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实践理路

2020-01-09 20:26吕娜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抗疫思政

■吕娜娜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2020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爆发,在党的英明决策部署和人民的团结统一下,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令人感动的抗疫事迹,这些抗疫故事所展现出的以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和家国情怀为特点的抗疫精神涌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海洋,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竭源泉,也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面貌”[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抗疫故事引入思想理论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立德树人助力。

一、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时代意义

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是思政课的责任和要求,其实质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抗疫事迹和抗疫精神的宣传和解读,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实现思想和价值引导,以激励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讲好抗疫故事与思政课的要求高度一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发挥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讲好抗疫故事与思政课要求高度一致。内容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3],而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和团结奋战的动人场景,所给予我们的是对生命、信念、科学和法治与道德的思考,二者在内容上显示了高度的相似性。可以说,抗疫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又鲜活的学习素材。从目的上讲,抗疫故事是时代所育,是时代精神的催生产物,人民英雄创造了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就是要求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实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1]的效果,为抗击疫情凝心聚力,以渡过难关建设更好的中国。思政课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精神和实践教育,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大学生坚强的品格和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积力量。讲好抗疫故事,就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讲好抗疫故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比起枯燥的说理,把理论融入生动的抗疫故事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进而增加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因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内隐着教育目的,这种内隐性使人非常轻松地就可以接受并实现我们的教育效果,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思政课教学当中引入中国抗疫故事,就是灵活运用鲜活的生活素材给予学生。一方面,抗疫故事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来源于离学生很近的真实生活中,是人民共同抗疫宏大格局的缩影,这在无形中拉近了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又通过讲故事的教育途径,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暂时从深刻的理论中抽离,更容易投入其中,进行深刻的思考。另一方面,思政课运用“讲故事”的思维,深挖一批抗疫故事,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抗疫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让抗疫精神激励人心。通过进行对抗疫故事不同教育视角下的讲述,可开展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讲好抗疫故事有利于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和增强国家认同

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场战争、一次大考,在这次大考中,中国人民和中国行动展示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和中国精神的磅礴。“中国人民身上体现出的闻令而动、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直面问题、自我完善的反思精神,加强协作、命运与共的国际精神,构成了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5]。在涌现的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中,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们及做出贡献的其他群体所展现的中国精神是时代的财富,他们是民族和社会的脊梁。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的任何时候都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滋养着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他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就是讲清楚抗疫故事中蕴含的深刻而伟大的中国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迸发的强大力量的认识,以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激励他们在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6]。

二、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基本原则

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发挥育人作用,关键在思政教师。思政教师要明确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在抗疫故事的挖掘和讲述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挖掘、找准抗疫故事,确保抗疫事迹的真实性。真理才能说服人,而故事之“真”也是讲好抗疫故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选取真实发生、来源可靠的一线抗疫故事,不可为了讲故事的效果杜撰英雄人物、杜撰英雄事迹;另一方面,要擦亮双眼,通过自身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政治素养辨别出网络中掺杂的别有用心的信息,为同学们选取最为真实、最为准确的抗疫事迹。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在故事具有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兼具一定的艺术性。要想故事讲得有意思、吸引人,必然不能直接照搬简单的新闻报导,还要增强教师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掌握讲故事的艺术。因此,要求思政教师或从不同视角、或通过语言的渲染、或通过各式媒介的呈现等方式,增强抗疫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故事走进心里,发挥抗疫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

(二)学理性与故事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要明白抗疫故事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蕴含了较为明确的教育目的,讲故事不是为了讲而讲,除了故事的趣味性,重要的是要对抗疫故事进行深刻解读。因此,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要坚持学理性和故事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是几门学科的总称,其本身具有很强学理性和系统性,比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需要讲清楚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讲解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必须通过深刻的理论分析进行讲解,体现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抗疫故事不能单纯作为故事一笑而过,思政教师要深挖故事中的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故事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作为当前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不同专业、不同素养的同学,要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抗疫故事增添思政课的吸引力,尤其突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思政课讲故事过程中故事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三)引导性与互动性相统一

疫情期间,广大群众和学生群体难免被灾难情绪裹挟,出现心态的失衡,同时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很容易陷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政客故意抹黑中国的圈套之中。一方面,思政课就是要在这个时候发挥其突出的引导性,做好知识理论引导、思想政治引导和心理疏导,通过中国抗疫故事的展现、解读,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说服,增强大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思政课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在参与互动中展现中国形象、中国行动和中国精神,回答学生之迷惑、回应学生之关切。抗疫故事讲得好不好,要看听故事的人有没有入脑、入心。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一个人说,要营造“人人讲”的氛围,同时要让学生发挥主体性,不仅要听故事还要评故事、发现故事,鼓励学生挖掘身边一线感人事迹,让抗疫事迹广泛传播。引导性和互动性的统一才能切实发挥故事的感召力,实现教育意义。

三、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的实践理路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抗疫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如何讲好抗疫故事成为当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凸显网络途径,用多元手段呈现抗疫故事,以教材为本,在课程理论中解读抗疫故事,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抗疫故事的素养和能力。

(一)凸显网络途径,用多元手段呈现抗疫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催生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和线上授课等平台为在特殊时期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呈现方式。网上课堂显然已成为疫情期间主要的学习阵地,只有运用互联网工具的便利和优势,才能让思政课的魅力得以展现。总的来说,一是利用好线上抗疫故事资源库。在进行党的领导下的全民抗击疫情阻击战以来,各大新闻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各大高校微信公众号积极响应“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1]的要求,主动发声,进行了主题丰富,信源权威的充满社会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和发布,其中包含了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的防疫抗疫的感人事迹,思政课教师要格外留心、关注典型的抗疫故事。同时,一些权威可靠的文艺作品如《中国战役录》《武汉:我的战役事迹》等纪录片、短视频也为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提供了来源和有力支撑。二是利用多元手段展开教学。除了传统的说理式的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发掘、创新讲故事的手段,巧妙用好网络时代带给课堂的便利,在钉钉、企业微信、超星尔雅等平台在线组织开展新颖生动的“云故事会”,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对抗疫故事、抗疫人物展开热烈的分享和讨论,致力于构建思政课的全媒体格局。三是发挥听故事的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发掘身边抗疫故事,制作抗疫作品,上传网络,如班级微信群、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效互动,扩大抗疫故事传播范围,让抗疫精神激励更多大学生,激发大学生对国家和个人、责任和担当的深刻思考,凝聚起团结抗疫、爱国奋斗的正能量。

(二)以教材为本,在课程理论中解读抗疫故事

讲好抗疫故事,要以教材为依托。课程理论可以通过抗疫故事来展现,讲的故事也要体现出学理来,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否则就模糊了抗疫故事的教育意义,达不到价值引领和舆论宣传的目的。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起点,在课程理论中找到与抗疫故事的最佳契合点。首先,结合课程理论讲好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自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应对新冠疫情的专门会议,做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7]、“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8]的重要指示论断,要向学生讲清楚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使大学生加深对党的认识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会。其次,结合课程知识讲好抗疫故事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才得以确立,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中证明是适合中国的,并展现着它的优越性。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疫情发生后,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下,全国一盘棋,坚持统一领导,全面部署,动员、整合各方力量,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服从指挥、积极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抗疫故事要学生深刻体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最后,结合课程知识讲好抗疫故事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弘扬中国精神”一章,要结合中国抗疫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这场战役中,全国人民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80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冲向前线,各地毫不犹豫持续驰援武汉,以“佛系”为代名词的90后逐渐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成为抗疫战的中坚力量。这些牺牲小我为大我、感人至深的事迹充分展现着国人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政课教师要以故事传情,以情说理,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三)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讲好抗疫故事的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抗疫故事的关键人物,教师决定了思政课堂的走向和价值,对发挥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大影响。作为讲故事的人,要想故事讲得精彩,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相当的素养。2019年3月18日,在专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就思政课教师素养问题在之前“四个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要求。思政课教师是广大教师中的一员,但又特殊于必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为社会主义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思政课教师只有满足“六要”的基础上,才能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水平。通过抗疫故事的精心选取和解读,利用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帮助大学生辨明方向,在与中外的比较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抵制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坚守高校这个思想主阵地,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绝佳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好抗疫故事还需运用好语言的魅力与艺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得抗疫精神入脑、入心。当代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著民,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风格,思政课教师在讲抗疫故事时,不能照搬大家都看得到的网络新闻报道,而是要转变原有的话术,用学生喜爱的语言,重新解读出新的内容来,让学生看到普通的抗疫故事还有不同的“打开方式”,感受到更加震撼心灵的“版本”。最后,还要具备情感素养。讲故事要讲到人心里,要靠情感的渲染和共鸣才能达到。思政教师讲解抗疫故事的情感基调和情感的流露势必会深深地影响听故事的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以情动人,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为国家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猜你喜欢
思政课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