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曼
(贵阳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5)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种植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茶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发乎农氏,闻于鲁周公”。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起到了医疗保健的作用。同时茶还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茶与陶瓷、丝绸,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卓越贡献。茶文化是人们在生产、制造、发展过程中,通过茶这一物质载体,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集合体。茶文化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推动作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融汇和积淀,茶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是本国的文化,更是世界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部分年轻人热爱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一切以舍弃我传统优秀文化为傲,以崇洋媚外为荣。要么就全盘西化,完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风俗习惯,要么就一味排外、缺乏文化自信;或者盲目自信乐观,最终导致我优秀传统文化流失,我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严重挑战。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要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弘扬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对我高等教育来说。大学英语所培养的人才是在国际对话和国际关系中肩负着我们的文化传播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人才;传播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吸收外来文化。这就对我们英语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才能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如何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让学生有了文化自信的同时批判继承和吸收外语文化,弘扬我们中华优秀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许多中国青年学生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用英语把中国文化表达出来有难度,导致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习俗了解相当缺失。张璋(2018)在其文章中指出,英语的权威地位对我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威胁,中国文化患上了“失语症”,在国际交流中不能运用本国文化阐释某一规则,缺乏话语权。最后的结果致使在长期的国际交流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国语言缺失,中国的话语权和中华文化自信都受到严重挑战。外国友人不知茶起源于中国,不知四大发明如何讲好,不知孟子(Men-cius)是谁,误认为是异国圣者。将其翻译为“门修斯”,扼腕痛心。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原因,第一是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没有采取批判态度辩证的来看跨文化交流,辩证的来吸收外来文化,不具有文化思辨能力;第二是全盘吸收外来文化,未经过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一味照单全收。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不具有文化思辨能力,一味灌输语言知识或者语言技能给学生,缺乏文化思辨能力,没有深入分析和批评外来文化,最终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批判思维。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须同时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但是当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是在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根据秦金花(2019)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构成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想跨文化交际成功,学生还得具备文化思辨能力。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又即批判性思维,包含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创新精神,又包括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推理、评价等一般性思维能力。段桂湘(2019)阐释了跨文化思辨能力是指在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能进行不同文化的归纳、欣赏、评鉴和批判性思考,能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深度理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为实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搭建桥梁。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只是盲目输入和推崇传播英语为主导的文化,并未挖掘我传统文化,未进行对比分析,未深度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未讲好中国故事。更未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陆曼(2017)在大学英语茶文化导入实践中明确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茶文化,要注意选取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不但要注意中西方人饮茶的时间节点问题,还要在茶文化教学中批判区分英美茶文化明显存在的阶级或者个人主义倾向。同时,在陆曼(2017)还提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设校园英语茶吧,以学生为教学实践中心,把英语文化实践课程落实到实体上来,调动学生文化学习和思辨的兴趣。同时,从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通过对英语用词习惯和中国汉语用词习惯与偏好异同的比较,由茶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思辨扩展到英美文化习俗和中华文化习俗的异同;同时经过对比,因为对两种文化理解的进一步深入,促进了掌握英语词汇和语法。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从而明确差异,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陆曼(2017)通过杨益宪《红楼梦》中的饮茶片段分析,阐释在《红楼梦》中,通过对饮茶器具,茶种和场景的分析,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继承和演变。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文化融入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外,还可以把古典文学的英译本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两种文化的双重美,既学习了西方语言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建立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茶文化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习俗。
除了以上的茶吧实践教学和经典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篇对比教学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二教材(第三版)第三单元翻译中,有两段文化对比,关于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individualism”和中国文化价值体系“filial piety”。此两段材料中,第一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中外文化价值体系内涵,了解不同国家文化价值的差异。第二,基于所读材料,正确朗读“individualism”和“filial piety”,并对比中外社会价值观点,发表自己看法。在语篇教学活动中,通过KWL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主题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丰富补充和建构“individualism”,真正了解个人主义是什么?个人主义给予美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美国为什么要选择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同时对比中国“孝道”,我们的价值观为什么不是个人主义,我们的文化为啥不能崇尚个人主义,而是把孝道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道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能够适合我国的时代选择?孝道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内涵,为什么说孝道是国之根本?从以上的不同步骤,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体会中外社会道德规范的内涵,明白我们的社会道德规范点在哪里?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个人主义”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建立学生对我们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去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就是好,而是要去批判看待个人主义的优劣势。建立学生对我们民族的自信,批判吸收西方文化。
通过语篇教学的分析和对比,从茶文化出发,再拓展到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艺术、书法、建筑、社会价值观等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华文化才不患“失语症”。
学生跨文化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其文化自信学会做人做事;不盲目,不自大,成长为我们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完成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任务。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开展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以传统文化为实践活动中,以经典文学翻译为材料,围绕语篇教学设计文化相互关联和对比的跨文化材料,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在活动探究中自然地塑造文化意识及其它核心素养,培养其文化思辨能力,增加我们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