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在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1-13 05:58张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4期
关键词:胆管癌伪影胆道

张丽

223600沭阳仁慈医院影像科,江苏宿迁

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在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率居第二位,占原发性肝癌的2.6%~35.5%,平均为20%,胆管细胞癌起于肝左右管合流部,终于末梢胆管上皮细胞。患者常伴有腺样分化、黏液分泌等症状[1],包括末梢型胆管癌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早期临床表现症状常不明显,临床发现时往往已为晚期,患者出现体重减轻、上腹不适、肝肿大等症状[2],而胆管细胞癌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减弱,预后较差,且死亡率较高,因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胆管细胞癌的及时准确诊断。为了促进患者及早发现与治疗,对胆管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用于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影像学检查,MRI扫描与64层螺旋CT扫描均属于影像学检查方式,本文对我院收治胆管细胞癌患者24例进行两种方法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胆管细胞癌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51~92 岁,平均69.6 岁。患者均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纳差、间歇性皮肤与巩膜黄疸、右上腹胀痛不适、皮肤瘙痒、畏寒发热等症状。排除血液病、其他心肺疾病、精神疾病。

研究方法:①CT 扫描运用GE Optima 64排螺旋CT,患者保持空腹,在扫描前指导患者饮800~1 000 mL 温水。对患者膈顶上2 cm 至肾脏下缘位置进行扫描,设置5 mm 层间距,5 mm 层厚,120 kV 电压,0.625 mm 重建层厚,设置270 mA扫描电流,以2.5~3 mL/s速率注射碘海醇造影剂60~80 mL,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扫描。②MRI 扫描运用GE 1.5 T 超导MRISigna 系统,以体线圈为射频发射线圈,以腹部线圈为接收线圈,全肝范围行轴位和冠状位扫描,T1WI 采用屏气双回波扰相梯度回波,脂肪抑制FRFSE T2W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轴位LAVA 系列行全肝扫描,采用0.1 mmol/kg 钆喷酸葡胺(Gd-DTPA)15 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14 s行动脉期扫描,45 s 后行静脉期扫描,7 min 后行延迟期扫描。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影像学分型:包括肿块型、腔内生长型、浸润狭窄型、不明确型。(2)观察患者图像检测质量:图像质量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①如果图像没有明显伪影,且胆道轮廓、梗阻端以及肿块等部位解剖结构图像可以清晰辨认,为Ⅰ级。②图像有部分伪影,胆道轮廓、梗阻端及肿块等部位解剖结构能够准确辨认,且不会对最终诊断结果造成显著影响,为Ⅱ级。③图像伪影面积比较大,且胆道轮廓、梗阻端及肿块等部位解剖结构无法准确辨认,很容易造成误诊,为Ⅲ级。

表1 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比较[n(%)]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比较:CT 扫描质量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胆管细胞癌患者影像学分型:影像学分型中肿块型10例(41.6%),腔内生长型6例(25.0% ),浸 润 狭 窄 型4例(16.7%),不明确型4例(16.7%)。肿块型发生率高于浸润狭窄型、腔内生长型、不明确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生长型、浸润狭窄型、不明确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胆管细胞癌患者影像学分型:病灶类型中,肝门区胆管癌9例(37.5%),肝外胆管10例(41.7%),周围性(肝内)胆管癌5例(20.8%)。

讨 论

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恶性肿瘤,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在长期炎症刺激下,胆管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在发病的早期也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很难诊断和辨别,直到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泻、进行性加重性黄疸、体重减轻等症状出现时才进行就医,此时病症已发展到了晚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因而改善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和治疗。最多疾病类型为腺癌,多发于胆管上皮位置。腔内生长型癌、弥漫浸润狭窄型癌、肿块型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三种类型,为加强对胆管细胞癌的及时治疗,应当建立及时诊断方式,影像学检查方式与传统检查方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3]。

CT 对不同部位的胆管癌检查效果不一致。①肝门部胆管癌:在检查时会出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结果高于平时显示结果,而且具有非常明显延迟后内部强化效果。②肝外胆管癌:平扫肿瘤病变近侧胆管扩张,病变胆管内见肿块样充盈缺损,或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后动脉期肿块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呈中等度强化,肝内胆管常表现弥漫性“软藤样”扩张,狭窄段以下胆管正常,无胰管扩张。③肝内胆管癌: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不均匀肿块,增强后延迟期出现强化,可见远端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4]。MPR 技术处理后,通过多平面与冠状面重组更能提升图像清晰度,近端胆管扩张、梗阻部位、狭窄段以下胆管部位形态特点显示更清楚,使胆管扩张程度的判断更为直观和准确,对微小病变检测能力更高。而且具有薄层、快速、无间隔、大范围、多期扫描等优点。图像无伪影,并且不受患者呼吸运动等影响。

MRI 具有多参数成像、多方位扫描、任意方位成像优势,图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病灶在T1WI 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趋于持续强化,MRCP 可以更好地评估胆道疾病。①肝门区胆管癌:肝门区见软组织肿块,阻塞部肝管呈充盈缺损改变,并见扩张的肝内胆管呈放射状分布,胆囊不大,胆总管不扩张。②肝外胆管癌:胆总管截断性梗阻,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狭窄段以上胆管及肝内胆管扩张明显呈“软藤样”改变,胆囊增大。③肝内胆管癌:MRCP检查可见局限性或节段性肝内胆管扩张,受累的肝内胆管不规则,无肝外胆管扩张。但是图像受呼吸运动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伪影,伪影严重可影响诊断,导致漏诊或误诊。

本研究过程中,肿块型发生率高于浸润狭窄型、腔内生长型、不明确型,肿块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类型中,肝门区胆管癌9例(37.5%),肝外胆管10例(41.7%),周围性(肝内)胆管癌5例(20.8%)。CT 扫描质量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64 层螺旋CT机逐渐用于诊断胆管细胞癌。该技术采用了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Ⅱ期增强技术,通过冠状面与多平面的重组实现了图像的清晰化处理,可更为准确地显示患者肿瘤病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也可清晰观察到患者胆管的扩张程度,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即便是微小病变也可准确定位与定性,具有扫描范围大、无间隔、快速、多期增强、薄层等特点,可有效消除伪影对检出结果的影响,利于准确诊断胆管细胞癌的病症,更为清晰显示患者的胆道轮廓、肿块、梗阻端的解剖结构,且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极少受到患者呼吸运动的影响,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64排螺旋CT的MPR 后处理技术对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价值不断提高,扫描时不易受到患者呼吸运动影响,结果具有较高精准性[5]。MRI 图像因受呼吸运动产生不同程度伪影,对于其他MRI 禁忌证患者亦不能进行MRI 扫描,尤其对装有心脏起搏器和较危重患者来说,MRI检查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CT、MRI 扫描方式进行胆管细胞癌诊断均较有显著效果,其中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能够得到更为准确与清晰图像,且不受患者呼吸运动影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胆管癌伪影胆道
肝脏里的胆管癌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核磁共振临床应用中常见伪影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综合诊断研究
减少头部运动伪影及磁敏感伪影的propller技术应用价值评价
一种无伪影小动物头部成像固定装置的设计
CXCL1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