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址的信

2020-01-13 05:00王中翼王心泉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叶

王中翼 王心泉

【作者简介】

张实,字子京,生卒年不详。北宋作家,作品仅存文言传奇小说《流红记》一篇,收录在宋人刘斧《青琐高议》中。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也收入此篇。

原文

流红记

张实

唐僖宗时,有儒士于祐,晚步禁衢间。①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素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②视御沟,浮叶徐徐而下。③祐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④浮红泛泛,远意绵绵。祐取而视之,果有四句题于其上。其诗曰: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祐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而书于叶也。⑤因念御沟水出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⑥祐但宝之,以为念耳,亦时时对好事者说之。祐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吾言之。”祐曰:“吾数月来,眠食俱废。”因以红叶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如是也!彼书之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也。子之愚,又可笑也。”祐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吾闻王仙客遇无双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计。但患无志耳,事固未可知也。”⑦佑终不废思虑,复题二句,题于红叶上曰: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置御沟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宫中。⑧人或笑之,亦为好事者称道。有赠之诗者,曰:

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

祐后累举不捷,迹颇羁倦,乃依河中贵人韩泳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⑨久之,韩泳召祐谓之曰:“帝禁宫人三千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⑩佑避席伏地曰:“穷困书生,寄食门下,昼饱夜温,受赐甚久,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1 1

泳乃令人通媒妁,助祐进羔雁,尽六礼之数,交二姓之欢。1 2祐就吉之夕,乐甚。1 3明日,见韩氏装橐甚厚,姿色绝艳。1 4祐本不敢有此望,自以为误入仙源,神魂飞越。1 5既而韩氏于祐笥中见红叶,大惊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祐以实告。韩氏复曰:“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乃开箧取之,乃祐所题之诗。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韩氏曰:“吾得叶之初,尝有诗,今尚藏箧中。”取以示祐。诗云: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1 6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1 7

闻者莫不叹异惊骇。

一日,韩泳开宴召祐洎韓氏。1 8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谢媒人也。”韩氏笑答曰:“吾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泳曰:“何以言之?”韩氏索笔为诗,曰: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1 9

泳曰:“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

僖宗之幸蜀,韩泳令祐将家僮百人前导。2 0韩以宫人得见帝,具言适祐事。2 1帝曰:“吾亦微闻之。”召祐,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祐伏地拜,谢罪。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神策军虞候。2 2韩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学倶有官,女配名家。2 3韩氏治家有法度,终身为命妇。2 4宰相张濬作诗曰:2 5

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

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

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2 6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

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具,百岁为夫妇。

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2 7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议曰:“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夫在天理可合,虽胡、越之远,亦可合也;天理不可,则虽比屋邻居,不可得也。2 8悦于得,好于求者,观此,可以为诫也。2 9

注释

1唐僖宗:晚唐皇帝,名李儇,873至888年在位。 禁衢(qú):皇宫边的街道。衢,大路。

2颓阳西倾:夕阳西下。颓,落下。羁怀增感:更增添了漂泊他乡的愁思。羁怀,作客他乡之感。

3御沟:流经皇宫的河水或皇宫排水的通道。也叫禁沟,天沟。

4脱叶:落叶。差大于他叶:比其他叶子稍大一点。差,略微,稍稍。

5蓄于书笥(sì):收藏在书箱中。书笥,竹子编织的方形书箱。

6禁掖:宫中旁屋,泛指皇宫,宫廷。

7天虽高而听卑:上天虽高,却能俯察下界的事情。卑,低,这里指下界,人间。语出《史记·宋微子世家》。“王仙客”二句:唐代薛调所著传奇小说《无双传》中的故事。王仙客与刘无双两小无猜,相亲相爱。后遭乱,刘无双被收入宫中。王仙客想尽办法,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侠士古押衙(即文中的“古生”)诈死之计的帮助下,设法将刘无双从宫中赎出,两人终得团圆。

8上流水:上游来水。俾:使,让。

9累举不捷:几次参加考试都没考中。迹颇羁倦:对于客居在外求取功名表现出厌倦的样子。迹,迹象,表现。河中:唐代河中府,又称蒲州,今山西永济、运城一带。门馆:指在某人门下做私塾老师或做文字工作之类。稍稍自给(jǐ):勉强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1 0适人:嫁人。逾壮:已过壮年(三十岁),即已过娶妻之年。《礼记》:“三十曰壮,有室。”箧:小箱子。缗(mín):本指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使聘子:要她嫁给你。

1 1避席伏地:也作辟席。古人席地而坐,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自己的谦恭,要离开座席而伏地。

1 2进羔雁:送上聘礼。羔雁,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见面礼),后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这里指聘礼。六礼:古代婚礼的六个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交二姓之欢:使两姓的人结为婚姻。

1 3就吉之夕:结婚的晚上。吉,吉日,指婚娶之日。

1 4装橐(tuó)甚厚:嫁妆很丰厚。橐,一种口袋。

1 5仙源:仙境。

1 6天沟:即御沟。

1 7会得:懂得,领会到。

1 8洎(jì):及。

1 9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夫妻。

2 0僖宗之幸蜀:880年,黄巢起义军攻下长安,881年唐僖宗逃往四川。883年,唐朝收复长安,唐僖宗回到京都。幸,皇帝到某地或做某事。

2 1韩以宫人得见帝,具言适祐事:韩夫人以宫女的身份得以见到皇帝,详细叙说了嫁给于祐的事情。

2 2西都:指长安。唐代以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为神策军虞候:担任神策军的虞候职务。神策军,唐代皇帝禁军,有左右神策军。虞候,掌管侦察、巡逻等事务的军官。

2 3女配名家:女儿嫁入名门。名家,有名望的家族。

2 4命妇:有朝廷封号的妇女。

2 5宰相张濬(jùn):字禹川,河北河间人,官至尚书右仆射(yè)。唐宋时期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文中故称宰相。

2 6籍中数:属于登记在册的人员。籍,名册。

2 7青紫:原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借指高官显爵。

2 8胡、越之远:形容距离遥远。胡,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越,古代越国,代指南方地区。比屋邻居:隔壁邻居。比,并列,紧靠。

2 9悦于得,好于求者:指违背天理,只依照个人意愿去追求的人。

漫谈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人们时时刻刻离不开传递、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情感),而信息的传递、交流从来就是一项技术活。虽说今天交通和通信空前发达,信息传递似乎轻松快捷,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大大减少,但方式方法也是颇有讲究和艺术的。

如果在耳目视听所及的范围内,彼此能直接言语交谈当然是最好的方式,其次是借助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再次就是间接的方式了,需借助一定的信号、物品或工具传递;如果在耳目视听所及之外,那就非此莫属了,而最富有创造性的也属此类。

对于生活在古代的人们来说,距离的遥远,山海的阻隔,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最大障碍,由于条件的限制,通信往往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靠个人长途跑步传送、转达,大概是最原始也最常见的方式了。

在古希腊的希波战争中,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家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雅典士兵菲迪皮茨靠着双腿连续奔跑四十多公里,把好消息传达给了焦急的人们(这就是马拉松比赛的来源)。《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号称能日行八百里,他上演了“梁山泊戴宗传假信”的故事。当然,勤劳智慧的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便捷有效的好方法,如钟鼓传讯、烽火传讯、邮驿传书、飞鸽传书、鸿雁传书等。其中最为完善和严密的,当属中国古代的驿站传递制度。古代传送文书,步行传递叫“邮”,骑马传递叫“置”或“驿”。秦汉时期的邮驿制度,五里设一邮,三十里设一驿,均有专人负责,历代不断完善,一直沿用到清朝。“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邮驿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官府公文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临时性或者富有浪漫色彩的传递方式,如捎口信、顺河漂书(类似于后来的漂流瓶)、风筝传书、弓箭射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等。

形形色色的传递方式,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人类对传递信息的需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更多的则是传情达意、交流感情的渴望。其中,有友情的慰藉:“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庾信《寄王琳》)有亲情的牵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经·采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爱情的期盼:“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当情感信息的传递交流受到现实的种种阻碍时,人们就想象着能超越时间、空间等的束缚,及时、顺利地将信息传达。李商隐诗中的“青鸟”,就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传信的神鸟;著名的传奇故事《柳毅传》中,書生柳毅为救洞庭君的小龙女,千里迢迢,仗义为她传送家书,劈波斩浪深入洞庭龙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除了书信传递之外,我们还有以物示意、寄(递)物传情的传统。“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中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互相赠送木瓜和琼琚传情达意,表达了“永以为好”的美好情意。屈原诗中的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而《湘夫人》中的湘君“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日常衣物用品(如袂、褋)是寄情的信物,芳香的花草更是人们常用来传情的佳品。《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诗句。陆凯则折梅远赠朋友:“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而折柳相送,则是古人惜别的常见习俗。递上一根细长的柳枝,传达的是欲留难留、依依不舍的感情。

台湾学者蒋勋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有“恋物癖”,其实所恋非物品本身,而是送物之人以及寓于物中的情意,正如《诗经·静女》所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所以已登仙界的杨玉环,“回首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为表达与李隆基的坚贞爱情,“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其实,时至今日,放眼中外,送物传情,依然是人们表达情意的常用方式。一束鲜花、一枚婚戒,个中传递的情意谁人不知,谁人不懂?

有时,相距并不太远,互通音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特别是古代男女之间,由于门第等级和男女大防的礼教等,一院之内,一墙之隔,也有如咫尺天涯。所以大部分婚姻,只好靠媒妁之言传送彼此的信息,最后由父母之命决定。少数例外的,彼此邂逅,一见钟情,除了偷偷眉目传情,既不能交谈,也很难传递什么信物或者书信。

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和小青结伴游览西湖,在人群中看见书生许仙,心中暗生情愫。幸好她们神通广大,制造机会,让天降下大雨,装作被雨淋得很狼狈的样子。憨厚善良的许仙一见,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远远躲开,任凭雨淋。因为这一递一躲,才有了彼此的悦慕。

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里,落第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崔莺莺,一见倾心,彼此爱慕,可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束缚重重,张生无计亲近,相思成疾。幸好有个热心侠义的婢女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传书递简,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最终让有情人成眷属。

《红楼梦》里贾芸与小红(林红玉)相知相恋的故事,堪称美谈,故事的精彩就在于在传情达意艰难的环境里,小红的痴情和传情的聪明了。

贾芸虽家境不太好,可乖觉能干,而且他也是贾家宗室子弟,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也是被称为“爷(芸二爷)”的人物,在贾府管理大观园种树的差事,自然属于主人一级了。小红呢,只是贾宝玉院内负责干一些粗活的低级丫鬟,可长得俏丽干净,灵活聪慧,活泼大胆,受到王熙凤的夸赞和器重。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相见时难,传情也难,特别是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接触的异性男子非常有限。比如贾府请人种树,都要用帷幕遮挡隔离,连女眷晾晒的衣物都不能见。因此,陌生男女能彼此邂逅,已属有缘,如果进而彼此有情,能有机会眉来眼去就算是很奢侈地谈恋爱了。在贾府这个规矩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小红与贾芸表达、传递情感最好的途径,也就是抓住难得的巧遇,多看对方几眼罢了。只是因为贾芸有事找宝玉,才有了与小红的初遇。小红初见贾芸,颇有好感,于是“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这“下死眼”,可真是大胆越俗之举,也是小红个性情感的流露。到第26回,小红偶然得知贾芸又要来怡红院,于是颇有心计地制造了一场巧遇:

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

这才有了“蜂腰桥设言传心事”,两人不敢有其他举动,只能彼此拿眼“一溜”,但心意相通,情有所属了。接下来,机灵的小红又导演了更为精彩的“手帕传情”。她虚张声势,放出话来,对坠儿说,她的手帕不知怎么掉了,让坠儿帮忙找找看。其实手帕就大胆地“掉在”贾芸负责种树的区域,让贾芸捡到了。而小丫头坠儿无意间成了小红与贾芸的中间联络人。贾芸趁着坠儿把自己领进、送出怡红院的机会,打听到小红的名字,假意说要把手帕还给小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内将自己的一块取了出来,向坠儿笑道:‘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他的谢礼,不许瞒着我。坠儿满口里答应了,接了手帕子,送出贾芸,回来找红玉”。这样,一对有情人,就通过坠儿的传递,巧妙地互换了手帕,交换了信物,私订了终身,从而成就了《红楼梦》中最为完美的爱情。

苏东坡有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一道高墙,幽禁了多少美丽的青春少女?阻断了多少可能的幸福良缘?有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千百年来,像《西厢记》《流红记》《风筝误》这样的喜剧,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个?可以说,在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学喜剧背后,是无数青春少女爱情无望、幸福破灭的残酷现实。而历代那些充斥后宫,身处禁苑的宫女嫔妃,她们的命运更是凄惨可怜。“何宫禁之清切兮,欲瞻睹而莫因。仰行云以歔欷兮,涕流射而沾巾。”正如西晋左芬所言,一入后宫,连父母亲人都永生难见,更何况他人?红叶流水缔奇缘,美则美矣,其实纯属偶然,只能算个特例,是名副其实的“传奇”。

《流红记》是宋代传奇(唐宋称文言短篇小说为传奇),起源于唐代以来流传甚广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唐朝东都洛阳建有上阳宫,风景优美,辉煌壮丽,宫女如云。这个所谓的人间仙境宫苑,只不过是唐王朝千百宫女惨淡人生的囚牢。白居易《上陽白发人》里说:“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她们“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悲惨遭遇,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关注和同情,一时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宫怨诗。如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著名的还有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杜牧的《秋夕》等,这些诗歌描写了宫女冷清、寂寞的生活,反映了她们凄苦悲凉的身世。有人关注和同情她们的身世遭遇固然是好事,但对深锁重门的宫女们来说,这还是“被看见”“被发现”,她们自我发现、自我抒发身世之苦的作品很少。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她们的悲啼很难传递到宫外,很难为人所知晓。可以想象,无数宫女无数愁,她们更有无尽的思念、渴望、愁怨要向外传递,有无限的心事欲向人诉说,可一道宫墙两重天,身无彩凤双飞翼,有什么办法呢?

“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王建《上阳宫》)不承想,穿园而过的水流(御沟,即排水渠)却给她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一丝希望。秋风摇落,红叶飘飞,她们百无聊赖地看着御沟中片片宽大的梧桐树叶随着流水流出宫墙,神情落寞,若有所思,忽然有人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何不把心事写在叶上,托流水带出宫外?但流水流到哪里去了?宫外是片怎样的天地?有着怎样的人?无从知晓,但总算可以把心事传出这禁锢的牢笼了。或者,万一有人碰巧见到了呢?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片片写有字迹的红叶开始流出宫墙。红叶题诗寄流水,欲向人间递幽情。这片片红叶,犹如一封封没有地址的信,又像是孤岛上放出的一个个漂流瓶,随波逐流,漂向了茫然未知的地方,但无疑也漂向了另一个自由广阔的世界。

“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徐凝《上阳红叶》)晚唐孟棨的著作《本事诗》中最早记载了红叶题诗的故事。说的是中唐大诗人顾况在洛阳的一段奇遇: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詩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故事没有下文,据考证顾况也查无此事,但故事本身一定有所依据。更要紧的是,这个故事很离奇、浪漫,也很凄美。两个素昧平生、本无任何可能产生关联的男女,借着红叶流水的传递,居然机缘巧合地联系了起来。故事究竟有何结局,令人好奇;而宫女的不幸与哀伤,让人悲叹。她的才华与多情,让人赞赏,她的命运让人关切。所有这些,无疑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与丰富的想象,启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于是这个故事便流传开来,并不断被改名换姓、添加情节,产生出多个不同的版本,进而让这个故事有了美好的结局(最早的有晚唐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到了宋代,张实则把这些故事加以综合、改造,撰写了传奇小说《流红记》,叙述了于祐与韩夫人良缘巧合的爱情故事。

《流红记》在文学上是比较成功的。全文结构完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描写细致生动。大量诗句穿插其中,连缀情节,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诗作本身也大都优美典雅,契合情境氛围。但故事在结尾处写于祐因韩氏原为宫人而得以面见天子,又因从驾得官,韩氏为命妇,夫贵妻荣,子女均富贵,又不免落入大团圆的俗套,迎合了世俗的价值观、审美观。

这个喜剧故事写的是奇缘巧遇,作品也突出了他们彼此遇合之巧。正如小说结尾张濬那首起概括总结作用的诗所说:“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于祐落第不举,落魄愁思,意兴索然,在宫墙外漫无目的地走着,茫茫人海中,唯有他在御沟洗手时偶然得到了韩氏题诗的红叶。更巧的是,他回放的题诗的红叶,竟然也到了韩氏手中。两封没有地址的信,没有一去无踪,居然有来有往,各得其所,堪称奇迹。他们彼此也并未署名落款,所以也并不知道对方其他信息。待到韩泳撮合,两人洞房花烛之夜,彼此才惊奇地发现,对方就是当初的红叶题诗人(可见封建时代禁锢之严,男女双方即使明媒正娶,也只有到正式结婚,进入洞房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彼此才能真正见面,婚前几乎没有交流,都是“先结婚后恋爱”。像故事中婚前已有感情交流的大概要算是“天作之合”了)。“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他们不禁“相对惊叹感泣久之”,认为两人的结合,不是偶然,而是天意,是前世姻缘。所以韩夫人开玩笑地说,韩泳不算是媒人,红叶才是真正的媒人。韩泳了解原委后,也不禁说:“吾今知天下事无偶然者也。”红叶题诗作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故事,除被改编成小说、戏曲之外,还被经常用于诗词之中,成为表达情思、闺怨或是比喻男女之间奇特姻缘的常见典故。

但是,完全把于祐与韩夫人的奇缘归之为巧合、天意,似乎还有待商榷,我们还应该看到“情”在其中的作用。他们都是有情人、有心人,对人生保有一份真情,对生命怀着一种执着。在宫中的韩氏,情郁于中,寄情红叶,“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但她并没有随着红叶入水而把这件事抛诸脑后,而是有所期待,这才有机会拾到于祐回赠的诗句。她珍藏着宫外人“叶上题诗寄阿谁”的友善回复,魂牵梦萦,并写诗描述了她当时的情形和心情:“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同样地,于祐当初无意中得到题诗红叶后,推测必是宫女所作,他没有一笑置之,而是“喜其句意新美”,视如珍宝,终日咏味,“自此思念,精神俱耗”,以至于“数月来,眠食俱废”。友人笑他太傻,觉得一则“彼书之者,无意于子”,二则“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也”,完全是自作多情,空劳牵挂。应该说,友人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他一往情深,认为只要有心,“事固未可知也”。他不顾旁人的嘲笑,于红叶之上题诗回复,关心探问道:“叶上题诗寄阿谁?”试想,如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那就无可奈何了。所以说,正因为彼此的有情、关切,才让故事的发生、发展有了可能。“情”在暗中主导、推动着事情的进展。如果说,他们的奇缘是偶然性的遇合,那么“情”就是背后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性因素。故事的结尾有一段议论,虽然作者最终将故事的原动力归结为“天理”,带有传统的宿命论色彩,但他也说:“流水,无情也。红叶,无情也。以无情寓无情而求有情,终为有情者得之,复与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闻也。”作者还是看到并肯定了“情”的意义。红叶题诗寄流水,虽然是没有地址的信,却能完成传递,因为有情人就是收信者,有情人才是有缘人。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姻缘。

猜你喜欢
红叶
姚红叶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绿叶和红叶
小蚂蚁和小红叶
红叶
一片红叶在拼命拥抱太阳
本溪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