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青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仪式教育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仪式教育作为德育载体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概念和育人作用也存在一些不当理解。基于此,本文从解读高校仪式教育的概念和育人作用出发,探讨高校如何有效开展仪式教育,进而为高校的素质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高校仪式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形式丰富多彩。结合学者们不同见解,笔者将高校仪式教育归纳整理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一是标志类,指学生身份和角色发生变化的标志性仪式活动,以各类高校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最为典型[1];二是纪念类,指重大事件、人物或者节日的纪念性仪式活动,以各个高校的校庆、迎新或新年晚会最为常见;三是竞赛类,指包含竞争性环节的仪式活动,以新生军训、高校运动会、各类颁奖典礼最为普遍;四是活动类,指带有较强仪式感的日常活动,比如日常的主题班会、座谈会等;五是体验类,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各种职业教育类活动,譬如校内勤工俭学、参观实训基地等;六是创新类,主要指高校根据各自特色开展的创新性仪式活动。不同类型的仪式活动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仪式教育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根据仪式的类型和功能充分挖掘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其仪式活动自然成为表达情感和德育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仪式教育,可以把学生约束为一个道德共同体。高校仪式教育根植于高校,积淀于校园文化,发挥着特殊的育人作用,是高校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育资源。具体而言,高校仪式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仪式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仪式教育是一种生动的实践性教育形式。高校仪式教育通过营造一个情感色彩浓郁的场所,渲染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将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合于具体可感知的整个仪式活动中。仪式教育作为高校固化的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重复性和长期性,且贯穿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影响和支配着师生的言行。通过高校仪式教育的价值渗透,一方面,师生聚集在一起容易体验到共同的参与者身份带来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师生也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人格。因此,高校仪式教育具有传递价值观、提升思想认识、加强道德修养的育人作用。
高校仪式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经过精心筹划,并且会对参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对个体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和参照意义,促使他们通过模仿来调整自身的违规行为,培养他们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行举止。高校仪式教育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开展教育活动,蕴含着一种共识性的价值观,让参与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仪式活动有利于参与学生对集体价值观念的共享和认可,激发参与学生在仪式活动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将学生个体的微小力量凝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这种集体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凝聚师生情感,集体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精神,最终保障校园和谐稳定。
仪式活动是高校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校园内共享的文化象征符号,如常见的校旗、校徽、校训、校歌等[2]。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理解,仪式教育是高校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等所作出的共同选择,承载着高校的行为规范、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办学思想等,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规则约束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全体成员互动的文化行为。简单来说,仪式教育中的口号标语、演讲内容、氛围营造以及场所布置等都蕴含着高校的教育理念,展现着高校的校园风貌和师生精神。因此,高校仪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科学规划、严肃规范仪式活动是实现仪式教育育人作用,加强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仪式活动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作用依赖于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仪式本身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可。因此,要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作用,需要高校系统、科学地对整个大学阶段的仪式进行顶层设计,在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地组织、规划好学校在不同阶段,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仪式活动。对每一个仪式而言,学校不仅要注重外在的程序性、规范化活动,更要注重内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3]。因此,要精心设计仪式活动的具体过程,尤其在宣传、实施和总结等过程中要充分展现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仪式活动的育人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同,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认识,创新学生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个体素质教育的示范影响作用。
新形势下,高校的仪式活动应该体现高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多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素质教育的内容。仪式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空间,从使用的道具、布置的背景、安排的角色、配备的音乐等各方面做好周密的思考和安排;其次,要对参加的师生提前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确保每一位参与者对整个仪式理解到位,从而保证仪式教育的实效性;再次,要把选取和剪辑的仪式活动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现主体间的对话,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构建道德共同体。
学生作为仪式教育的主体,要求仪式活动充分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加仪式活动的学生产生的仪式感越强,其心理成长也越快。从仪式活动自身出发,其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多样化,我们需要整合各个仪式活动的全方位资料,做好仪式教育的整体性和规划性工作。从仪式活动的各方面资源出发,要重视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等,多方资源的整合赋予仪式活动更多的内涵,也倒逼仪式教育不断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的一楼一室、一墙一砖、一花一草,校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营造良好的仪式教育氛围。对于家庭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的整合,要求我们增加家校联系、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角色提前打好基础。高校仪式教育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就必须从高校的具体实际出发,目的明确、规划完整、因地制宜、系统充分地利用各自的现有条件,在具体、合理的构建思路上争取形成合力,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任何类型的活动超过一定限度的重复开展,必定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因此高校仪式活动需要不断创新。针对仪式活动标准化、重复化、长远性的特征,可以考虑从高校仪式活动主题的多元化、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时代性等方面加以突破。仪式主题的多元化要求各高校将仪式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以节假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构建以感受、体验、培育为主线的仪式教育;仪式形式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充分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参与仪式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变幻莫测的现实道德情境,实践复杂的道德行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容的时代性指仪式教育要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结合,比如现阶段的仪式活动要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步伐。
此外,针对高校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在策划仪式活动时不同高校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出个性化的特色仪式活动[4]。高校可以在深入研究各自校史,认真总结各自学风、教风、校风和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各自的校园文化内涵,培育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创造性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仪式活动。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以尝试借助杭州陶行知研究馆的优势,举行仪式活动时重点突出陶行知文化,引导学生“学陶师陶”,践行“德业兼修、知行合一”的校训文化。
总之,丰富多彩的高校仪式活动为繁忙的高校生活增添了一抹彩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以仪式活动为关键抓手,强化仪式教育的规范性、有效性、创新性,丰富仪式活动的文化内涵,强化仪式教育的德育作用,以学生为本实现“爱满天下”的陶行知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