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才泽 陈礼燕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结合实情,充分挖掘教研与课程特色,希望让“主题”教研引领教师业务发展,用“德善”课程带领师生成长,不断打造学校特色。
【关键词】“主题”教研 “德善”课程 学校特色 师生成长
一、开展“主题式”教研,静盼教师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管理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提质量,努力开创教学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我校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提出了“主题式”教学反思活动。经过5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最初的只有理念、设想的雏形阶段,到今天已形成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模式化特色教研活动——“主题式”教研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让老师得到思维的碰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让教研之花在明德校园绚丽绽放。
(一)“主题式”教研活动的主题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指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中,各科组通过组内研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教研组集体探索实践和专题研讨,经过组内教师集体的思维碰撞后,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教研活动“专题化”,每位教师教学研究“主题化”“具体化”。教研主题的类型可分为预设型校本教研主题和生成型校本教研主题。
(二)“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程序与组织形式
1.教研组长制定教研主题→上课教师围绕教研主题自备《说课稿》《上课教案》《评课稿》→在科组内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修改。
2.教师在听取了众多意见之后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重新修改完善,次周上校内教研课。
3.科组教师们针对教研课进行评课,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也得到了自身的成长。
4.“吾日三省吾身”,方能有所得。教师们针对教研课再思考、再反省,最终形成主题式教学反思,并记载于专用的《教学札记》上。同时,每学期将评选相关数量的此类反思,推荐发表各类教学杂志,进行分享、推广。
(三)“主题式”教研活动成果
在教研处牵头下,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集体钻研,明德小学在古诗词教学上研究出了“五步法”,即一读古诗,字字落实;二读古诗,朗朗上口;三读古诗,历历在目;四读古诗,津津有味;五读古诗,多多益善。此法得到了县教研室教研员的认可,并在县第三区域质量提升共同体学校中推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因为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教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位老师的文章发表在市、省级教学杂志。同时,年轻教师通过此活动迅速成长,课堂的有效性逐渐提高。
二、挖掘“德善”课程,静待满园花开
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古往来今来,我们中华民族都把“立德树人”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因此,我们明德小学结合“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明理厚德知行合一”的校训,充分挖掘德育内涵,将“德善”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力求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得到品格的提升和涵养的提高。一学年来,无论在德育活动的开展方面,还是在特色校本课程内涵打造方面,学校始终围绕“德善”主题,努力让孩子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品德修养,透过课程学习得到人格的塑造。让孩子在“德善”文化的熏陶下,度过一个快乐五彩的童年。
(一)营造“德善”文化氛围,于无声处教化育人
都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造就人,环境影响人。因此,學校在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打造上,都紧紧围绕“德善”主题。
1.“一训三风”建设体现明理至善。
校训:明理厚德知行合一;校风:虚心有节厚德笃行。
教风:兢兢业业 循循善诱;学风:乐学善思乐于助人。
2.显性文化打造体现明理至善。如校园走廊墙壁、非洲石象等上面处处印有《大学》选文,营造了浓厚的德善文化氛围。
3.“德善少年”评选引领德善文化渗透。通过一年一次的“德善少年”的评选,让思想品德好的孩子在校园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二)紧扣“德善”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
活动是促进“德善”文化内透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让孩子在活动中不仅得到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得到思想品德的提高,学校开学初就围绕“德善”主题,结合传统节日等,制定了主题德育活动。如三月份的“学雷锋见行动”活动,让孩子在帮助福利院孤寡老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明白了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月份的“清明时节祭英烈”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革命烈士的英勇坚强,懂得了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五月份的“感恩母亲”活动,让孩子们透过日常细节,感知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妈妈给予的无私的爱……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德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品格得到了提升,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进一步探究和丰富,形成本校特有的常规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得到修养的提升,而非注形式走过场。
(三)挖掘“德善”文化,丰富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已经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把部分课程编制权力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于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我们明德小学位于城郊,学生大部分来源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弟或是父母在外务工由老人照看的留守儿童,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要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打造学校的课程特色,可以说难度较大。因此,学校着力挖掘“德善”文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了一系列“德善”校本课程。首先,在全校实施每周一节的《走进成语》活动课,让孩子学习成语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视野的开阔和品格的提升;其次,根据教师特长,通过学生兴趣选班,在四五年级开设了四大类(道德与生活、文化与生活、艺术与生活、实践与生活)13门拓展课程,实行走班式上课。让孩子在以兴趣为引领的学习中,得到个性的张扬、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1.学成语,提品质,养美德。成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日常交际、学习、工作之中。它在形式上朗朗上口、简洁易记,在内容上言近旨远、形象生动,凝结了古人的智慧,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学校结合师资和生源实际,开发打造《弘扬德善文化 走进中华成语》校本特色课程,旨在引导广大学生关注成语、品味成语、热爱成语,以丰富语言积累,弘扬德善文化,传承中华经典。于2010年开始,学校就开始开发与打造本课程,着手编了3本校本教材,透过每周一节校本课和每天一次成语诵读、每月一次成语活动、每年一次成语文化节的开展,本课程已形成了一个雏形。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本课程的实施又受到了制约。直到去年9月份开始,学校又以“德善”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完善《走进成语》校本教材和课程实施模式。通过专家引领指导,骨干聚集探讨等形式,不断规范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写。目前,已编写了《文明礼仪篇》《孝敬感恩篇》《品格励志篇》三本校本教材,实施了每周一节《走进成语》校本课,同时结合“主题式”教研活动,对《走进成语》校本课进行了专题研讨,举行了校本课教学比赛和教学反思活动,形成了本课程上课的一般模式,为执教本课程的老师梳理了上课的思路,为本课程持续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通过这一年多的继续探究与实践,在校园内形成了人人知晓成语,人人诵读成语的良好氛围。
(1)每周一节成语校本课的上课,内化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品格提升。
(2)每月一次的主题成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每年一届成语文化节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了学校的成语特色,获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4)学校“三风”建设围绕“成语”主题,特色突出。(校风:虚心有节 厚德笃行;教风:兢兢业业 循循善诱;学风:乐学善思 乐于助人)
(5)在区域展评活动中,学校成语活动《传承经典文化 漫游成语王国》得到了教体局領导和兄弟学校一致好评。
通过大力宣扬,我校的《走进成语》校本课程的这个特色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在今后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学习与探索,将本课程做得更加精致,更加有效。让成语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培养兴趣,开设拓展课程。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学校从“道德与生活”“文化与生活”“艺术与生活”和“社会实践与生活”四个维度开发课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力求体现门类的多样性,趣味性和适应性。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选定一个项目,开设一门课程,学生根据公布的课目和任教的老师,自由选择喜爱的课目,在每周三下午第二、第三两节课,采用在年级组内走班选课的方式进行。目前,已开设四大类13门拓展课程:Happy ABC、成语王国、妙笔生花、童声飞扬、童心童画、童书古今、童言童话、剪纸人生、e创造、足下生风、快乐乒乓、“绳”彩飞扬、中华武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曲折又坎坷,我们学校将不断“走出去”“请进来”,汲取众家之长,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让“主题式”教研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突显;让“德善”课程的打造与实施日趋成熟,独树一帜;让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改革之路上一路努力、一路收获、一路芬芳;让每一位孩子透过教师的引领习得知识与本领,得到品格的提升,享受童年的快乐。同时,通过探究学校特色教研和课程,不断积累经验,开阔眼界,在带动学校发展的同时,引领师生成长,共谱校园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