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价值探寻与实践建构

2020-01-09 21:43吴关霞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职业规划生涯

文∣吴关霞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青少年过渡到成年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职业发展的探索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力倡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生涯规划课程即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可通过生涯规划课程的渗透帮助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并且可以自主面对人生未来的选择。[1]然而,在目前,不管是核心素养的落实还是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都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与成功经验。尤其是,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缺少理论指导,学校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更是无从下手,只能盲目跟风,流于表面形式。[2]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对发展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及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挖掘核心素养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两者存在的关系,并探寻如何将两者结合,有助于构建合理完善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价值意蕴

(一)生涯规划课程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渗透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核心素养从根本上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细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与课程的结合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生涯中极其重要的时期,它不仅预示着学生身心方面的渐趋成熟,同时也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培养高中生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以及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重要品格。生涯规划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强调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规划,也注重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这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目标不谋而合,对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渗透作用。

(二)核心素养为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思路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纯理念的培养方案,它其实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在这框架下,学校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具体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再根据不同学年、学段的特点,来指导课程、教学、评价等实践。[3]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虽然逐渐走进了学校,但是它并未真正走进教师、学生的心中。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在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方面呈现近乎真空的状态,鲜有学校将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现存不多的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开展效果不佳, 师生满意度较低。但是,高达 86.1%的高中教师和 76.3%的高中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4]绝大多数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理论指导。然而,生涯规划课程不应该仅仅成为一门选修课或是偶尔开展的活动课。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根据核心素养的要义与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真正地融入生涯规划课程中,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现在以及未来发展。

二、文献分析视角下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

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但是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这被视为生涯规划教育的始端。此时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宏观意义上阐释生涯规划课程。随着新高考改革试点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生涯规划教育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从2015年至今,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成果急剧增加,此时对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探讨也有微观上的分析。这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涯规划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一)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

课程目标的设置是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关键,它决定了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课程目标设置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学会自主选择,成长为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自我人生规划能力的“高品质、有活力”的学生。[5]也有学者将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与核心素养相联系,提出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落实新高考选择的近景目标,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高自我学习的监控力和行动力的中景目标,以及落实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的远景目标。从现有研究来看,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设计切合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还未形成定论,国家并未出台相关的文件进行指导,从课程目标的设计来看过于宽泛,理论性强,针对性不强,实际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设计在横向层面实现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成长需求,但是在纵深程度上只涉及不同年级的课程目标的实施,在对不同年级课程目标的要求上不够清晰。

(二)课程内容趋同,课程内容创生性不强

课程内容是衡量课程开发好坏的重要标尺。现有文献表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大都意识到了各学年、各学段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涯规划需要,一般内容分为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并呈螺旋式分散于高中三年的生涯规划课程学习中,各年级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各部分内容相互递进,层层深入。有学者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尝试建构自我认知、学业规划、职业探索、生涯管理与决策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7]结合大量文献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涉及的范围广。学校课程内容契合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三大领域,各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大致趋同。高一、高二年级注重对学生生涯意识的培养与生涯理论知识的传授,高三年级更加注重对新高考选课、毕业生升学就业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从整体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内容设置的功利性比较强。三大领域的具体课程内容没有做到横向上有针对性的延伸,仅宽泛提到一些课程模块,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呈现。从学校对课程的落实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其课时安排与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与随意性,或仅在某门学科上提及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各界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实施随意性较大

课程实施可检验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当前,我国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分为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在理论讲解部分,有些学校将生涯规划课程列为选修课学习,并辅之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递关于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生涯规划有大致的了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兴趣。在实践体验部分,主要是通过访谈生涯人物、参观企业、进行生涯角色扮演、进行一些职业体验活动,从而形成对某种职业或学业选择的追求。从现有文献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方式灵活丰富。第一,部分教师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涯规划的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这种教学不能普及,对学生的启发程度有待提升。第二,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形式多样,学校邀请校内外的生涯人物进行榜样专题讲座,通过参观企业和一日职业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与追求。但是,这种体验活动并不能持续实施,无法成为常规的课程活动。第三,在课程实施的资源调动方面,有些学校会邀请家长开设职业规划的讲座,或是让学生去企业体验家长的职业。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学校、家长、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并不重视,生涯课程资源未实现多方联动和共同聚力。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高中生涯课程开发,应依据高中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年、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以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应进行学科教学渗透与整合,开发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有创新内容、有实际效果,且满足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生涯规划课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学校应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8]创生生涯课程实施模式,推进课程实施常规化,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方联动,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

(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确立多维可持续性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9]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来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个人与社会的不断协作。学生最初是在家庭与学校中成长的。在我国,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而且之前的开展对象更多针对大学生。将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在高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契合了学生与社会需求,符合核心素养渐趋渐成的培养过程。这也就要求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更具持续性,不仅要满足学生当下的升学就业需求,还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追求,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它作为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门课程,其目标逻辑与核心素养的含义相契合。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的具体学习要求,应更具有操作性,并细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不同目标之间应层层递进,包含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三大维度,形成多维的课程目标体系。在各学段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应有效衡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达到的能力水平,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二)绘制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地图,实现横向配合、纵向衔接的课程体系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需要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需要遵循以下三大依据。第一,要考虑课程本身的内容及其性质。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动态可生成的课程,应包含有意义的生涯经验与生涯体验内容。第二,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第三,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目标。

首先,现有的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照顾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成长需求,设置了具体的课程模块与主要内容,其分层细化的逻辑与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将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课程相结合,应做到生涯规划课程三大领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相对应,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具针对性与系统性。其次,从纵向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做到螺旋式上升,照顾到学生的学力情况与实际需求。此外,需要重视学科融合,摆脱分科解构的思路,避免把课程目标过分拆解。

(三)实施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保障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实施生涯规划课程存在多重障碍,应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以实现课程价值。第一,生涯规划课程专任老师匮乏,大都由学科教师兼任。而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对教师的培训迫在眉睫。第二,在课程实施的课时安排与课程内容方面应该标准化,提高教师与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意识,避免课程实施的随意性。第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将理论性活动与实践体验性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实践体验性活动的开展,要走进学生的心中,落实在学生的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第四,在课程资源的调动方面,学校应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家长的意识,联合家长的力量,定期开展家校生涯规划活动。同时,学校应善于调动校外资源,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实况。第五,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职业规划生涯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我的教书生涯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吐槽退役生涯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