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由于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为基础,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建构起来的医学体系[1], 中医语言因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格。修辞格的使用使得中医语言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同时也使中医术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本文选取了中医语言中常用的四种修辞格:讳饰、夸张、借代、比喻,列举了相关的翻译实例,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些常用修辞格的翻译。
异化与归化的概念是劳伦斯·韦努蒂(Lawra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中提出来的。归化是指在翻译时采用目的语的行文方式和表达习惯,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异化是指译文不是以一种透明的方式将原文的本质呈现出来,而是特意保留源语的某些异质性,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异化翻译法是对民族优越感和种族主义的一种抵制[2]。就中医英译而言,异化指按字面意思将中医学词汇翻译成英语。这种译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归化指用英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如西医词汇等翻译中医,使之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看不到源语的痕迹。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但可能会丢失某些文化层面的内涵。而对于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学而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医理的理解至关重要。异化和归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直译和意译相对应,但是直译和意译只是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异化和归化更侧重文化内涵。修辞格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故更适用于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在中医翻译领域,异化与归化之争由来已久。早年间,李照国[3]在论述中医翻译技巧时曾提出过“薄文重医”的原则,即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医学知识的传达,而非文学或哲学知识,译者不必为放弃原文修辞手段而感到惋惜。李永安等[4]认为在翻译中医语言中的文学修辞格如夸张、委婉、借代时,往往需要剥去修辞格的语言外壳,译出其医学含义。近年来,随着中医翻译研究的深入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中医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出“在译介中医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因而翻译时较多地采用异化是大势所趋[6]。然而,异化与归化并非是彼此对立的,究竟采用何种译法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修辞格的翻译。如果说将“风火眼”采用异化法译为“wind-fire eye”有利于保留该病是由风和火引起的病因学内涵[7],但将“谷道痒”译为“grain passage itching”可能就让人不知所云了。因此,异化和归化在修辞格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还需视情况而定。
修辞格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各种表达手段的集合。由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医经典文献,而这些经典文献成书的年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尚未形成系统的医学或科技术语体系。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指导下,中国古人把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感知经验用到对生命现象与疾病规律的认识上,通过熟知的事物来认识和描述不熟悉的事物。因而中医语言中出现了诸如比喻、借代、夸张等各种修辞格。这些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医语言充满文学性和文化内涵,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下面将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医语言中常用的四种修辞格的翻译。
讳饰,也称为避讳,是委婉修辞格的一种,指遇到触犯忌讳的事物时,不直接说该事物,而是用其他的话语来表述。就中医语言而言,包括不愿直说的某些器官、羞于说的生理现象、不便说的病情、不幸的事等[8]。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一句中,“入房”讳饰男女之事。虽然与性有关的话题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但比较而言,中国文化对性更加保守和避讳,而西方文化对此相对开放。如果将“入房”直接译为“enter the chamber (of love)”[9],会让读者难以理解。李照国[10]采取归化的方法,将该词译为“seek sexual pleasure”,更利于医理的传达和读者的理解。
又如对“玉门”和“龙门”的翻译,这两个词都指阴道口,不同之处在于未嫁之女属玉门,已婚之女属龙门。在中国文化中,与生殖、排泄相关的器官向来也是避讳的对象。由于“玉”洁白无瑕的属性,因而用“玉门”来讳饰未婚女子的阴道口。但此处若生硬地译为“jade gate”恐怕会让读者困惑不已,一方面“玉”洁白美好的象征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西方人没有类似的联想;另一方面,该词属于身体部位词,而英语中身体部位都有相应的词汇。所以玉门更适合采用归化的方法译为“vaginal orifice of virgin”。同样,“龙门”可译为“nulliparous vaginal orifice”。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有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于中医语言的文学化特点,夸张手法的运用也不少。
如《素问·徵四失论篇》中“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一句,极力夸张医学理论的高深,似天地之远大,如四海之深广。汉语喜欢用“天地”“四海”之类的词来描述远大、深广等特点,类似的表达还有“惊天动地”“顶天立地”“铺天盖地”“开天辟地”“五湖四海”“名扬四海”等。李照国将此句译为“So profound is the theory of medicine. It is as profound a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nd as deep as the four great seas”,保留了“天地”“四海”的夸张表达[10]。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天地、大海给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是类似的。所以此处的异化处理不会给理解带来多大困难,反而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但将“烧山火”“透天凉”译为“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和“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11]可能就会让译语读者费解了。这两个词都是针刺手法名,前者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患者针刺后出现局部或全身温热感的针刺手法;后者是产生凉感的针刺手法。“mountain-burning fire (method)”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以为是教人放火烧林的方法[4]。其次,英语中的“heaven”有宗教意义,指天堂或极乐之地,“heaven-penetrating”可能让外国读者怎么都想不通。所以以上两词不宜采用异化翻译法,应简洁译出其真正的医学含义即可。李永安等[4]建议将其分别译为“ShaoShanHuoheat-generating manipulation”和“TouTianLiangcool-generation manipulation”,通过音译,保证了两个名词的回译性,再将其医学含义译出,以此避免误解,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笔者比较倾向于这种译法。
比喻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表现形式又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在中医语言中,比喻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能使深奥、抽象的医学知识通俗化、形象化。
如眼科病症名“红霞映日”,据《张氏医通》解释,该病“眼赤涩肿痛年深,有红翳于乌睛上,浓泪如红霞映日之状”。目前对该词的翻译比较统一,都是采用归化法,用西医词汇翻译为“pannus covering cornea (keratic pannus)”。
再如“釜底抽薪”,字面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中医中,该词是治法名,指用寒性泻下药物通泻大便、泻去实热的治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简称“世中联”译名)和世界卫生组织亚太西区制定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简称WHO译名)都将其译为“taking away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11-12],如实地保留了比喻,但这种异化翻译效果如何或许有待商榷。
又如“洁净府”一词,该词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方法。“净府”喻指膀胱,“洁净府”即是利小便的意思。目前主要有两种译法,“cleaning the bladder”和“inducing secretion of urine”,都是归化翻译,但程度不一样,前者只是将原文比喻的喻体“净府”直接译为本体“膀胱”,即将“洁净府”转化为“洁膀胱”;而后者则完全舍弃了原文的语言形式,直接译出其医学含义。作为典籍翻译,或许前者更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原文的原貌,但无疑后者更利于读者明白医理。
借代,就是不直接把要表述的人或事说出来,而是借用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方法。借代常用的形式有: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如用“黔首”“布衣”指代平民百姓;以具体代抽象,如“烽烟四起”中用“烽烟”指代战争;以部分代整体,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用“帆”指代船。中医中借代手法的运用也不少。
如“金实不鸣”,指因肺气实而致使声音嘶哑。因肺属金,金实指肺气实,不鸣指声音哑,这里是用事物的属性来代事物本身。世中联译名和WHO译名分别为“muffled metal failing to sound”和“excess metal failing to sound”。虽然有个别词的差异,但两种译法都严格按照原词的结构和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属于异化翻译。类似的还有“培土生金”,这也是用事物的属性来代事物本身。土,指脾;金,指肺,该词是治法名,指根据五行相生之理,采用补脾益气以生肺气的治法,也称为补脾益肺。世中联译名为“banking up earth to generate metal”,也属异化翻译。有学者在来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中做过调查,发现留学生对“培土生金”“金实不鸣”“益火补土”“泻南补北”等词采用异化翻译直接译出字面含义的译文有较高的认可度[13]。究其原因,因以上各词都源于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因而凡是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不会觉得难以理解。
但另外一些情况下的借代修辞格照字面翻译可能就会产生误解甚至是错误了,如《灵枢·终始第九》“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一句中,“男”指代阳;“女”指代阴。“男内女外”,是说阳气内入,阴气外出,这是以具体的事物指代抽象的概念。此处“男”“女”应分别译为“yangqi”“yinqi”。又如《灵枢·周痹之二十七》“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中,“九”指代“九针”,这是以事物的数量代事物,应译为“nine needles”。
修辞格在中医语言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修辞格的翻译对中医翻译和中西文化交流意义重大。虽然异化翻译有助于中医文化内涵的保留,但在具体的翻译中并不能一概而论,中医中的某些修辞格不能按字面直译,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错误。在传达医理和保留文化内涵不能兼顾时,还是应以医学知识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