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0-01-12 07:07孟红萍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德育教育

孟红萍

【摘要】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课堂中亦然如此。在科学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此项也做了相当详细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索,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知识  德育教育  科学素养

一、为探究活动创造宽松条件,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教师是引导者而非主宰,学生是主体,是真正的主人。从“做科学”的角度,我们要尊重他们。个人的展示,生生间的对话,是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些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例如,上《蚯蚓的选择》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去捕捉并饲养蚯蚓。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兴致特别高,因为他们知道今天探究的材料是自己抓来的,所以特别感兴趣,这将会大大提高探究的效率,而且准备材料(捉蚯蚓)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究活动。

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孩子们从种下一颗小种子开始,等待它的发芽,守护着它一点一点地长大,浇灌、除草、施肥、捉虫,从谷雨前后的种瓜点豆,到秋收冬藏。在二十四节气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直到看到豆子变成长长的豆荚,相信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而是一次生命的成长,一种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家校携手做到尊重孩子才能保护他们探究的源动力,记得有一位母亲曾在微信群里说,女儿有一天要带漂亮的红丝巾,而母亲不让,孩子说:“妈妈,我带丝巾是为了判断风向啊。因为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在学习《风向和风力》”多么有探究能力的想法!如果妈妈没有尊重孩子,没有倾听孩子的为什么,仅仅从自己的出发点否定,那无疑是破坏了孩子的探究欲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究、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对《大树的观察》中,学生会说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上为什么长“瘤”;“受伤”的树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生命的德育教育。此外,还可以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采集制作标本、实地考察等活动,从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在《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觉了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则不宜进行集体指导,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进行探时个别指导,而且在指导时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如在上《蚯蚓》一课时,我让学生带上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对植物的帮助。教师进行个别探时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分析。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想象,虽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活动范围很大,给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注重实验过程,让学生寓乐于探究

真正的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该变成生活中的智慧。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把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创新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使得到的知识得到加强,巩固和发展。现实中,缺乏合作基础使不少小组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不管观察、测量、对比,还是实验、推理、分析,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能作为基础。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和探究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再如,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要求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讲这一内容时,首先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烧开水的时候,壶中的水还没有烧开,会往外溢,这种常见的现象提出問题。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把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皮会鼓起来,把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冷水中,气球皮会瘪下去。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由此就可推想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受热时体积胀大,受冷时体积缩小,简而言之,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学生们得出结论后,思维活跃,进而推论其他的物体如:酱油、醋、煤油、酒精等,是否也具有此性质。于是,指导学生用研究水的方法自主探究研究酒精等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按照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这既是认识的扩展,也是探究能力的迁移,同时让孩子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超市中的饮料瓶都不装满。研究气体、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事实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本课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观察探究中渗透安全等德育教育,拓展科学知识并把思维引向深入。

四、师生合作、共同创新,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科学教学是开放的,科学课不应因铃声响起而作为教学的终点,而是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课外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探究”的行为习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探究活动,把课外探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比如,四年级《简单电路》这一内容的应用与发展。而后来的《神奇的小电动机》的学习又是以,电磁铁南北极会随电流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知识点为基础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无论是单元与单元之间,还是单元每一课之间都具有科学知识的连续性,这也体现了科学单元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与统筹实施的重要性。

做完一个实验后,老师和学生要进行交流,询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追问学生如果让你来改进你会怎么做?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快速思考,集思广益。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中创新思维的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学习《月相变化》时,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月相变化,上课时使用了自制教具。〖KG*2〗学生探究性的想法经常令人折服。这一个个的奇妙的想法不正是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的一个个契机吗?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个探究活动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深入解剖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内涵,使思想道德教育在科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下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科学素养的发展。教学的过程把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德育教育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