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程
传,《说文解字》这样写道:“传,遽也。”这是说,传,就是以驿站传递文书。简单说来,“传”的基本意义是“传递”。从空间的维度而言,可以是“传播”;从时间的维度而言,可以是“传承”或者“流传”。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最关注的大概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比当年的SARS病毒传播得还快,也更隐蔽。可是从国家顶层到普通百姓,都勠力同心战疫情。住在乡间,屋外是一条马路,每天都车辆罕见,行人罕见,大家都宅着呢。安居在家就是对国家、社会做贡献,许许多多的人笃信这一条,坚决不走亲戚不串门,传统的拜年方式今年不再“传承”,一下子按下了暂停键;另一面,电信的传播热乎着呢,电话、微信、视频拜年并祝福安康,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为的是阻断病毒的“传播”,最大可能守护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细细一想,这样的“宅”生活、“宅”文化也让人动容。
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跟我们大多数人“宅”的贡献不一样,他们毅然选择了“逆行”,从北京从上海从广州从昆明从长沙奔向同一个地方——疫区武汉,为的是向人们传递信心与力量,抗击病毒的传染、疫情的传播,最终赢得这场严峻的战“疫”。他们之中,有这样一位小姐姐在朋友圈传播的心声让人分外感动 :“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时我只有8岁,你们奋斗在疫情的第一线保护了我们。17年后,25岁的我有幸成为守护者中的一员……我时刻准备着。”她是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护士范红玉。当年,许多人的“保护”将大爱传递给了小红玉,现在范红玉的“守护”又将大爱化为担当,传递给社会。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小姐姐。在17年前的那场非典期间,我的一位学生,名叫邹浪,她当时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临近高考,也是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她每天都要负责领来消毒水,然后跟值日生一起去擦拭每一张课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门把手。我说你领好了消毒水交给值日生就先回去吧,她却仰着头,一脸灿烂地说:“没事,我跟大家一起做,挺好的。”就这样,一直持续到高考来临。她向大家传递的是一种爱、一种责任、一种力量。后来,她考上了北大医学院本硕博连读 ;再后来,她成为湘雅医院的一名医生。也许,此时此刻,她正在她的岗位上守护病人的健康,曾经的这种爱与责任的“传递”得到了放大。
还有央视一套从大年初二开始播出的新一季《经典咏流传》,给不得不“宅”的广大百姓送来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
开场是那英与肖战演唱主题曲,之后,作为前辈歌手的那英这样感言:“我每次听到康震老师说话的时候,都觉得我们的观众,应该经常听到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给我们普通人去普及一下中国的文化。”这正是说的“传播”的意义。又想到曾经于丹在《百家讲坛》开出《〈论语〉心得》《〈庄子〉心得》,非议也不少,也的确有舛误的解读,但至少要肯定,她将《论语》《庄子》从尘封的高阁取了下来,通俗而温暖地传递到大众手上,一下子让人们走近了经典,走近了先圣先哲。无疑,这样的传播是大大的功德。
而作为新潮歌手的肖战说:“我觉得这个节目很棒的点在于把经典传承下来……让我回想到上学时在语文课本里面学的那些古诗词,它们跃然而上,画面感特别强烈,而且通过跟流行音乐相结合之后,更加能在年轻人的群体里面去传播,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正是说的“传承”的方式颇有价值。曾经一度,有人揶揄《经典咏流传》乃至董卿,不知如果听到肖战的这番话,是否也能心生认同?
这档节目就是这样“和诗以歌”,将旧体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通过经典传唱人的演绎,以及现场经典鉴赏团的解读,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发现和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让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那一部分得以流传乃至传承下去,岂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吗?比如第一季,一首沉寂了300多年的清代小诗《苔》,被贵州乡村教师梁俊领着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后,一夜爆红,仅在微信客户端就引发了3000万的阅读量。不仅如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下子成为“名句”,给更多的孩子以人生启迪,这不令人欣喜吗?
2018年高考语文的论述类阅读,考的文本是关于诸子之学的两种传承方式,一是“照着讲”,二是“接着讲”,二者相互渗透融合。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说得太对了。而且,在我看来,“接着讲”尤其要重视,结合创新的传承是最好的传承。一如《经典咏流传》以创新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必然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因而最富于生命力,从而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简单说,“传承”靠“传播”,“传播”靠创新。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正如那英说要靠“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给我们普通人去普及”,关键还是要靠一批专家学者的大爱担当与研究创造才能真正传递好。其实,眼前的这场战“疫”也是这样子,也因此,專家和医生传递给我们以信心和力量,也才这样令人感动让人敬仰。
再回头看这个“传”字,仿佛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固然,《说文解字》说“从人,专声”,但照“形声兼会意”的通律来说,“传”是要由专人去专门从事或引领的,一如“遽”(即驿站转递文书)必由专人负责,否则就可能失传或者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