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的作用分析

2020-01-11 14:59季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脂肪酶淀粉酶胰腺炎

季雪

急性胰腺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有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较差等特点,经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数确诊时病情较严重,且快速恶化,产生各种严重并发症,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近几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准提升,长期存在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明显上升。目前,临床上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以轻型病例为主,经过相关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无胰腺器官相关病症,而伴发严重全身性炎症反应或大量器官功能损伤,预后较差。对于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与治疗相比更加重要,是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因此,探索一种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价格低廉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现阶段,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均为早期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作者认为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较高,可降低漏诊、误诊率,但具体应用效果有待验证。为此,作者特以回顾性分析方法开展本次研究实验,以病史查询、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方法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并对急性胰腺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之间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117例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金标准[经病史查询、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82例、非胰腺炎35例(消化性溃疡穿孔18例、肠梗阻17例)]将82例确诊为急性胰腺炎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53例,女 29例;年龄 22~65岁,平均年龄 (42.4±10.7)岁。对照组男 51例,女 47例 ;年龄 25~65岁,平均年龄(44.7±11.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病情不同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69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13例)。纳入标准:①病历档案和血清学检查资料均清晰、完整;②受检者在检查期间全程配合,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者。排除标准:①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者;②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者合并严重创伤者;③短期内并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或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④应用过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者有出血、输血史;⑤入院时伴发循环衰竭者。

1.2 方法 在疑似急性胰腺炎的117例患者入院第1天、对照组患者在体检当日,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在分离胶/促凝剂真空采血管内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时间是10 min,随后即时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均应用速率法检测,C反应蛋白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各个指标的参考值范围是:血清淀粉酶 35~135 U/L,脂肪酶 0~60 U/L,C 反应蛋白0~10 mg/L。

1.3 观察指标 ①以病史查询、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方法对早期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②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差异。③比较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方法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 本组117例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经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结果显示真阳性78例,真阴性33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4例。诊断准确性为94.9%(111/117),诊断特异性为94.3%(33/35),诊断敏感性为95.1%(78/82)。

2.2 两组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分别为(44.2±9.7)mg/L、(525.1±156.3)U/L、(302.6±102.4)U/L,均高于对照组的(3.1±1.0)mg/L、(75.3±16.1)U/L、(31.3±7.2)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704、28.325、26.165,P=0.000、0.000、0.000<0.05)。

2.3 轻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比较 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分别为(138.2±40.7)mg/L、(527.1±185.9)U/L、(321.6±178.9)U/L,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分别为(27.1±10.2)mg/L、(495.1±141.8)U/L、(296.6±82.8)U/L。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019,P=0.000<0.05)。不同病情患者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9、0.802,P=0.259、0.180>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致病原因不同,但发病过程一致,依据胰腺自身消化理论,本病发生机制如下:胰酶活化,导致局部胰腺被破坏,引起急性炎症反应,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2]。根据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临床上将本病患者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重型急性胰腺炎,前者治疗效果往往较好,而后者病情进展快,容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检测出急性胰腺炎,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胰腺组织病变程度,并依赖高分辨率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型,但费用昂贵,患者往往无法承担,且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医师技术娴熟度的要求较高,并存在放射性所致副作用等缺陷,不宜在早期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展开。伴随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普及,加上检测试剂商品化,实验室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且存在检查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容易推广。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检查方法,常见指标包括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

淀粉酶作为检查急性胰腺炎最常用指标,可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后异常升高,这一特点已经大量临床研究中证实[3],且淀粉酶异常升高表现集中于患者发病后 6~12 h,但容易在发作 3 d 后降低,因而淀粉酶尤其适宜用于检测早期急性胰腺炎,但在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预后方面效果欠佳[4]。血清脂肪酶为人体内胰腺泡所合成的产物,多数可进入人体十二指肠内,少数分布在血液,因患者器官组织大量损伤,可导致胰腺管堵塞,脂肪酶可转入血液内,因而可通过观察患者血清脂肪酶浓度判断患者是否为急性胰腺炎[5]。同时,脂肪酶水平变化时间较淀粉酶晚,多在发作后1~3 d出现,但其异常升高的持续时间较长,但在轻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鉴别效果不佳,无法反映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与淀粉酶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C反应蛋白作为检测炎症的标志物,在病情发作、进展中均有异常升高表现,提示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用于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行性较高。因此,作者主张采取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方法。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联合检测方法可准确鉴别急性胰腺炎,并判断其分型。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有正性作用。

猜你喜欢
脂肪酶淀粉酶胰腺炎
胰脂肪酶升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CT影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恢复进食时间的探讨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淀粉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MCM-41分子筛固载脂肪酶的研究
孕期大补当心胰腺炎
脂肪酶Lip2在蚕丝表面交联固定及其催化性质
小麦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
淀粉酶升高就是胰腺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