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会成
髋关节与盆骨作为人体负重和支撑的重要部分,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遭受暴力性外力时,两者十分容易出现骨折情况,并且常作为合并症出现。当发生骨折时,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导致骨折部位炎症、术后恢复率不理想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疾病的治疗中骨折复位固定手术被广泛采用,由于盆骨骨折和髋臼骨折在伤后不同时间段的危害不同,所以其处置重点也不同。所以其救治重点是早期抢救生命,病情稳定后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本文对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展开探讨,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8~65 岁,平均年龄(40.24±8.26) 岁;体重55~68 kg,平均体重(65.5±5.8)kg。对照组患者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9~63 岁,平均年龄(40.15±7.62)岁;体重55~67 kg,平均体重(67.1±5.9)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完全知悉并接受本次研究的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病患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各种因素拒绝进行治疗的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委员会对本研究每一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牵拉复位手术进行治疗。
1.2.2 实验组 患者采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开始之前观察患者整体状态,采用早期急救措施,检测患者的血压,为保证手术效果必须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补液、输血、骨折处初步固定止血等操作。
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股骨髁上骨牵引,尽量促使盆骨骨折极髋臼骨折复位,初步完成之后对影像学显示前柱骨折、髋白前臂骨折及横行加后壁骨折的患者沿髂腹股沟切口切至髋白和骶髂关节前,取2 块骨盆重建钢板对骶髂关节上下平面进行内固定,紧接着进行前侧剥离,显露出髋白骨折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重建钢板固定。例如可以对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延长至中线人路后以钢板固定。对后柱骨折伴骨盆后环骨折及髋白后壁骨折患者采取K-L 入路,显露出髋白、髂嵴后外侧后做弧形切口直至显露出低髂关节后部,以重建钢板加以内固定。需要注意患者在行内固定复位术后均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做到充分引流,防止出现血肿。术后定期对患者行X 线片检查,记录患者痊愈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盆骨骨折复位效果、髋臼骨折复位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时间。判断标准:盆骨骨折复位效果按照马塔标准进行判断,以X 线影像学判断,观察患者的骨折位移程度,≤4 mm 为优,5~10 mm为良,>10 mm 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髋臼骨折复位效果按照马塔标准进行判断,以X 线影像学作为判断,观察患者骨折位移程度,0~1 mm 为优,2~3 mm为良,>3 mm 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则按照正常人的坐立、步态、行走距离等作为独臂,综合患者的疼痛情况、工作能力情况、行走距离情况作为评分标准,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70 分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骨折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盆骨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优25 例(62.50%),良14 例(35.00%),差1 例(2.50%),优良率为97.50%(39/40);对照组患者中优16 例(40.00%),良18 例(45.00%),差6 例(15.00%),优良率为85.00%(34/40);实验组患者盆骨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0.05)。
2.2 两组患者髋臼骨折复位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优25 例(62.50%),良14 例(35.00%),差1 例(2.50%),优良率为97.50%(39/40);对照组患者中优16 例(40.00%),良16 例(40.00%),差8 例(20.00%),优良率为80.00%(32/40);实验组患者髋臼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13<0.05)。
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优25 例(62.50%),良14 例(35.00%),差1 例(2.50%),优良率为97.50%(39/40);对照组患者中优18 例(45.00%),良15 例(37.50%),差7 例(17.50%),优良率为82.50%(33/40);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发生骨折不愈合0 例、股骨头坏死1 例(2.50%)、骨折疼痛3 例(7.50%);对照组发生骨折不愈合3 例(7.50%)、股骨头坏死3 例(7.50%)、骨折疼痛8 例(20.00%);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8,P=0.007<0.05)。
2.5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时间为(2.8±0.5)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9±1.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5,P=0.000<0.05)。
髋臼骨折是由于髋关节日常活动负重较大、活动度大,极易发生损伤,盆骨骨折时候耻骨坐骨或髂骨骨折而波及髋臼,也可由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所致。因此髋臼骨折一般会与盆骨骨折同时发生,两者同时出现甚至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临床急救治疗中首要考虑的是拯救患者的生命,在保证生命体征之后再进行规范的骨折手术。
在骨折手术当中,如果处理欠妥,会造成患者髋关节功能受损或丢失、骨关节炎性反应、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而盆骨骨折处理欠妥则很有可能造成患者瘫痪,因此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达到盆骨骨折复位优良率高、髋臼骨折复位优良率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的基本要求[2]。同时在手术实施的问题上,当观察到患者符合手术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开展相关手术,因为手术实施时间越晚,骨折解剖复位的难度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最佳手术时间应当为发生骨折之后的4~6 d 内。相关的手术指标要求治疗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合理的均衡并处理两种骨折,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骨折回复十分有效。
常规的牵拉复位治疗方式首先在病情了解上没有针对性的方案,仅仅是通过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分析确定骨折部位,开展牵拉复位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并不能够保证骨折的精细复位,同时还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导致骨折的位移大于标准值,在后期的恢复中,相关的恢复表现并不良好,同时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发生股骨头坏死[3]。
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充分分析患者的实际病情,在进行初步牵拉复位治疗之后,分析患者的骨折情况,对骨折进行分型,并且采用不同的复位固定方式和固定材料,有效的提高了骨折复位的精度,降低了骨折的位移误差,继而提高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避免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4]。虽然关于骨折复位的手术一直在发展当中,就当前看来,骨折复位固定手术仍然是最有效的几种方法之一,严格按照相关的手术标准,在初步对患者进行急救和骨折部位止血之后,能够保证手术效果趋于良好,极大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需要注意的是,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较为复杂,手术治疗时需熟悉常规骨折手术入路和复位操作方法,并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确定适宜的切口组合。就盆骨骨折而言,在前环骨折损伤中,固定入路可选取髂腹股沟,后环损伤复位时可经由双侧髂后上嵴旁入路,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与髋臼骨折手术同期进行。
本研究中,经过不同手术方法开展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盆骨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髋臼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应用在盆骨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中能够提高两种骨折的复位优良率,同时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