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叶
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年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常考查的文本类型,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逻辑性较弱,呈现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上关涉特定事件、事物等,基本是对其的全方位陈述和探究。而在现实生活中,其也被广泛运用,我们所说的“碎片化阅读”材料很多时候就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都很强。本文以高考真题为例,探究其解题路径和应考策略,提升学生的信息梳理、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一、题型解读
非连续性文本一般选用至少三则材料共同呈现某一主题,形式采用文字材料或者文字加图表材料,题目设置为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近几年的考查趋势看,两道选择题中,一道倾向于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要求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理解句意和句间关系;一道倾向于考查对于文本的整体理解,要求从宏观的层面着眼把握陈述对象的全面信息,甚至根据文本进行推断。主观题更多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有框架意识,能够联系几则材料综合思考,再条分缕析进行简明的表述。
以2019年高考全国I卷为例,第一题考查对相关事件定义的理解把握,题干为“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原文对应句为材料一:“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学生容易将“修复”工作混同于“保护”工作或者“预防”“治理”,而如果把握了定义,注意到了修复对象为“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修复目的为“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内容为“清除附着物、修补残缺部分”,对四个选项进行概念判定,就能一一对应,找出正确答案。
第二题关联三则材料,A选项考查“预防”这一保护工作的侧重点,用“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概括了文本中“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这些因素;B选项考查解读材料二表格的能力,设置具体数值,较为简单明了;C选项考查纸浆补书机修补法这一具体修复方案的优点,指向原文“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并予以“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的评价,既要求学生对“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进行辨别,又要求对两个方案进行效用的了解;D选项考查对材料三的整体把握,是评价性的表述,需要有全面思考的意识。
第三题为探究题,题干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需要学生对三则材料进行串联思考,有框架意识和关联思维。题干“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涉及“毛里求斯”为第三则材料,涉及“档案文件”可以关联材料二“图书档案”,又可以关联材料一“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就可以在几则材料中找到线索。
综上,连续性文本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片段文字的梳理串联能力、整体思考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学生对于关键定义进行了解并能进行情境推演,对图表有基本解读能力,对信息有筛选和辨别能力,考查学生文本阅读和表达的综合素质。
二、应考策略探究
1.把握文本主题
初读文本,就要通过材料的梳理,迅速弄清文本的主题。我们要关注反复出现的要素,具有丰富的变式表达的要素。甚至,我们可以从提问中去总结概括文本的主题。尤其是主观题,一般而言综合性较强,基本是贯穿所有材料的提问,所以这也是探寻主题的一条路径。
把握文章主题,有助于我们在细读文本时形成整体意识,不至于思考碎片化。
2.把握材料侧重点
非连续性文本围绕主题做丰富表达,可能是以不同形式如文字、图表呈现,也可能是以同一事件的步骤过程呈现,或从不同视角出發对某一事物进行评述等。我们在把握文本围绕什么主题展开之后,就应该迅速搭好文本的解读框架。
可以从文字来源入手。尤其是摘编自新闻报刊的材料,报道方往往就代表了不同的视角。新闻通讯类文本报道事件具有时效性,材料信息呈现事件较为全面,但是对于事件发生背景、过程细节等可能就不够详尽;对于某个事件或者事物的调研报告或者汇编,语言的严谨性强,思考较为深邃;非本国媒体的报道则更多倾向于对于整体事件或者事物的评价,代表着一方面的舆论氛围;等等。
可以从标题入手,标题是提示文本内容的关键之处。我们尤其要注意带有情感的标题,有可能关涉有关方面和出题者的态度指向,可能会出现在题干中。本文选例三则材料分别选自《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从标题可见材料一“策略研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研究比较深入,而且是从保护策略入手,跟保护方式有关;材料二主体对象为“图书档案保护”,而且为“手册”的形式,故而数据应该较为翔实具体,涉及图书档案保护的实际操作,具备实际指导性;材料三有具体指涉对象和操作手段,则研究较为集中,是对具体操作方式的解读和测评。
当然,弄清楚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我们也要注意出题者选用这几则材料要表明的态度。一般来说,新闻是客观呈现事件,但是当它成为被择取的文本用以出题,要懂得把握出题者要通过材料表明的意图。
把握每则材料侧重点,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答题时能有的放矢,不至于陷入盲目的寻找和比对文本中。
3.贯穿整体意识和框架意识
我们在解读题目和答题时,切忌抛开文本做无关的想象拓展,而要站在整体的层面,以文本为依托来整理思路。非连续性文本相对客观,个性化的表达较少,更多考查梳理概括、整合推断能力,所以答题要避免天马行空、拓展过多。
在主观题作答时,则要牢记框架意识。以本文所举真题为例,看到题目时不要盲目下笔,要梳理好答题框架。题目提示需要修复的原因,即受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大方面入手,具体而言指向文物的保存原因和文物本身的原因,避免答题零碎化。
通过审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材料一提示的预防技术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材料二提示温度湿度对于纸张寿命的影响,材料三提示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我们就可以从外部环境的气候原因进行思考;材料三直接提示了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及用笔导致纸张易脆化,则可以思考其形成年代久远和纸张易酸化等原因。搭好基本框架,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切忌答题零散不集中,要呈现完整思路。
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对于具体事件和事物的关注度,对于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语言表达的框架意识和简明呈现。我们在面对此类考题时一定要注意回归文本,注意细节,精准审题,简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