散状态。首位度模型能够反映出首位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是指城市体系中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19]。为了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展示首位城市在前位城市中的集聚水平,本研究综合采用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对首位城市的首位度演变进行研究,具体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公式中,S2代表二城市指数,S4代表四城市指数;up2、up3、up4分别代表第2 位、第3 位和第4 位城市所对应的两种类型旅游人次数。在完美状态下,S2=2,S4=1。

2.位序——规模模型

位序——规模模型最早用来研究城市体系中人口规模分布状况[20]。位序——规模模型在旅游流研究中主要体现城市旅游流规模集散的水平,在现实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反映客观现实,通常对位序——规模模型两侧取对数,其表达公式如下:

式中:y为城市的旅游人次数,x为对应城市旅游人次数的位序,A为首位城市理想规模数,α为帕累托指数。α>1 表示城市旅游规模分布较为集聚,α值越大,代表集聚性越强;α<1表示城市规模分布相对均衡,α值越小,分布相对越分散。

3.旅游规模等级结构模型

旅游规模等级结构代表不同等级的城市数量构成状况,其在空间的投影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旅游规模的分布格局。旅游规模等级指数是各地市旅游接待人次数与区域内旅游接待人次数均值的比值[20],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L表示城市旅游规模等级指数,xi为每个城市接待的旅游人次数,为某一区域旅游接待人次数的平均值,n为该区域内包含城市个数。

借鉴城市人口规模等级的划分标准,将城市旅游规模划分为4 个等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旅游规模等级指数及对应等级

二、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一)旅游规模演化

1.首位度研究

2008—2017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在量上呈现出不同特征,总体表现为入境旅游流总体特征稳定,波动较小,而国内旅游流呈现波动较大,城市位序复杂的特点。在入境旅游流量城市排序上,2008年前4 位的城市为洛阳、郑州、开封、焦作,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前4 位城市一直为洛阳、郑州、焦作和开封,开封从第3 位变为第4 位,焦作从第4 位变为第3位,前端位序城市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在入境旅游城市接待上,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位于洛阳之后,这充分体现了以龙门石窟、老君山、白云山以及龙潭大峡谷景区等为代表的一批5A 级景区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在国内旅游流量的城市排序中,2008—2014年,郑州、开封、南阳和新乡分别位居前4 位,2015年流量前4 位城市开始发生变化,其中2015—2016 洛阳开始跻身前4 位,而且仅次于郑州,位居第2 位,开封从第2 位降为第3 位,新乡被挤出前4 位,焦作变为第4 位。在2017年,河南省国内旅游流流量洛阳首次位居第1,超越郑州,开封位居第3 位,南阳首次进入前4 位①河南省不同地市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位次排序主要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2018)中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接待量大小整理获得。。

对河南省前4 位城市2008—2017年进行首位度模型分析,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的分布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河南省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二城市指数

图2 河南省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四城市指数

从图1可以看出,2008—2014年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的二城市指数低于理想状态,从2015年开始高于理想状态,这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入境旅游流首位度水平较低,首位程度不明显,虽然洛阳入境旅游流的流量一直居于首位,但优势不明显,然而在2015年以后,高于理想状态,而且逐渐呈现递增趋势,但是递增幅度较小;而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的二城市指数一直低于2,低于理想状态,郑州虽然一直作为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的首位城市,与第2 位的开封或者开封差距较小,没有形成明显的首位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不断下降,特别在2017年,几乎丧失首位优势。

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四城市指数逐渐呈现递增趋势,且在2016年数值超过理想数值1,而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的四城市指数一直在理想值1 以下,且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河南省国内旅游流前4 位城市的首位度优势不明显,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在2015年以后,前4位城市位序变化波动较大,总体来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前四位城市中,洛阳首位度明显,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在不断增加,而河南省国内旅游流四城市中,郑州首位度不明显,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而且这种首位度还在不断降低,这与洛阳入境旅游流优势带动国内旅游流快速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从图1和图2首位度指数数值的演变趋势来看,入境旅游流的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在2008—2017 的十年间呈现出逐渐递增的特征,二城市指数从2008年的1.055 增加到2017年的2.437,增加了131%,而四城市指数从2008年的0.535 增加到2017年的1.084,增加了102.6%,这说明洛阳在入境旅游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这种优势在二城市还是四城市中均表现突出,且呈现递增态势。在国内旅游方面,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均出现波动情况,如果仅考虑起止点时间的话,二城市指数从2008年的1.771 下降为2017年的1.101,总体下降37.83%,而四城市指数从2008年的0.872下降为2017年的0.535,总体下降38.65%,因此郑州在国内旅游流的首位度上不论二城市指数还是四城市指数,下降均接近40%,反映出郑州作为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的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在不断的丧失。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的首位城市分别为洛阳和郑州,这和陕西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的首位城市均为西安的这种“单中心型”不同[21],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型”。

2.位序—规模研究

位序—规模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河南省18 个地市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的集散状况和演化趋势。河南省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人次数和位序对数的拟合度达到了86.8%以上,属于高度拟合状态,而国内旅游流人次数和位序对数的拟合度最低也达到了81.8%,两个模型均通过了水平度1% 的显著性检验。位序—规模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回归的结果来看,河南省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α的值始终在1.7 以上,数据最小为1.729,最大为2.115,但是数据呈现“增—减—增—减”的“M 型”变化格局,这说明河南省入境旅游流虽然呈现集聚态势,但是这种态势在演变中出现波动起伏的特征;而与入境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省2008—2017年国内旅游流的α值都小于1,最大值为0.993,最小值为0.865,差距不大,基本呈现出“增—减”趋势,其中2011年是分界点。这表明国内旅游流集中程度开始逐渐下滑,几乎接近理想状态,特别是这些年洛阳、焦作、新乡、开封和南阳等城市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基本打破了国内旅游郑州“一家独大”的格局。

表2 河南省2008—2017年城市旅游流位序双对数回归结果

为了更好地研究河南省近10年来各位序城市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规模的变化特征,绘制出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位序规模对数散点图,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河南省18 个地市,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的规模均有所增长,但国内旅游流的增长规模远超入境旅游流。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的规模从2008年的15 672 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74 971 万人次,增加幅度为376.64%,而入境旅游流的规模从2008年的1 043 092 人次增加为2017年的 3 073 203 人次,增加幅度为194.62%,由此可见国内旅游流的总体增幅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流①2008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09)第136页;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8)第204页。。此外,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在发展中,城市位序不同导致了集聚态势演化的显著差异,在入境旅游流方面,虽然2 ~4 位城市的规模自身纵向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低位城市在入境接待规模上此起彼伏,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集中程度起伏状态。而国内旅游流前4 位城市不断的更替以及众多类似南阳、三门峡、信阳以及周口新的国内旅游接待热点城市的出现,形成了国内旅游流的扁平化发展。

图3 河南省入境旅游流与国内旅游流位序——规模对数散点

2008—2017年近10年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场与国内旅游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入境旅游集中程度总体在加强,国内旅游流的集中程度总体处于降低趋势,入境旅游流方面高位城市的增长速度较大,低位城市增长速度放慢,而在国内旅游流方面,高位城市增长速度放缓,而低位城市增长迅速,总体上来说,不论高位城市还是低位城市,国内旅游流的增速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流。

(二)旅游规模等级结构演化

1.入境旅游流

为了研究的直观性,采用旅游规模等级模型对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2008、2013 和2017 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旅游规模等级指数进行运算,并结合旅游规模等级划分标准,将三个时间节点不同城市入境旅游流规模等级和国内旅游流规模等级绘制于地图之上,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河南省2008—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规模等级结构空间演变

从图4可以看出,入境旅游流城市规模等级从2008年的3 个等级演变到2017年的4 个等级,从等级上来看,演变速度缓慢;从等级的集中度来看,2008年特大规模等级旅游城市有4 个,分别为郑汴洛三个城市和焦作,小规模等级城市2 个,为安阳和三门峡,而特小规模等级城市有12 个,上述6 个城市除外,全部为最小等级;而2013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不同等级的数目和城市与2008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到2017年河南省入境旅流城市规模等级发生细微变化,等级数从原来的特大规模城市、小规模城市和特小规模城市3 个等级演变为特大规模城市、大规模城市、小规模城市和特小规模城市4 个等级,而不同等级城市数目也开始发生变化,特大规模等级城市从原来的4 个变为3,开封从特大等级演变为大规模等级,大规模等级城市从原来的0 个增加为1 个,开封从特大规模等级降级为大规模等级城市,而小规模等级从原来的2 个变为1 位,安阳从小规模等级降级为特小规模等级,而特小规模等级增加安阳后,从原来的12 个变为了13 个,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演变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2008、2013 和2017 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目 个

2008—2017年,洛阳、郑州、开封、焦作入境旅游人次数都为全省均值的2 倍以上,且呈现入境旅游特大规模等级城市数量庞大的特点,在区域内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郑州东北西三面集聚的态势,省内其他14 个地市除了三门峡发生细微演变之外,基本维持在12 个左右的特小规模等级,入境旅游流城市规模等级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

2.国内旅游流

2008年、2013年和2017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规模等级结构演化过程呈现差异化特征,演化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具体如图4所示。首先,从规模等级的分布来看,特大规模等级、大规模等级、小规模等级和特小规模等级始终贯穿于演化的三个阶段;其次,从不同规模等级旅游城市的数目来看,2008年,河南省国内旅游流特大规模等级城市为2 个,即郑州和开封,大规模等级城市数目为2 个,即新乡和南阳,小规模等级城市数目为9 个,而特小等级规模为5个,从2008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来看,小规模等级占整体的50%,居于绝对的优势,在2013年,特大规模和大规模城市数目都还是2 个,和2008相比没有变化,而小规模城市数目增加,特小数目减少为3,到2017年,这种状况又发生变化,特大规模和特小规模相比2013年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有3 个城市从小规模等级演化为大规模等级,河南省国内旅游流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目如表3所示。从3 个阶段的演化可以看出,首端等级没有发生变化,其余等级都存在从低等级向高等级不断演化的特征,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在总体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结构。

三、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不同格局的形成机理

2008—2017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分布格局:入境旅游流集中分布且演化趋势不明显,呈现明显的两端分化格局,而国内旅游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且递进式演化格局。探讨两个市场的演化机理,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全域旅游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两大市场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机理研究的首要条件。首先,旅游流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与旅游在空间上“集聚—扩散—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其次,入境旅游流规模突出的城市为高品质景区的集中区域,主要是5A 级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景区,而国内旅游流规模突出的城市为4A 级以上景区集中区域,说明大尺度旅游者的旅游特征和中小尺度旅游者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可进入性对于城市旅游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铁路沿线和高铁沿线的城市,旅游流递增速度较快。基于上述分析,从旅游流规模、旅游类型和可进入性三方面来探讨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空间分异的内在机理。

(一)旅游流规模

规模大的旅游流必然在空间上形成明显的涓滴效应,而规模小的旅游流很难形成从集聚到扩散的现象。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环境都会对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宏观背景影响下,河南省入境流和国内旅游流也呈现相似特征:2008—2017年河南省入境旅游流人次数从104.3 万发展到307.3 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次数从15 672 万人次发展到74 971 万人次,2017年国内旅游人次数是入境旅游人次数的244 倍①2008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09)第136页;2017年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8)第204页。。由此可以看出入境旅游流总体规模基数偏小,发展速度缓慢,10年来一直处于多中心发展阶段;与此对应的是国内旅游流总体规模基数大,发展迅猛,10年来从中心极化向边缘扩散,再向空间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整体空间演化。

(二)旅游流类型

在旅游流类型上,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存在着显著差异。入境旅游市场的注重品质与国内旅游市场的注重休闲形成了不同的特征。由于受大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影响,入境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由于受到时间和费用的制约,更倾向于选择在高品质的旅游地或旅游地高品质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而国内旅游者,受中小尺度游客空间行为规律的影响,更倾向于在客源地周边采用“营—基”式的休闲旅游形式,一般时间较短。需求差异带来了入境旅游流规模和国内旅游流规模快速发展城市的显著差异。河南省共有19 个5A 级景区(其中3 处世界遗产地景区均为5A 级景区),其在河南省的分布具体如表4所示。洛阳在河南省入境旅游流规模中一直位居首位,这与其5 个5A 级景区(其中1 处为世界遗产地景区)是分不开的,郑州虽然是河南省省会和区域交通中心,在入境旅游流规模上一直位居第二位;而在国内旅游流方面,新乡市虽然没有5A 级景区,但是其众多的4A 级景区以及区域良好的旅游宣传和一体化为其国内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表4 河南省1 个以上5A 级景区城市†

(三)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是旅游流形成的首要条件。入境旅游者常以集散地为中心,随着距离集散中心距离的递增而出现迅速衰减。与入境旅游可进入性的情况不同,国内旅游者交通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特征,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扩充和自驾游数目的增加,国内游客在河南省的旅游更加便捷。2017年底,河南省铁路通车里程5 470.26 km,其中高铁1 307.91 km,高速公路里程6 522.63 km, 高速交通网络全域覆盖,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国内旅游交通可达的特点使国内游客可以在河南省全域分散,因此形成了国内旅游流全域网状覆盖。

四、结 论

从区域入境旅游流与国内旅游流两种对象出发,利用多种空间研究方法,研究了近10年河南省旅游流规模的空间布局和演化进程,并对两种旅游流不同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多中心”旅游发展省份,其入境旅游的发展集中但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整个空间过程中呈现“M”型特征,而国内旅游流的发展虽然也呈现多中心,但是集聚程度远比国内旅游流低,而且演化向着渐进的速度平稳发展,“多中心”的发展模式会为河南旅游一体化和全域旅游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

其次,两大旅游流的演化路径不同。入境旅游流出现“多中心”极化,规模城市呈现超大规模等级城市多和超小规模等级城市多这种“哑铃”式结构,而国内旅游流规模等级城市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城市不断进行等级递进,最终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规模,但是在数量上出现了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体”结构。两大市场演化路径的差异,也决定了区域在实施旅游政策时对两种旅游流的差异。

最后,入境旅游流和国内旅游流空间演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因此形成了“多中心”“哑铃”式分布和阶梯状分布空间格局。入境旅游流规模小、景点品质高、集散中心外延使其容易在高品质景区所在城市和交通中心城市集聚;国内旅游流规模大、中等品质、交通便捷使其形成全域扩散格局。因此,河南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应以国内旅游者为主导,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同时完善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框架,以济源、修武和新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范例,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猜你喜欢
入境河南省规模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