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雨平,李多多,指导老师:李志刚
(1.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518112;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痉挛性斜颈,又称颈部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痉挛性斜颈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运动、姿势异常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1-2]。西医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局部注射肉毒素、颈脊神经联合副神经阻滞、外科手术及物理治疗等,中医治疗主要以针灸及中药治疗为主[2-3]。
李志刚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穴位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北京市第6批中医药专家下基层工程指导老师。李志刚教授从医30余载,师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如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抑郁症等疾病。笔者有幸侍诊李志刚教授,受益良多,现将其运用改良“五心疗法”配合针刺“五脏俞”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1则报道如下,以飨同道。
患者,女,30岁,2013年3月12日初诊。主诉:颈部不自主向右转动3个月余。现病史:患者2013年1月因工作压力过大,身体极度疲惫,突然出现颈项不舒,颈部向右转动不利,多发生于晨间和夜间,且呈进行性加重。于2013年2月出现颈项不自主向右转动,持续性点头、抽搐,且不能保持常位。经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痉挛性斜颈”,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就诊。刻下症:患者头颈不由自主向右转动,持续性点头并抽搐,伴颈、肩疼痛症状,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休息、睡眠时症状减轻,四肢活动自如,纳可,眠可,二便常,舌淡暗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内科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双瞳(-),眼球运动灵活,视野无缺损,无眼颤;颈抵抗(-),肌肉无萎缩,左侧胸锁乳突肌、左侧斜方肌、颈夹肌肌张力高,左侧胸锁乳突肌肥大,颈部左侧可触及结节;四肢肌力Ⅴ级,无病理反射;感觉系统检查正常。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中医辨证:肝肾亏虚,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神失所养。治以顺气理筋、调整脏腑、息风止痉。采用针灸治疗。主穴:膻中、劳宫(双)、涌泉(双)、百会、筋缩、阳陵泉(双)、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颈项排刺等;配穴:印堂、风池(双)、列缺(双)、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太溪(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等。针刺手法:劳宫、涌泉直刺0.5 cm,采用提插泻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膻中平刺1.5 cm,采用捻转泻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沿皮刺入皮下,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阻力减小,将针与头皮平行,快速推进到相应深度,留针深度因人而异;风池、足三里、太溪直刺1.5~3.0 cm,施以提插补法,待患者有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留针;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针灸强刺激,持续不间断捻针3 min,捻转速度200次/min。诸穴得气后留针20 min,并在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项肌肉扬刺,快速刺入即出针。每日1次,局部闪罐,隔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嘱患者避风保暖,忌辛辣刺激。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缓解,头部点头症状减轻,颈部向右牵拉力量下降,食欲提高。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痉挛及点头症状完全消失,头项活动自如,可以正常工作。随访5个月,未复发。
痉挛性斜颈属中医“痉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又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金匮要略》言:“肝中风者,头目。”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主筋,故凡有“振掉”、强急、抽搐、眩晕欲仆等症状,为肝风内动之象。痉挛性斜颈病机多为肝气郁结,化热生火。发为肝火,阳热亢极而生风,多为实证;病情进一步发展,肝火过盛,耗伤阴血,阴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而生风,肝风内动则发为痉证,多为本虚标实。李志刚教授认为,多数痉挛性斜颈患者神志清醒,且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夹肌的痉挛、疼痛情况与生活压力、紧张情绪成正比。本案多系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调,肝气郁结不畅所致,病久则气机郁滞,气血瘀阻,筋脉失养[4]。治以顺气理筋、调整脏腑、息风止痉。传统“五心穴”即劳宫(双)、涌泉(双)和水沟,为醒神开窍要穴,因位置分别为头心、手心、脚心,故名五心穴。劳宫是心包经之荥穴,性清善降,可代心受邪,清心降火[5]。《勉学堂针灸集成》言:“荥主身热,心邪也。”荥穴主治心之疾患,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症状之一,热伤神明则心烦失眠,故刺劳宫可清痰舒气,开七情之郁结,清胸膈之热,清心安神。涌泉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刺肾经井穴兼根穴涌泉,可固阴阳之根、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使水升火降、上下相贯,若虚火上炎者,可壮水制火,实火独亢者,亦能釜底抽薪[5]。《灵枢·经脉》言:“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水沟可安神定志,醒神开窍。天地交泰,阴阳交合,气血畅行,神府得养,魂魄意志各行所司。“五心穴”属通智调神之穴,醒神开窍之要道。李志刚教授改良了传统“五心穴”,将水沟改为膻中,改良后的“五心穴”针对性地减轻了痉挛性斜颈的症状。膻中系八会穴之“气会”,又为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之交会穴。《灵枢·邪客》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其具有补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之功。劳宫和涌泉合用,起到醒神开窍、交通阴阳、沟通心肾的作用。膻中有加强调畅气机、舒畅心智、放松心情的作用。阳陵泉和督脉合用可理筋舒筋,缓急止痛;百会升提阳气,调神理气,“诸病之治,调神为本”,针刺百会可加强膻中功效。运动区(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感觉区(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针刺强刺激,可通过大脑中枢系统调理颈部肌肉感觉及运动功能,加强治疗效果。颈部排刺旨在疏解局部痉挛,放松肌肉,活血化瘀。
痉挛性斜颈多与情志疾病有关,痉挛性斜颈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症状,故治疗上除采用针刺“五心穴”外,常配合“五脏俞”以调整脏腑。“五脏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是指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穴位对应临近胸腹部的五脏位置[6]。《针灸大成》中治疗“五脏结热,吐血不已”的针灸配方为五脏俞加膈俞。金针大师王乐亭将其用于治疗五脏虚弱、气血两亏及久治不愈的病证[7]。现代研究表明,五脏俞和膈俞针刺法可治疗失眠、抑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且收效显著[7-9]。中医认为,五脏藏五志,因此可用五脏俞调理五志。五脏俞配合印堂,可加强安神定智作用;配合风池,可祛风;“头项寻列缺”,配合列缺,可调治整体;配合膈俞、太溪、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可整体调理脏腑功能,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顺气舒筋。通过针刺手法从根本病因上治疗斜颈;辅以局部闪罐,引气血来聚,可加强针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