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宽教授肝心同治心悸病临证经验总结

2020-01-12 12:36余桂枝喻远霞卢圣花范建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气心神肝胆

余桂枝 喻远霞 卢圣花 张 稳 范建民△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心悸指以患者发作性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1]。现代医学的多种心律失常或心脏神经症均可归属心悸病范畴[2]。随着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压力、劳累、情绪波动等都可成为其诱因。现代医学主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症状改善程度因人而异。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丰富的经验,倡导整体观念,标本兼治,效果显著,受广大患者喜爱。王行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2、3、4、5、6批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王行宽教授临证50余载,医术精湛,尤其在治疗心悸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提倡肝心同治,通补兼施,定悸宁心。现将王行宽教授“肝心同治”心悸病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治病求本,审机定治

“心悸”相关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举痛论》载“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3]。历代医家认为心悸的发生多由于禀赋不足、外感六淫、情志内伤、药食劳逸不当、他病或失治误治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风、寒、热、痰、气滞和瘀血致心神受扰[4]。王行宽教授融汇前贤学术思想及现代医学认识,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病理性质属虚实夹杂。虚者为心之气营亏乏,心神失养,加之“胆气内通于心”,心气虚可致胆气亦虚,神不内守;“肝为心之母”,实者责之于肝胆失疏,气血运行失序,致痰饮、瘀血、火热之邪为患,心神不宁而动击失序发为本病。

然治病求本,王行宽教授提出辨证首要在于审明虚实主次。王行宽教授认为,心之气营亏虚为本病始发因素并贯穿疾病始终。“痰”“瘀”“火”之实象皆因本虚肝郁而致,扰乱心神为发病之标。心主神志,心气充沛,心血充盈,阴阳协调,则神有所依,心搏节律均匀,脉象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不化,气营亏虚,则神无所附,心脉舒缩失常,脉来乍疏乍数。而肝木、心火二者为母子之脏,肝主疏泄,以气为用。《血证论》载“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心脉得畅”[5]。若肝失调达,疏泄失司,气机郁滞,一则气郁化火,肝火上扰,心神失宁发为心悸;一则气不行血,血行瘀滞,瘀血日久,津化成痰,痰瘀互结,痹阻心络,脉络不通,气血不荣,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同时,临床常可见伴胆气虚怯为病的。陈士铎《辨证录·怔忡门》指出“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怦而不安”[6]。因此,王行宽教授提出胆气虚怯,决断无权,神不内守,易惊而为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综上所述,王行宽教授认为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胆关系密切。病机关键以心气营亏乏,肝胆失疏,胆气虚怯为主。临床多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2 肝心同治,通补兼施,定悸宁心

王行宽教授临证治疗心悸遵循心肝相关理论指导,强调益气养营的同时注重疏肝利胆,并根据痰、瘀、火之偏重以治标,佐以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清热泻火之品,此外不忘身心同调,如此肝心同治,通补兼施,定悸宁心。

2.1 益气养营,复脉定悸 王行宽教授认为,心悸发病先与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或心病日久耗伤正气有关,心之气营虚损是发病之根本。《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谓“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7]。心气亏虚,外邪乘虚扰乱心脉而生心悸。病后缠绵不愈,在内耗伤气血,血脉愈虚,心神失养加重心悸。临床症见反复心慌心悸,劳累或紧张时加剧,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怕冷,易汗出,口干等。《难经·十四难》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8]。王行宽教授临证紧抓心气营亏乏之病机,提出治疗当以益气养营,复脉定悸为法,多以生脉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原用治暑热损伤元气,阴液亏耗的气阴两虚之证[9]。王行宽教授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若肺气不足,致使血行动力不足,心脉失其流利则发为心悸。诚如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谓“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甘寒,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则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10],方中诸药合用,大补心、肺之气,敛阴生脉而止悸。王行宽教授阅历代医家之著述并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在治疗心系疾病气营不足证时多用此方,并常配伍当归、白芍增强补血敛阴之功,使气血阴阳调和,临床效果极佳。

2.2 疏肝利胆,清热定悸 王行宽教授认为心悸虽病因诸端,但总以心之气营亏虚,肝失疏泄,胆气不宁为辨证要点。肝藏血主魂,具有条达气机、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王行宽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而人有七情六欲,情志不畅之事常有,日久肝气郁结,一则气机不利,肝失疏泄,导致心血运行不畅,心神失养;一则气郁化火,上扰心神,二者皆可导致心悸。这类患者发病往往由情志因素引起,多无器质性病变,以围绝经期妇女多见。再者,肝胆互为表里,肝失疏泄则胆气不宁,临床可见心悸不安,善惊易恐,夜寐多梦易惊醒。《明医杂著·医论》载“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之说[11]。据此,王行宽教授治疗心悸往往在益气养心的同时注重疏肝利胆,清热化痰,治以柴芩温胆汤加减。

王老临证用药讲究配伍。柴芩温胆汤中柴胡轻清升散,长于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疏肝解郁,开气分之结;黄芩味苦性寒,善清肝胆气分之热,又可燥湿泻火解毒,两药疏清同用,相辅相成,而能调肝胆之枢机,理肝胆之阴阳[12]。二药与温胆汤共同组成柴芩温胆汤,诸药共用,既可肝胆并治,又可清热化痰宁心。除此之外,王行宽教授治疗心悸时常于此方中加入瓜蒌。诚如《重庆堂随笔》曰“瓜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13]。王行宽教授视瓜蒌为肝心同治的首选药物,用瓜蒌治疗心悸,在于祛痰之外,更含从肝治心之意。此外,若肝郁甚者,“气有余则为火”,临证酌加甘松以理气开郁醒脾,加郁金、香附、佛手等疏肝解郁清火;伴高血压病肝阳偏亢者,加天麻、钩藤、白蒺藜等平肝息风。

2.3 豁痰清火,开窍定悸 心悸初期多见心气亏虚,病至中后期常伴痰饮、瘀血、火热之邪,临床多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王行宽教授认为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常相互化生,相互兼夹[14]。《叶氏医案存真》载“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心病不愈,气血运行受阻,久而成瘀;“血不利则为水”[15]。心脉瘀阻,脏腑气化不利,津停成痰,痰、瘀互结,酿热生火,内伤脏腑,痹阻脉络,循环往复,终致虚、痰、瘀、火胶结为患,使心络不宁,发为心悸。临床痰瘀互结症见心悸日久,胸闷胸痛,恶心纳呆,舌暗有瘀斑瘀点,苔白厚或黄厚等;痰火内盛症见心悸时作时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苦等。王行宽教授认为治疗心悸当审机定治,并根据痰、瘀、火之偏重灵活选方用药。

王行宽教授治痰首选法半夏,无论有形或无形之痰,抑或在何脏何腑、何经何络,用之多有奇效。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瘀祛;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又取开心窍,舒心气之石菖蒲逐痰消积,《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至于祛瘀清火之要药,王行宽教授常入一味丹参,其味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使补而不滞。《重庆堂随笔》所谓“丹参……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子、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血瘀重者,酌加川芎、桃仁、红花等;痰火重者,加黄连、竹茹之类;此外,王行宽教授重视肝火对痰火的影响,常佐以疏肝解郁之品防郁火引动痰火。

2.4 身心同调,安神定悸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均归心所主。心悸患者多心胆气虚,容易出现恐惧、烦躁的心理状态,而病后为之忧虑,更容易加重病情以致心神失养而易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等神志方面病变,二者互为因果。根据心悸这一发病特点,王行宽教授常在补虚驱邪基础上加入安神定悸之品兼顾患者神志。如用茯神、炙远志、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定志,或紫石英、磁石、琥珀之类重镇宁心安神,如此使心定神安,动悸得止。

另外,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心理与心脏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双心医学概念,即强调治疗患者躯体疾病和症状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16]。这与中医传统理论提出的“形神一体观”不谋而合。对于这类患者,王行宽教授在诊治过程中亦重视对患者精神情志的调适,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倾听患者的苦闷,开导患者以放松心情。如此身心同调,才能更快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趋向健康。

3 典型案例

患某,女性,53岁,2019年1月23日初诊。胸闷、心忡、气短间作3年余。心忡不定时发作,每次持续约5~10 min,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动则气短。头不晕,颈不痛,无腰痛,夜寐梦扰不谧,易惊醒,纳食馨,口干稍苦,大便日解1次,成形,小便可。舌淡暗红,苔薄黄,脉细弦,间有结象。血压114/80 mmHg,心电图: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多发室性期前收缩(13 606次/24 h),二联律。西医诊断:频发期前收缩。中医诊断:心动悸;心气营亏乏,肝胆失疏,心神失宁,动击失序。治以益气养营、疏肝利胆、养心安神。予宁心定悸汤加减:白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5 g,柴胡10 g,黄芩10 g,枳实10 g,竹茹10 g,茯神15 g,全瓜蒌10 g,丹参10 g,炙远志5 g,紫石英15 g,石菖蒲5 g,白芍10 g,炙甘草5 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调畅情志,作息规律,适度运动。

二诊,2019年2月10日。诉前方药后心忡明显改善,约1周发作1次,每次持续3~5 min,程度较前减轻。胸闷气短亦不昭著,善惊易恐较前明显好转,仍夜寐梦扰,纳食馨,口干,晨间口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偶有结象。复查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早(851次/24 h),较前次数明显减少。心气营渐复,心神渐趋安定,原法既中肯綮,不必更弦易辙,守方加减。处方:白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5 g,柴胡10 g,黄芩10 g,枳实10 g,竹茹10 g,全瓜蒌10 g,丹参10 g,茯神15 g,炙远志6 g,柏子仁10 g,炒枣仁15 g,石菖蒲5 g,白芍10 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药后心忡胸闷气短均明显改善。此后续以此方加减治疗2月,患者病情稳定,心悸甚少发作。

按语:患者中老年妇女,胸闷、心忡气短间作3年余,心电图表现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西医明确诊断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医归属为“心悸”范畴。心之气营亏虚,心失所养则可表现为怔忡、气短。痰阻心脉则血行受阻,胸闷时作;阻滞肝胆疏泄,胆气不利或化热内扰胆腑则夜寐多梦扰、善恐易惊。针对病机,处以补益气营,疏肝利胆之宁心定悸汤加减。本方为王教授治疗心悸验方,由生脉散合柴芩温胆汤化裁而成,取肝心同治之意。一诊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药已对证,善惊易恐较前改善,故去重镇之紫石英以防伤正,而增添养心安神之品。二诊后心忡胸闷气短均明显改善,示心气营渐复,肝胆气机已疏,心神趋向安宁。故随诊以原方稍做增减善后。

猜你喜欢
心气心神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