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

2013-03-22 23:45:30赵增彦
关键词: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赵增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02)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总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要素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隐性要素资源的总和。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决定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

一、困境与挑战:

资源的短缺与资源的低效利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特别是2011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的具体要求以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一些高校重视不够、执行不力、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等多种因素制约,从整体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规范的,还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实践教学低效等诸多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一)目标意识模糊,组织管理低效

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来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糊认知,资源共享内动力不足。一些高校领导轻视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可实可虚,认为校学工部、校团委以及各院系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涵盖甚至超越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部意蕴,根本没有必要再劳力费钱去专门搞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而实施乏力。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与设计也过于简单化,认为实践教学很麻烦、不安全,认为只要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假日自行搞一两次调研就足够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此而形同虚设。从实践教学的管理来看,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统筹性、长效性、可操作性,资源共享的政策、制度有缺陷。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尽管不少公办高校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下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计划中也列出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但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实施方案、检验标准、经费来源等均缺乏明确规定。相当多的公办高校仅安排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时间而不安排实践教学时间,任课教师既要保证在短少的理论课时内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又要自己寻找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人数众多的实践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则大幅度缩减思政课的整体教学学时,基本上都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校内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目前,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机构和以学工部、校团委、专业院系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虽然这些教学主体有着共同的实践育人总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由于这些教学主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完全相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使得思政课教学机构很难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到大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管理机构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很难与思政课教学机构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对接起来,实践教学资源闲置浪费严重。

(二)教学保障疲软,实践途径单调

从实践教学保障来看,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短缺、分配不科学问题相当严重。一方面,随着不断扩招,不少高校思政课师资的配备远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思政课教师不得不合班上大课、超工作量上课。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课内有经典影视观看,课外有社会考察调研,这都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支持。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每年每生15—20元的幅度落实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很多高校都没有严格执行这个明确要求,即使有所投入,经费数量也十分有限;而对理工科的实验室建设、专业实习等动辄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投入。经费上的短缺使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思政课教师及其教学对象的参与热情大打折扣。从实践教学途径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的有机结合、体验式实践与研究型实践的协调统一。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校外实践教学,贵在体验式实践教学,但因为受制于师少生多、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开放性强、教学环境复杂、经费匮乏、资源短缺等因素,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根本无法落实,本该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变成了纯粹的“课堂实践”;不少高校虽然也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往往是教师预先在课堂上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找时间分散调研,然后提交一份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了事,实践教学变成了“放羊实践”;少数高校虽然是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但往往也只是由教师象征性地从授课班级中选取一两个优秀学生组队考察,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无缘参与其中,实践教学异化成了“精英实践”,实践教学的功能难以完全实现。

二、变革与选择: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

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实践育人整体合力,显著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统一思想,凸显地位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古人云:“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功夫全在行上。”[1]列宁曾说,“教育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教育并不是要这样。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2]毛泽东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当代大学生最讨厌的是干巴巴的说教,最不喜欢的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必须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正确领导;办成中国的事情,关键在领导的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助推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征程中,抓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抓好大学生专业技术素质同等重要,抓好思政课教学与抓好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抓好思政课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抓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抓好专业课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3]

(二)强化管理,强力保障

科学的领导与管理体制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制度基础。思政课教师大多是大班额教学,面向的是不同院系的学生,其实践教学的实施不可能由思政部一个部门、思政课一个老师单独完成,必须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思政课教学部门等齐抓共管、协同联动。一是成立权威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应该亲自挂帅、亲自负责。“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3]高校应设立高规格的权威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思政部、财务处以及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由领导小组集中领导、统筹实施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领导小组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宏观战略,结合经济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本地本校的重大实际问题,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制定明确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系统的社会实践的首要任务,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全面利用课堂、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力度以及充分立足校园、创新校园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还要积极面向社会、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扩大校外实践教学的规模。高校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地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拥有一批相对固定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又可以充分利用的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多渠道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涉及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项活动,具有实践内容多、实践范围广、参与学生多的特点。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的高校,应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保证经费的及时足额投入,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确保实践教学活动正常运行。

(三)整合资源,构建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共同组成的多边活动工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要多策并举、内引外联、借船出海,充分挖掘、有效运用校内校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各部门各院系以及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互为依托、相互衔接,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集中与分散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多层面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全覆盖。一是积极整合高校四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高校四门思政课在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要积极整合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编写统一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尽量避免四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二是努力整合学校各单位组织的各种实践教育活动。要制定全校统一的实践育人总体方案,使校内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共占共享,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团委、学工部、各专业院系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技术实习、就业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特长、专业特点、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力争一次实践活动安排、完成多项任务、达到多重收效;要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党委宣传部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继承、培育、积淀和创新专业精神与传统优良作风,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武装部组织的新生军训、军民共建活动的有机融合,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三是建立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联动机制。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高校要特别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密切协作的组织形式。思政课教师要紧密配合社会、学校的重大思想理论斗争和时事政策教育工作调整、补充实践教学内容,为社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智力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实践教学活动时要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四是推动地方政府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持实践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具有信息性、开放性和整体互动性的特点,科技越发展,分工越精细,越需要沟通整合,越需要发挥共振效应。高校要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维一体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大系统,实现实践育人效果的整体优化。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使每一个家庭都肩负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神圣责任。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各级政府和党委建立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党政联席办公会制度,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为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等提供优惠条件。

[1]朱熹.朱子语类卷九.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5.

[3]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55/201202/129911.html.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