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金
摘要:核心素养是什么?它是一种将语文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养,其中有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能力、积累语言、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精神。群文阅读是什么?主要就是师生之间根据一个或者多个话题选择有关的文章,通过阅读和研究,与作者达到共识的过程。学生根据阅读能够收获到知识,提升素养,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随着师生之间对阅读效果的需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了群文阅读教学。但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时,不只是注重教学效果,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群文阅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102-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目前很多语文老师对改革阅读教学方式十分重视,而群文阅读是相符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它需要不同因素相结合,才可以收获到良好的效果,而核心素养是其中因素之一。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怎么开展群文阅读,在本文中简单阐述了几点教学策略。
1.开展诗歌群文阅读,增强学生累积基础知识
阅读是累积知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为学生扎实了良好的文化基础。针对初中生来说,阅读文章的范围很广,针对不同类别阅读的文章,所发挥的语文能力也是不一样的。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累积更多的文化知识。例如:“送别”是古诗文中的一种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够把送别作为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初中学生阅读的送别古诗词有许多,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李白的《赠汪伦》、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类型的古诗词,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社会人们有很多送别方法,并十分讲究。如长亭饯别等等。另外,学生可以累积古诗歌中表达的特殊字词,扎实知识的基础。
2.采用小说群文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创造来自生活,不同的生活情况写出的小说都是不同的。在初中时期学生阅读的经典小说都是给学生传播真、善、美这样的方向,鼓励学生为了美好快乐的生活进行努力。小说跟诗歌、散文相比较十分有趣,可以高效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开展群文阅读方式,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阅读某个类型的小说,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学生通过阅读完一篇小说之后,一般都是要热烈的进行讨论里面的故事情境,学生都表现的比较积极。初中时期学生能够阅读的小说例如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有的小说是虚拟的情节,但小说有着不同的主题、创作方法、故事背景等等,为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安排学生阅读某个方向的特征,要丰富学生阅读的类别,满足初中生的阅读需求。
3.开展散文群文阅读,学习写作手法
散文和古诗歌相比没有那么的深奥,但是缺乏小说情节迅速变化的特征。散文的特征就是语句平实,优美字词,采用多样的修辞方法,这就要学生认真阅读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在阅读散文之后要把好的语句以及修辞手法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散文群文阅读时,先采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当做案例讲解,写出了作者在济南所经过的冬天情境,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且在课文中采用了很多修辞方式。然后安排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再安排学生阅读相似类型的散文,如《荷塘月色》等等,学生在阅读很多的散文之后,能够了解到文章中的写作方式和体现的情感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不同類型结合进行群文阅读,丰富学生文学内涵
学生在群文阅读不同类别后,还要开展综合阅读,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相当于学生在做题时首先都是训练专题,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扎实以前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收获到好的效果。群文阅读也是这样,要合适的冲破文章的类别,能够丰富学生的含义。教师要注意的是,这样不同类型结合不是没有规则的,是要有逻辑性。例如: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文章《春》之后,能够延伸到李白的古诗《春思》等描述春天的情境的文章等等。教师将不同类型的文章结合到一起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出现认知冲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升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但是教师想要提升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我们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遇——主题教学课群,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6(36).
[2] 袁义星.基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探索——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及其价值取向摭谈[J].新课程(下),2014(06).
[3] 李爽,王朔.从“作者之死”谈“群文阅读”——“群文阅读”中的文本、学生及教师关系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