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庄子《逍遥游》简明课例研究报告

2020-01-10 06:57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逍遥游课例文言

黄 峰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一、研究意义背景

庄子散文《逍遥游》的艺术价值,被当世学者充分肯定。“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就能达至逍遥境界,这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他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就是他追求的理想人格,他修养极高,冰清玉洁,“吸清风、饮朝露”,超脱凡世,不染尘埃。“无己、无功、无名”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所认定的思想境界在当时的社会中应该怎样看待,在教学中是比较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但又必须讲清楚,这关系到学生对庄子本人的理解,也关系到对庄子“逍遥”思想的理解。课题组成员前期深入研究文本,初步确立“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解——鉴赏——分析——探究”的语文能力层级。中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并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后期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以典型课例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以本课教学为例,探讨“课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问题核心

《逍遥游》的文言现象复杂,章句式解读很是费劲,其难不只在于文言词语字字句句的琢磨,更在于理解庄子所说的真逍遥的境界。此文“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若尽皆淹没在了字句的拆解翻译之中,无异于暴殄天物。学生看不到鲁迅所言“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也理解不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如何将对这种境界、哲学思想的理解贯彻到课堂中去,既不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也不令自己讲到晕头转向,这是研究的问题所在。切入教学的关键:以“寓言”为抓手,让逻辑思维发展还不怎么完善的学生对“逍遥”二字初窥门径。研究名家课例,汲取智慧,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思路

在充分解读文本,确定文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如下模式展开课例研究。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代表上课,其余成员观课,课后集体会诊,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思完善,撰写教学案例。专家观课:请课题组外专家观课指导。课前商定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专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提出建议和方向;针对主题和要点进行课后讨论;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撰写教学论文,提炼教学经验。研究评估: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反思教师专业发展中,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形成论文。

四、教学实践反思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针对性、共性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行教学循环实践,共历时三次,过程如下。前期准备:将教学定位为“研究课”,制订详细的计划,完成教学设计及导学案,并实施小组说课。教学实施:由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讲授这节“研究课”,其余老师观课。并从学习活动、教师行为、课程内容及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教学流程:第一次:先知人论世,再疏通文句,增加文言积累;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全文主旨。多采用诵读和讨论理解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领会庄子哲学的生命意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效果:明确了文言核心教学内容,形成以技法为“载体”的“四点”课堂模式,确定以“寓言”为突破口,撬动整个文章教学。学生的文言功底得到进一步夯实。第二次:选取了文中的几个小段——鲲鹏、蜩与斑鸠、宋荣子、列子的相关文本进行精读研习,让鲲鹏和斑鸠、宋荣子和列子两两PK,通过诵读、翻译、讨论、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挖掘故事与“逍遥”之间的联系,体悟“真逍遥”的含义。采用“化整为零,以点带面”的设计。采用诵读法,对重点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初步理解文句含义。加强学生即时口头翻译的能力训练。教学效果:确立以“核心技巧”为载体的“考点设计、重点强化、难点突破、结点回归”的教学目标和“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考点设计”:文言文的核心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探究四个层级的能力。本文的考点是“词义、句意的理解”。“重点强化”:在句意的理解上感受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解“逍遥”的深刻含义。“难点突破”:突破文中的几个文化难点,如“晦”“朔”“六气”等词语的理解、庄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等现象,夯实文化底蕴。“结点回归”:方法总结,举一反三。设计短文翻译,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第三次:在充分研究学生学情和把握文本定位基础之上,确定将教学目标从“积累—运用—拓展”三个层面展开。以读为突破口,“参读”—“示读”—“引读”—“美读”—“议读”—“笔读”。引入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群文,将经典学习与现代生活结合,理解文本深度,品味文本厚度。创设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的人生经验、情感经验、阅读经验,采用“共享式”教学,分享心得体验,将教学活动推向新高度。教学效果: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一种成熟的教学理念达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得到矫正,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了较大提高,除了有文言知识的储备,还懂得了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对文本解读的理解帮助,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建构。反思改进:教师团聚谈论观课感受,授课老师谈教学得失,评课者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撰写教学课例。

五、经验总结升华

结构再建,化繁为简。实现了长文巧教,任务顺利完成;语言析疑,化难为易。抓住语言难点,纾解文章结构理解上的阻滞之处,明晰文章脉络;思想体悟,由浅入深。学生对“无己”“无功”“无名”这样的境界进行探讨,对庄子描绘的这种境界能否实现进行思辨,继而对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生的道路会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度思考,实现了对文本的不同逻辑层面的解读,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悟;反思意识,自觉增强。以自觉的反思意识引领课例研究真实有效地开展。比如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以学情定教法,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展开课堂讨论等。促使成员认真审视包括教育理论、教学艺术、教学反馈等多个维度的实际问题,比如本节课,我从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思,促使自我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加强理论学习,力图做到视野开阔,游刃有余。对庄子的历史文本和傅佩荣、鲍鹏山的现代解读,我们都进行了辩证性、 批判性的思考,使结论的产生过程有理有据。过程研究,专业成长:在课例研究的漫长周期中发现、生成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尝试、调适,做到过程反思。及时调整课例研究思路和方向。在课例研究结束后又全方位地进行反思, 对课例研究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研究目标达成进行整体评估,明确课例反思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所在。课例研究既是探寻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态度和心理状态都能清晰呈现,不断优化。

六、专业发展探索

如何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成熟的语文教师?针对这个问题,我校提出了“一年入门、两年入行、三年入道”的三级成长模式和“第一个三年站稳讲台、第二个三年教学成型、第三个三年争取成为名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例成为教师成长的起点。第一年一般会指定一名高级教师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师傅结对子,实施“青蓝工程”,主要采取现场观课的形式,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全方位指导,一年不少于90节。从宏观的考试评价的指导、教学内容的确定到微观的教学设计、作业训练都全力扶助。第二年教师开始自主研究名师和身边教师课例,组成“研究共同体”,共同合作、执行、观察和讨论课堂设计。遵循“设计课例、教授课例、讨论课例和反思课例”的步骤。课例的素材多样化,诸如教学大赛实录、课例观察、教学设计等纸质和多媒体素材均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第三年,学会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炼教学规律,再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学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鼓励教师撰写课例和研究论文。同时,学校还举办“教学案例”“课例评比”等校级大赛,成立“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高考改革研究小组”等学术组织,给青年教师提供广泛的展示舞台。课例研究已成为促进教师反思的良方和提升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实践淬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促使教师走向成熟。它锤炼人的研究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路径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猜你喜欢
逍遥游课例文言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课例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