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与郭象《庄子》注之异同

2020-01-09 22:29张建伟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阮籍隐士谓之

张建伟

阮籍与郭象《庄子》注之异同

张建伟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阮籍与郭象对《庄子》的理解的差异,反映出玄学发展从重《易》《老》到重《庄》的转折。郭象注《庄子》“逍遥”,美化当时的统治,这与阮籍强调自由、批判现实的态度不同。由于司马氏的高压政治,阮籍在仕隐上有矛盾心理;郭象批评隐士,则与他热衷权势有关。阮籍提出“无君论”,郭象化解了庄子对君主的批判,维护了君主存在的必要性。阮籍《达庄论》存在以《易》解《庄》的情况,郭象注《庄子》基本上摆脱了对《周易》的依靠。

《庄子》; 阮籍; 郭象

阮籍与郭象同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家,阮籍为正始时期的竹林名士,郭象则是元康时期的玄谈巨擘。二人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学界早已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二人之间的传承与差异,则关注极少。阮籍对西晋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前人论述颇多①。本文根据阮籍《达庄论》《大人先生传》等文与郭象《庄子》注,辨析二人对《庄子》理解的异同,以此理解二人的思想差异,进而对两个时期的玄学思想走向作一窥测。下面分专题论述。

一、得性与逍遥

阮籍《答伏义书》在批驳伏义时说:“人力势不能齐”[1]70,以庄子的齐物思想来回应伏义的指责。伏义在《与阮籍书》中以儒家的功名富贵为追求,以礼法作为约束,来规劝阮籍。阮籍答书则举出鸾凤与鸠鵷各得其乐,不可据此非彼。“凤”“鸠”二意象俱出自《庄子·逍遥游》篇②,庄子在论述逍遥时,以学鸠等小鸟作为大鹏的衬托,然而,大鹏并未达到逍遥,它也是作为衬托出现的。真正的逍遥是“无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2]册1,17。而在阮籍看来,“鸾凤”“鸠鹓”,以至“螭”“鳖”,只要自得其乐,并无高下之分,不可据此非彼③。

《逍遥游》篇:“此小大之辩也”,郭象注:“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既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异,故再出之。”[2]册1,16郭象以为小大之物,只要“用得其所,则物皆逍遥也”。[2]册1,42这与阮籍的见解有相似之处。然而,阮籍以凤与鸠自得其乐,没有高下之分,是为自己不遵守封建礼法作辩护,强调的是一种自由。郭象的小大之物俱可逍遥,其前提是“各安其天性”,不逾越自己的本份,他说:“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2]册1,58因此,上下等级是不可逾越的,“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世者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2]册1,58帝王世袭,又如何“贤者为君”,此明为封建等级作论证,其以天地之高卑为据,即名教出于自然。[3]郭象以此美化当时的统治,这与阮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不啻天壤之别。

阮籍《大人先生传》受到《庄子》“圣人”“神人”的影响。在《大人先生传》中,面对礼法功名之士的非难,大人先生说:“亦观夫阳乌游于尘外而鹪鹩戏于蓬艾,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于予乎?”④同样是反驳责难,此处以“游于尘外”的阳乌自比,而以“戏于蓬艾”的鹪鹩比拟对方,以“小大固不相及”表示了对礼法功名之士的蔑视。“鹪鹩戏于蓬艾”亦出自《庄子·逍遥游》篇,许由辞让天下时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2]册1,24他以此为喻,以明自己但求保身、修身,无所用于天下。鹪鹩虽不是“无待”的形象,但此处庄子对鹪鹩不无贬损之意,而是自足的象征。阮籍则拿它与飞得更高更远的阳乌相比,使鹪鹩成为猥琐鄙陋之物,以衬托阳乌的志向高远。这种引用不合庄子的原意,可算是阮籍的创造。但此创造与其说是理论的发展,不如说是文学艺术的发挥。“小大固不相及”与《答伏义书》中的鸾凤与鸠鵷各得其乐,明显存在矛盾之处,这一方面反映了阮籍思想上的彷徨与矛盾,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庄子》,他更多表现为文人的理解与阐发,而不是理论家的发展与引申⑤。

郭象此句的注为“性各有极,苟足其极,则余天下之财也!”申述自己的自足理论,与庄子的原意也有背离,与阮籍的理解就相距更远了。嵇康崇尚大鹏,《卜疑集》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⑥《述志诗二首》之二:“斥鷃檀蒿林,仰笑神凤飞”⑦,明显贬低斥鷃。稍后的张华《鹪鹩赋》为求避祸远害,则推崇鹪鹩这样的小鸟,他认为孔雀翡翠这些体大羽美之鸟,因为“有用于人”,所以易于遭受伤害。由此可见,不同时期、不同的士人,对《庄子》的理解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用。

二、对隐逸的态度

在《大人先生传》中,阮籍曾对隐士提出批判,他认为隐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以己为是,以他人为非,为明是非而伤及自身。“薄安利以忘身,要求名以丧体”[1]173,追逐名利,违反了贵身的要求。不如像大人先生那样,“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1]173,“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为用,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荣”。[1]176不顾外界的评价,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郭象在《庄子注》中也批评过隐士,他说:“若乃厉然以独高为至而不夷乎俗累,斯山谷之士,非无待者也,奚足以语至极而游无穷哉!”[2]册1,34独高离俗的隐士不值得推崇,“若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非夫人有情于自守,守一家之偏尚,何得专此!此故俗中之一物,而为尧之外臣耳。”[2]册1,24入世的尧高于避世的许由。对辞天下而自杀的卞随、瞀光,郭象的批评更为严厉,他说:“若二子者,可以为殉名慕高矣,未可谓外天下也。”[2]册1,987这与阮籍对隐士的批评有类似之处。

在《咏怀》诗之七十四中,阮籍对隐士抒发了赞美之情,他说:“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大人先生”毕竟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在现实中,面对栖栖徨徨的趋进之士,他觉得隐士的高节才值得人仰慕。

阮籍之所以在仕隐上有矛盾,是因为生活于魏晋之际,做不得隐士。在司马氏谋篡曹魏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4]册5,1360,布满恐怖气氛。《世说新语·言语》篇记:“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5]77可见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态度,是不为我用,便有杀生之祸。因此,向秀在嵇康被杀之后,不得不放弃隐居生活,入洛做官,阮籍出仕司马氏,也是一样的道理。

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政治高压而出仕,他欲归隐而不得,只好与司马氏虚与委蛇,无尽的痛苦、悔恨和迷茫交织了他的大半生。只有在幻想的“大人先生”的境界中去获得安慰,而现实毕竟是无法摆脱的,这就使得阮籍内心痛苦万分。

阮籍与郭象虽然都批评隐士,但是,他们所推崇的理想形象却大不相同。阮籍的“大人先生”来自《庄子》,如《秋水》篇:“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是故大人之行,……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2]册3,568、574而郭象在《庄子注》中所树立的神人形象则背离了庄子,他将神人拉到了现实的境地,“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2]册1,28尽管他们居高位、理朝政,却不受事物羁绊,不被政务劳神。众所周知,这是为世家大族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郭象在仕隐问题上可没有阮籍的这种矛盾心理,他认为“圣人常游外以冥内”[2]册1,268。史称郭象“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4]册5,1397他又以善清言而著称于世,“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7]册5,1396、1397郭象既热衷权势,又擅长玄谈,真正实践了他的“游外以冥内”的主张。这与西晋世风浮躁世故、寡廉少耻有关,由于司马氏的政权是巧取豪夺得来的,朝廷重臣贾充等人都有道德上的污点,特别是贾充弑高贵乡公的行为备受指责,但他是魏晋禅代的功臣,晋武帝不得不加以袒护,导致政失准的和士无特操[6],那么,传统上所讲隐士可以淳俗的主张[4]册8,2426,便不被重视。郭象批评隐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对君主的态度

阮籍曾提出著名的“无君论”,他猛烈批评君主,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欺愚诳拙,藏智自神”,因此,“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1]170“无君”是由老庄的“无为”发展而来,老子除了强调“无为”的重要性外⑧,还具体描绘了一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 190庄子承之,称为“至德之世”。[2]册2,357庄子描述的上古社会似乎比此更为久远。“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2]册4,994庄子认为这样才符合天道,他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也。”[2]册2,457君上无为,人们“率性而动”[2]册2,457,在无意中即把事情办妥,而且相处融洽,然而后世的仁义礼法则坏人之性,使社会走向混乱[2]册2,373。

庄子虽然批评了上古黄帝、尧、舜等君主,却肯定了“神农之世”,并没有提出“无君”的主张。东汉桓帝时,有位“汉阴老父”对君权表示了怀疑和批判,他说:“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他批评当时的皇帝“劳人自纵,逸游无忌。”[8]册10,2775不过,同庄子一样,他并未否定君权,他认为古代的君王还是好的。到了魏晋之际,儒学的地位下降,人们的思想从禁锢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这种对君权的怀疑和批判终于发展为无君论。这与当时的皇权禅代有一定的关系。曹丕禅汉时,曾多次辞让,以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等古代圣王高士之事为例,表明自己辞荣逃位之心,为今日巧取豪夺的“禅让”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伪装,虚伪至极⑨。阮籍此时年仅十一岁[9] 424,可能感触还不深。到司马氏秉政时,其表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废一帝、弑一帝,同时却在倡导儒家之“孝”,而他们所标榜的“孝子”贾充实际上是司马昭弑君的爪牙。忠孝礼法何存?儒家所称赞的尧舜“禅让”、礼法名教,已为司马氏所盗。君主得来如此卑鄙,阮籍愤慨于此,便在《大人先生传》中激烈批评君主。阮籍的“无君论”继承了庄子的批判精神,并有重大发展,下启鲍敬言,对陶渊明的桃源理想产生了影响。

郭象虽晚于阮籍,却没有继承他的“无君论”,相反,对于《庄子》中批评儒家“圣人”之处,他多有所回护。如《天地》篇记子贡遇见抱瓮老人后对孔子所言“圣人之道”产生了怀疑,他说:“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郭象注则回避了庄子对孔子的批评,反而以称赞的态度说:“圣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⑩在《胠箧》篇,庄子抨击了“圣人之道”,他说:“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郭象的注则说:“然则有圣之害虽多,犹愈于亡圣之无治也。”[2]册2,348化解了庄子对君主的批判,维护了君主存在的必要性。

四、以《易》解《庄》

阮籍的《达庄论》回应“缙绅好事之徒”对庄子的批评,申述了庄子思想,但同时也认为庄子有不足之处⑪。他说:“且庄周之书何足道哉!犹未闻夫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乎!直能不害于物而形以生,物无所毁而神以清,形神在我而道德成,忠信不离而上下平。”[1]156先将阮籍对庄子的评价作一解释。“直能不害于物而形以生”,《庄子·达生》篇:“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2]册3,632去除对外界的欲望才能不害于物,才能养形。“物无所毁而神以清”,《在宥》篇广成子对黄帝讲治身长久之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2]册2,381仍然是不被外物所诱惑,保持精神的清正。“形神在我而道德成”,《刻意》篇:“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2]册3,538达到了“道德成”之境界,则外物不能侵害,彻底摆脱了束缚,成为完全自主的自我。“忠信不离而上下平”,《让王》篇中伯夷、叔齐说:“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2]册4,988不刻意去求忠信而忠信自至⑫,这才是治天下的最高境界。

至于《达庄论》所说的庄子未达到“太始之论,玄古之微言”,阮籍并未明言。《达庄论》有以《易》解《庄》的部分,应指这一段: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地流其燥,天抗其湿。月东出,日西入,随以相从,解而后合,升谓之阳,降谓之阴。在地谓之理,在天谓之文。蒸谓之雨,散谓之风;炎谓之火,凝谓之冰;形谓之石,象谓之星;朔谓之朝,晦谓之冥;通谓之川,回谓之渊;平谓之土,积谓之山。男女同位,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水火不相薄。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自然一体,则万物经其常,入谓之幽,出谓之章,一气盛衰,变化而不伤。是以重阴雷电,非异出也;天地日月,非殊物也。故曰: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

此段论《庄》多秉《周易》,而为《庄子》所缺乏。如“男女同位”,《周易·下经·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7] 401这是《庄子》所无而阮籍引《易》解《庄》的实例。这一段论述使庄子的“齐物论”有了天地自然——即本体论的支持。

缪钺先生在谈到魏晋玄学的发展时说:“盖正始名士,只谈《老》《易》,而竹林名士则兼重《庄子》。”10]39这说明玄学有一个从重《易》《老》到重《庄》的过程,而阮籍正处于之一转折点之上。他的《达庄论》是第一篇解庄专论,与之同时及其后世学者,崔譔、向秀、郭象、司马彪等人的注《庄》之作迭出,《庄》学遂兴盛起来。把阮籍《达庄论》的以《易》解《庄》放入这一转变中看,它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极为显明。至郭象注《庄》,尽管也在调和儒道,却与阮籍不同,基本上摆脱了对《周易》的依靠。

①参见干宝《晋纪总论》,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九,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87-694页。戴逵《放达为非道论》,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第八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7-2459页。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释文》:“崔音凤,云:鹏即古凤字”,并引《说文》《字林》为证。

③在《咏怀》诗中,阮籍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他时而“宁与燕雀翔,不与黄鹄飞”(其八),时而又“招摇安可翔,不若栖树枝”(其四十六),这些诗句似不足以说明他对《庄子》的理解。

④《阮籍集校注》卷上,第166页,“乌”字误作“鸟”,“大”字误作“火”,今据范陈本、程荣本、潘璁本改。

⑤牟宗三说阮籍“只是浪漫文人之‘淳至’”,见其《才性与玄理》,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290页。

⑥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篇,郭庆藩引司马云“鹏者凤也。”《庄子集释》第1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页。

⑦“檀”应作“擅”。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7页。

⑧《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见《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页,第93页。

⑨参见曹丕《辞请禅令》《又令》《上书让禅》等文,《全三国文》第六卷、第七卷,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⑩此句成疏不取郭注,他说:“夫事以适时为可,功以能遂为成。故力少而见功多者,则是适时能遂之机。子贡述昔时所闻,以为圣人之道。”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37页。

⑪ 王晓毅先生认为《达庄论》作于正始八、九年,为融合儒道之作,不同于晚年所作《大人先生传》的儒道异。文见《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第24-29页。

⑫ 《庄子》中多有对“忠信”的批评,如《天运》篇:“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这种不统一正是《庄子》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一时的证明,认为它是庄子学派所著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1]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7]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 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uan Ji's and Guo Xiang's Annotations to

ZHANG Jianwei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uan Ji's and Guo Xiang’s understanding of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Metaphysics from emphasizingandtoGuo Xiang annotates "carefree" into beautify the rule at that tim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Ruan Ji's attitude of emphasizing freedom and criticizing reality. Because of Sima’s high-pressure politics, Ruan Ji was ambivalent in his official career. Guo Xiang's criticism of hermits is related to his passion for power. Ruan Ji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no monarch”. Guo Xiang resolves Zhuangzi's criticism of the monarch and maintains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monarch. Ruan Ji'shas the situation of interpretingwith. Guo Xiang's annotation of Zhuangzi has basically got rid of relying on.

, Ruan Ji, Guo Xiang

I206.2

A

1673-9639 (2020) 05-0005-05

2020-07-06

张建伟(1973-),山西太原人,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金元文献与文化。

(责任编辑 肖 峰)(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阮籍隐士谓之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钱本草
“青睐”与“垂青”
阮籍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