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诗歌鹪鹩意象的跨文化阐释

2013-03-22 23:45:30康燕彬
关键词:鹪鹩狄金森道家

康燕彬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基于语言不能表达深远、幽隐的“意”,《易经》提出“立象以尽意”:“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重,其事肆而隐”。《易经》还指出“立象”的操作过程与“意象”的来源:“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根据对外界物象的观察,糅合主观的想象与思索,“意象”是物象与心象的统一,表达隐晦之喻。因为人们基于物象作相似的联想,所以隐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似性[2]50。鹪鹩是美国诗人狄金森重要的文化意象。在汉英文化系统的双重视野下,对其鹪鹩作跨文化的双向阐释,有利于冲破狭隘的文化视野,更精准地把握诗人的思维特质。

一、中西鹪鹩的交汇之处:消极智慧

在中国文化系统里,鹪鹩承载了道家的消极智慧。《庄子·逍遥游》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3]。“鹪鹩一枝”体现简朴与丰裕中的节制,历代文人常加引用:“故人淡泊出天性,鹪鹩巢林一枝足。”(秦观);“鹪鹩稳处一枝深”(范成大);“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寒山);“鹪鹩权借一枝栖。”(李渔)。因其自适于有限的生存空间,鹪鹩成了“穷”时的姿态:“达则为鹍鹏,穷则为鹪鹩。”(王禹偁);“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白居易)。宋代释文珦的《题鹪鹩巢林行》,从鹪鹩一枝、啄食草粒、绝意翱翔而不减其乐说起,质疑一味逞强:“挟之上空虚,高风亦奚为。体微力难任,飘飘意何归。”以穷达在天,赋予不齐为由,提出“君子识其分,小大随所施。”鹪鹩巢林意味明白自身局限后,明智地取舍。全诗总结的微言大义“静退以为德”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4]。

从道家角度着墨,鹪鹩最全面的形象塑造还凝聚在张华的激愤之作《鹪鹩赋》。鹪鹩不挑剔贫瘠荒凉,对外界条件要求不高,随遇而安:“其居易容,其求易给”、“栖无所滞,游无所盘”、“动翼而逸,投足而安”。因为具有常人所认为的缺陷,对他者用处不大,鹪鹩得以全身:“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相反,因为“有用于人”,许多珍禽惨遭祸害,“鹫鹗惊鸿,孔雀翡翠”,“皆负矰婴缴,羽毛入贡”。由此诗人推出无用之大用的“生生之理”:“不怀宝以贾害,不饰表以招累。静守约而不矜,动因循以简易。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这种基于否定的人生哲学,以“自乐”、“静”、“守约”、“不矜”、“简易”、“自然”等为主要特征[5]。

在英语文化系统中,鹪鹩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化意象。因为体形小,鹪鹩常意味柔弱。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提到即便鹪鹩也会为母爱或父爱驱使,奋力保护自己的孩子;《第十二夜》把娇小的鹪鹩当昵称[6]。鹪鹩作为象征符号最突出的体现还在英国、欧洲民俗“捕捉鹪鹩”的仪式中,如《尤利西斯》中鹪鹩誉为“众鸟之王”:“鹪鹩啊,鹪鹩啊,众鸟之王当推你;圣斯蒂芬的节日,你被缠于荆豆枝”[7]343。大约每年的冬至日,人们杀死神鸟鹪鹩,把尸体顶在木棍上到处游荡,希望能得到类似美德。也有解释说鹪鹩受到这残忍的惩罚是因为它在圣斯蒂芬藏身的灌木丛中鸣叫暴露了后者。有研究者考察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鹪鹩是“性爱的象征”,李尔王的愤慨之言“为通奸而死!决不:那是鹪鹩所为”是例证之一,由此断定该仪式与繁殖仪式有关[8]197-198。虽然学界未能提出最终、合理的解释,但是,藏匿于篱笆之中的小小的鹪鹩被誉为“众鸟之王”本身体现了一种类似道家的逆向思维。

在英诗中,借助鹪鹩阐发道家式的生命智慧的,首推华兹华斯的《鹪鹩的巢》:鹪鹩的巢不需门、屋顶,却能遮挡烈日、风雨不侵,且“阴凉寂静”、隐藏于卑微、免受“邪恶的眼睛”与“野蛮的掠夺”的侵扰[9]195-196。华兹华斯之后,狄金森沿袭了这一脉络。狄金森提出“歪着讲”的“迂回之径”(1129)[10]①夹注中数字为狄金森诗歌或书信序号。书信标识为L。,该方法很有《道德经》第78章提出的“正言若反”的旨趣[11]16。这种方式体现在她的鹪鹩意象中,使之与道家传统的鹪鹩有深层契合。

二、狄金森的鹪鹩:小而无惧

狄金森在其诗文中,多次使用“鹪鹩”意象。鹪鹩或娇小、或低卑、或无知。对方来信犹如“雄鹰屈尊俯就,致意一只鹪鹩”——“如此卑微的一只鸟”(L27)[12]。她自比雏菊,说“窝里的鹪鹩也懂得比雏菊多”(L248)。此处,鹪鹩是受制于狭小的活动圈子、见识短浅的例证。但这种观点其实和狄金森的真正思想大相径庭的。这位隐居的女诗人曾宣称不见而知的本领:“我从未见过荒原——/我从未见过海洋——/却知道石楠的形态/知道波浪的模样”(1052),就如《道德经》第47 章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11]12

独具一格的是,狄金森赋予弱小的鹪鹩战胜苦难、收获幸福的力量。在一封信中,诗人首先感叹痛苦的积极价值:“痛苦的——圣化——让人害怕从痛中复员”(L252)。而后,她写道:“最后,每只鹪鹩都会得到的棕榈”(L242)。她祝贺表妹能如鹪鹩“飞起、重返蓝天”(L337),赞誉霍兰夫人:“你总是鹪鹩,巢于细枝”(L950)。她写信慰问受伤的小朋友:“最小的最有力量——鹪鹩必将大获全胜——”(L564)。她既说小孩更容易康复,也阐述超越逆境、安顿心灵的方法。“最小的”表示心灵的温柔与谦卑,这种内在的智慧能把苦难转化成生命的力量。

狄金森的逆向思维集中体现在诗283中,该诗全方位铺陈鹪鹩凭借“小”却获得生命的“大”胜利。鹪鹩柔中有刚、谦和悲悯。鹪鹩的神情“半是孩童”与道家的婴儿比喻暗合。道家推崇柔弱之强,把道德涵养浑厚的人比成初生的婴孩;婴儿无私无欲,淳朴无邪,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道德经》第28章的“复归婴儿”意味复归清静淡泊之心[11]6。鹪鹩为“女杰”则表明其刚烈与果敢,恰如有“奥尔良的女儿”美誉的圣女贞德。尊贵的鹪鹩“搁置它的架子”说明它还具有“放低自己”的“神性”的谦卑(751)。而声称鹪鹩只在“无人”时才流泪则强调其悲悯发自内心,绝非装腔作势以博赞誉。鹪鹩还被赋予了安于寂寞、清心寡欲、享受生命等特征。鹪鹩“常来的访客”为戴“软帽”的“公爵”实指鹪鹩自己,鹪鹩深谙孤独的艺术,享有“公爵”的独立与尊贵。鹪鹩对待路人“不是那般羞怯”说明虽然遗世独立,但并不排斥他者,其“纤弱”的手暗示其无意于占有,因为寡欲,所以快乐。

鹪鹩的理想人格还表现在它的大默之言。在语言行为上,狄金森推崇沉默,贬抑言语。语言或者源自内心的空虚,或者表现主体张扬的欲望,而沉默是智者的姿态,是最高的语言境界。她把青蛙的“雄辩”比喻成“泡沫”,说明其空洞浮夸,把雄辩和声誉类比(1379)。夏日蛙鸣“消退的热浪”带来“平静”,让“不堪纷扰的耳朵”感觉“实在的放松”(1359)。语言是祈祷,祈祷者心中必有所缺、有所求(437)。而内心圆满,必然步入沉默(1266),而“言说的终极”乃“无力言说”(407)。鹪鹩的声音低柔,犹如“白雪飘落”。雪花悄然渗入大地,养育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然而,尽管轻柔,鹪鹩的声音充斥王者之气、肃穆凛然,以“温柔而庄严”的诉说方式(441),宣讲自然的秘密。

最后的诗节概括鹪鹩令人敬畏的智慧:小而不(无)惧、远而不亲,说明弱小的鹪鹩,不让人惧怕,也说明鹪鹩无忧无惧。狄金森写过:“完美者,无处有惧”(242);“小石头”在路旁悠游,“绝不惧怕变更”(1510)。占有欲不强,不患得患失,于是无惧。鹪鹩的“远”不仅是心灵独立的必要条件,也说明它不汲汲于他人的认可,就如《老子》第77章所言“为而不恃”、“不欲见贤”[11]。鹪鹩超越了名利的羁绊,敢于、也甘于隐入无名。

总之,狄金森赋予了鹪鹩一种阴性的理想人格:柔中有刚、谦和尊贵、自足快乐、大默如雷、小而无惧、远而不亲。这是一种基于柔弱、谦虚与同情的王者风范,类似道家提倡的柔弱与卑下。狄金森采取的语言策略和道家也有类同之处。这种语言策略蕴含的哲学思想假定A 与B 代表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坏两面,理想状态则是“A 而不B”。这种“A 而不B”的扩展式架构了以上鹪鹩诗:柔弱但非羸弱,孤独但不孤僻,谦卑但不自贱。

以上这首鹪鹩诗有助于理解狄金森写给文学导师托·温·希金森的信中的自画像:“我的身材小如同鹪鹩,我的头发粗,如毛栗的芒刺——我的眼睛如客人剩在杯里的雪利酒”(L268)。小,意味无害;强硬,绝非怯弱(“粗”的英文为“bold”,有“大胆”之义);被人遗弃的眼神体现坦然与谦和,犹如鹪鹩既有英雄气概,又能俯首低垂。若此诗当成狄金森的夫子自道,可以管窥她的精神世界淡泊、平和的一面。她明智、放达地选择了隐没,只摆弄“别人丢掉的调子”,不求进入声誉之堂,只在“在声誉之板/刻下小小印记”(1009)。

三、狄金森的鹪鹩不安一枝

诗143《每只鸟总有一个巢》中,狄金森再次使用了鹪鹩这一意象。不同于道家安于一枝的鹪鹩,狄金森分配给此鹪鹩一个恰好相反的角色,通过鹪鹩的不安一枝,引导读者思考安身立命的智慧。全诗语调柔和,循循善诱。前两个诗节通过设问,提出问题。既然每只小鸟总有一个巢,为何这只“怯怯”的“小”鹪鹩四处寻求?随后,从“枝头空闲”、鹪鹩却凄惶焦躁、漫游“漂泊”这一矛盾说明物质条件的充裕并不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引导读者反思鹪鹩问题的精神根源。第三、第四诗节猜测鹪鹩上下求索、无处安身的内因:她贪婪地盯着高处、精挑细选。结束两个诗节的关键词“渴望”(desires)与“热望”(aspires)暴露了她的主要问题;“过于精微”以及“特细的缠藤”也暗示鹪鹩的标准过高。“贵族”式的鹪鹩苦于膨胀的自我,沉溺于突出自己,把自己挂在高处,不能落地,无法安心。

相反,云雀安于大地,“并不羞愧”建在地上的“简朴的巢”,成为此心安处是吾家的榜样。全诗的最后一个词语“欢喜”(“rejoice”)是诗眼。“欢喜”的心境与获得快乐人生的方式是评判云雀与鹪鹩高低的标准。诗歌赞许云雀的“简朴”。狄金森写过:“简朴的份额”“丰裕!足够!”(159);“少,然 而 足 够,/足 够 是 一”(1596)。此外,云雀的“不羞愧”标志其精神的独立,能够超越外界的评价,就如“健壮”的心灵“不再知道”物质的“贫穷”,“忧郁的日子”也翩翩起舞(1587)。绝俗去欲的云雀,处处为家,体验到生命的极乐。

有研究者提出狄金森的鹪鹩是“上升”的隐喻,此诗以贪图舒适的云雀为反衬,欣赏弱小的鹪鹩隐藏雄鹰的骄傲,而狄金森的鹪鹩自喻表明其对诗歌创作必定成功的信心[13]13。必须看到,狄金森所提倡的荣耀是通过“向内求”与“退”的智慧而获得独立、超越的精神力量,而非雄鹰所代表的飞黄腾达。她宣称:“荣耀是件明亮却悲惨的事情”(1660),恰如不断腾空、又刺破落地的“气球”(700);“真正的眼睛”厌恶高高飘扬的旗帜(582);而污沟的醉汉头顶蓝天,把“荣耀”抛掷脑后(1645)。她推崇的胜利是克服苦难、实现自我潜能、独立于外在环境的胜利:松鸦以逆境为“滋养”(1561);蓝鸟占据的光秃秃的树却“快乐大喊”(1465);“最精微的荣耀”乃占据一根枝头、自得其乐的无名小鸟(1265)。诗143中,乐于“寒巢”的云雀,而非虚荣的鹪鹩,懂得、拥有真正的荣耀。

四、结 语

在中西文化视野中,可以发现狄金森的鹪鹩意象与道家的鹪鹩有惊人的承接性。诗283借助鹪鹩表达道家式的生命智慧,诗143犹如对知足常乐的鹪鹩的改写。凭借鹪鹩,狄金森表达“静退”的智慧。在英语作家中,狄金森是最先用逆向思维赋予鹪鹩涵义的作家之一。自她以后,更多作家采取这一思路描述鹪鹩。当代著名美国作家加里·施耐德的诗歌《峡谷鹪鹩》中,“我”厌倦奋力翱翔、与日比肩的老鹰,却迷恋水声轰鸣中,峡谷鹪鹩“细微、向下的歌声”,静静感受水“以无以言表的慢”流淌[14]502。该诗和宋代释文珦的《题鹪鹩巢林行》遥相呼应,告诫人们不当如老鹰一样只图攀登,而应当放慢速度,学会“下来”,珍惜生命的此时此刻。彼得·顿恩甚至说理解“娇小、棕色、孤独而又隐秘”的鹪鹩是体察“一切真正重要的事情”的途径,鹪鹩领会了大部分人不能把握的“根本上简单的东西”,彰显了“小的优越性”[15]110。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小小的鹪鹩,这是基于一个共识:求大、求快、求高、求强的逻辑不利于人类的身心和谐与和睦相处。

[1]张庆利.《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5.

[2]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2000(1).

[3]陈鼓应.庄子今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于春海,杨昊.《易经》中的“小人”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6.

[5]熊明,刘秀玉.唐人小说中的弈与对弈意象及其人文意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2.

[6]Shakespeare,William,Inc NetLibrary.TheComplete WorksofWilliamShakespeare[M].Champaign,Ill.Project Gutenberg.

[7]Joyce,James.Ulysses[M].Echo Library,2009.

[8]Wentersdorf,Karl P.TheFolkloristicSignificanceof theWren[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977,90(356):192.

[9]Wordsworth,William.CollectedPoemsofWilliam Wordsworth[M].London:Wordsworth Edition,1995.

[10]Dickinson,Emily,Thomas Herbert Johnson.ThePoems ofEmilyDickinson:IncludingVariantReadings CriticallyComparedwithallKnownManuscripts[M].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1]老子.老子[M].傅惠生编,陈鼓应今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12]Dickinson,Emily,Thomas Herbert Johnson,Theodora Ward,eds.TheLettersofEmilyDickinson[M].Cambridge,MA:Harvard UP,1958.

[13]Eberwein,Jane Donahue,Dickinson,Strategies of Limitation[M].Amherst,Mas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5.

[14]Snyder,Gary.TheGarySnyderReader:Prose,Poetry,and Translations,1952-1998[M].Washington,D.C.:Counterpoint,1999.

[15]Dunne,Peter,and Inc NetLibrary.GoldenWingsand OtherStoriesaboutBirdersandBirding[M].1st ed.Vol.56.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3.

猜你喜欢
鹪鹩狄金森道家
晚樱与鹪鹩(外三首)
三角洲(2024年9期)2024-04-22 10:35:17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北方人(2020年22期)2020-12-02 08:11:04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母亲临终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徜徉唐诗觅鹪鹩
寻根(2018年1期)2018-06-11 10:56:16
鹪鹩还在唱歌
读者(2018年9期)2018-04-13 06:39:26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我的朋友
中学生英语(2017年3期)2017-04-07 10:49:30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