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娴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协同是指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开展全面性、经常性、双向伙伴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家校共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家校协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家校协同开展心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学校→家庭”“家庭→学校”“学校→社区→家庭”三大合作模式。
【关键词】家校协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合力
在现实的教育中,笔者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采用心育课、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方式对需要求助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几天,甚至是几个月,当问题稍得以缓解时,周末两天或者一个寒暑假就能减弱,甚至使效果灰飞烟灭。这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轨,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所导致的。
埃里克森曾经提出,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总是不断地关注外在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即个体的人格特质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同是身心健全的个体,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家庭、学校是他们的两大主要生活场所。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自身素质、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及行为方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加强家庭的支持作用,走家校协同共育之路。本文借鉴苏州大学马忠虎教授的观点,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协同是指为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并且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开展全面性、经常性、双向伙伴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晚期,U Bronfenbrenner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即外界环境系统的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变化,其中家校社区三者是相互联系,并直接作用于个体。这一理论为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家校协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家长改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转移教育重点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仍是独生子女,且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都表现为“分数等于一切”。在对我校1350名家长发放问卷,调查我校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结果数据表明,70.8%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轻视甚至是忽视孩子心理发展,其中包括对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兴趣培养等。而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宣传,家长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将教育的重心由成绩逐步转移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上;
(二)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防范于未然
在小学,基本上是一个教师(班主任)要负责全班几十个学生,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关注,难免会顾此失彼。而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一对一的教育,且“知子莫若父/母”,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父母都看在眼里。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家长会比老师发现得更及时。并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心理教师寻求帮助,第一时间打开孩子心结,避免事态的恶化,防范于未然。
(三)提高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的意愿
广东省关于未成年人展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1.7%的小学生认为父母从未关注自己的心理发展。”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长重视自己心理状况,那么当他们遇到困扰时,便没有和家长诉说的倾向,久而久之,亲子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反之,当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愿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积极交流,孩子便会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当生活上遇到难题,心理有困扰时,就会倾向于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避免了“问题的不断增加,最后导致量变,造成严重后果”。
(四)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针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特点和心理问题较为反复的特性,家校合作的延续性教育,可以更加有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心育课的形式进行,内容基本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使心理教师有设置相应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但仍旧效果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心理教師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课后结合老师上课所讲,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模式
(一)学校→家庭的协同模式
1.家长培训案例教学
家长会是每个班级每一学期的常规活动,可利用这一平台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各年级可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典型性的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设计、挑选相关案例,以班主任为主讲,家长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规律,学以致用。家长培训案例教学具有高时效性,流程明确、易于操作的特点,关键就在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要求家长在上课之前需阅读相关的资料。
2.家庭教育心理沙龙
家长教育心理沙龙,主要是有学校发起,组织家长自愿报名,由心理教师主持,家长们针对某个主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的活动。家长们在心理沙龙活动中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下转第15版)(上接第14版)还可以从其他家长的发言中,更新教育理念,并从活生生的例子中引导家长注重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沙龙最大的特点在于话题的答案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是家长们针对孩子的某一心理状况展开交流的桥梁,气氛较为轻松、民主。
3.主题式团体辅导活动
主题式团体辅导活动包括亲子团体康乐活动和亲子小组辅导活动。此类活动将具有相同困扰的家长和孩子组织在一起,心理教师根据一般性问题设计相关的活动,使学生和家长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的所在,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由于主题式团体辅导活动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专业性,适合运用在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隔代抚养等情况较为复杂的家庭,在实践中都取得显著的心理辅导效果,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二)家庭→学校的协同模式
1.家长驻校活动
利用班会课或大课间的时间,邀请家长作为学校的“心理志愿者”,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壮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由于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们还可以将家长邀请到班级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特色活动课,让家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并渗透积极的心理理念。家长驻校活动,在孩子看来,家长们身体力行,为他们树立“关注心理健康”的好榜样;另一方面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特别是相关的心理常识。
2.心理家委会
心理家委会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由学校出面组织的,学生家长作为成员的集体组织。一般是由班主任从班级中推选部分骨干家长代表组成家委会成员。班级家长向班级的家委会代表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家委会成员整理后,在心理家委会的常规会议上进行汇报,心理教师和家委会成员共同探讨,协商出解决的方案。心理家委会作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既可以及时反馈家长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又可以协调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模式
1.送教到企业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外来工学生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多共性的地方:(1)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差,家长学历低,家教水平相对较低;(2)家长因为在工厂上班,对子女教育的时间偏少;(3)很多外工家长因没时间,不能按时参加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与学校和老师缺少沟通;(4)外籍学生在学校表现不佳有很多共性的地方。究其原因,这些都与家庭教育不到位有关,急需学校集中解决,提高整体效率。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时,可以考虑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送到工厂企业去,开展“送教到企业”的活动。以企业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送教到企业”是学校服务社会、履行学校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而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有利于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形成“家校企”的“三教合一”的力量,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有利于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發展。鉴于此,为了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学校应和家长保持密切的合作,通过“学校→家庭”“家庭→学校”“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模式,以“沙龙、团辅、送教到企业……”为主要活动方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和家长都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2]霍国强.家校合作:共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9):35-36.
[3]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36-39.
[4]崔昌淑.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9):44-47.
[5]王文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