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效果

2020-01-10 16:32王宏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3期
关键词:类药物胆固醇心肌梗死

王宏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生率比较高的心血管内科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深化,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据相关调查数据表示,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新发病例高达50 万[1,2]。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表现为剧烈、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严重影响。目前此类疾病大多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血脂指标、避免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以及有效抑制炎症递质释放的效果[3-5]。但是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取得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还需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综合判定,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0 月在本院接受药物治疗的9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评估患者基线资料与研究内容相符合,将所有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患者男女比例为27∶18,年龄最小为57 岁,最大为75 岁,平均年龄(66.82±2.73)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者11 例(24.44%),下壁心肌梗死者19 例(42.22%),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者15 例(33.33%);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17,年龄最小为55 岁,最大为76 岁,平均年龄为(66.17±3.73)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者12 例(26.67%),下壁心肌梗死者18 例(40.00%),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者15 例(33.3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于此次研究中所纳入的患者均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合;所有患者均已成年;患者以及家属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前将具体研究内容交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具体者、于研究期间主动退出研究者;伴随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脏瓣膜病者;具有既往心脏疾病史者;合并发生心、肺、肾、肝等器官严重障碍者;存在相关并发症者;于治疗过程中依从性、配合度较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病情确诊以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即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同时应用体征监测、氧疗以及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措施[3]。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08]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10 mg/d,应用温水服用,患者连续用药6 个月。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一致均选择应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但是患者用药剂量为20 mg/d,用药时间与对照组一致均为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血脂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包括谷丙转氨酶升高、肌瘤、肌痛、恶心呕吐、肌酸酶升高;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借助于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进行患者生理机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负性情绪等评估,评价分值与患者生活质量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生理机能(37.69±4.16)分、精神状态(35.47±4.21)分、社会功能(38.96±3.96)分、负性情绪(38.66±3.77)分与观察组的(37.14±4.22)、(35.68±4.11)、(38.77±3.25)、(38.43±3.1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机能(68.96±8.97)分、精神状态(69.17±3.74)分、社会功能(70.61±4.71)分、负性情绪(69.63±5.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7.62±6.77)、(45.63±4.19)、(47.16±6.15)、(46.18±5.1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甘油三酯(1.16±0.41)mmol/L、总胆固醇(3.56±2.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6±0.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2±0.67)m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1.52±0.85)、(4.57±2.17)、(1.23±0.41)、(2.21±0.7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用药后,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者2 例、肌瘤2 例、肌痛2 例、恶心呕吐4 例、肌酸酶升高者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12/45);观察组中谷丙转氨酶升高者1 例、恶心呕吐2 例、肌酸酶升高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4/4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49,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在于冠状动脉处于硬化状态,在寒冷刺激、情绪状态、暴饮暴食以及剧烈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破裂斑块的表现处于出血或者破裂现象,此外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对冠状动脉的官腔以及心肌组织形成阻塞现象,如果患者不能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会导致患者处于危险状态[6,7]。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逐渐深化,居民也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暴露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素,所以患者数量也呈现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防治措施还需不断完善[8]。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措施于现阶段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广泛应用,对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措施具有严格适应证,属于侵入性操作措施,还需解决术后再狭窄率等问题,对于存在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并不建议采用介入治疗,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则具有显著效果[9]。此次研究结果表示,在治疗以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理机能(68.96±8.97)分、精神状态(69.17±3.74)分、社会功能(70.61±4.71)分、负性情绪(69.63±5.7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7.62±6.77)、(45.63±4.19)、(47.16±6.15)、(46.18±5.14) 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甘油三酯(1.16±0.41)mmol/L、总胆固醇(3.56±2.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6±0.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72±0.67)mmol/L 均优于对照组的(1.52±0.85)、(4.57±2.17)、(1.23±0.41)、(2.21±0.7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对比原因如下: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常用药物,其药物机理在于能够调整血脂,对还原酶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内源胆固醇的合成[10]。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采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起到抗氧化、减轻心肌重构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但是在临床治疗期间还需要考虑到用药安全性,但是合理的用药剂量还未达成共识。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的一种,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含着保护内皮细胞以及抗氧化作用等,在缺血条件下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够促使间质充干细胞自身的抗凋亡能力明显提高,起到稳定斑块的效果,在临床应用期间能够借助于抗氧化作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内环境,从而提高间质充干细胞的存活情况[11]。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剂量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很多临床研究中表示他汀类药物的风险性是困扰急性心肌梗死合理用药的重点内容,如果用药剂量较小又很难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预后转归情况不佳[12]。于此次研究期间,结果表示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减轻心肌缺血性坏死,在药物剂量增加以后患者不良反应风险性并未增加,因此表示其安全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采用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具有理想效果,建议在临床应用期间优先选择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在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前提下以便于患者取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类药物胆固醇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